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郁锋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0):42-45,62
70年代,戴维森提出在“无律则一元论”的纲领下解决心物关系问题,同时还借用了随附性来描绘他的这种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心物图景。这一学说遭到了金在权等还原论者的强烈批评。戴维森关于“事件本体论”、“随附性”的形而上学预设为其心物关系说提供了严密的哲学依据,然而其深刻的片面性也决定了他的心物关系说仍存有进一步辩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虽然拒斥本体这一形而上学问题,但事实上是在追求笛卡尔的物质实体,以达到对心理及行为客观、精确或实证的分析。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忠实于笛卡尔的精神实体,将本体作为研究的起点和理论支点。两大研究取向要走向整合就必须解决在本体论方面的对立。  相似文献   

3.
随着神经科学与哲学的跨学科研究,传统的“心身问题”已经转变为如今的“心脑问题”。然而心智的“主体性”困境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解释难题依旧存在。还原性与非还原性神经哲学在解决心脑关系问题上同样难以摆脱心物对立的藩篱。因此,我们尝试在本体论层面对心智和大脑进行考察,进而对二者的本体论关系进行哲学重构,并为神经哲学最终解决心脑关系问题,揭开人类心智和认知之谜提供可能径路。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心即理"的心本论、"心生万物"的心物关系和"万物一体"的万物秩序三者内在的逻辑性和统一性,充分体现了王阳明的自然观。其心本论将天理归于人心,确立了"心"在天地万物中的根本地位,也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其"心生万物"的观点,反映了一种心物合一的存在主义本体论,也体现了意识与对象合一的某种现象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并非简单的唯心主义;其"万物一体"的论述,阐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整体性,也反映了王阳明的宇宙观、社会理想及其修身之道和价值追求,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些构成了王阳明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斯特劳森对身心问题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奇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12):16-20,25
本文在阐明斯特劳森对无物主论和笛卡尔二元论的批判的基础上,探讨了斯特劳森通过运用两种谓词理论对人的概念的优先性的论证和对他心问题的解决,并结合有关文献讨论了斯特劳森对身心问题的消解所引起的争论及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体论承诺"使得心灵哲学家重新关注身心关系问题,他们因此开始涉及到身体,然而,这里的身体并不是本己的身体,而是被纳入物质世界中的"物体"。20世纪后半叶对身体的解读,力图消除其间的自然化残余,并融合了不同视阈的价值判断。自我的反思性也拓展至身体,后者被话语实践社会性地建构着,其活动方式通过各种制度和仪式的规定而被社会化和文化象征化。  相似文献   

7.
质的强度变化问题在中世纪自然哲学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它可以归结为(1)本体论问题,即在质变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到底是什么?回答主要有质不变、物体以不同程度分有质,以及质本身发生变化两种;(2)物理问题,即质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回答主要有附加论和承继论两种。澄清这一争论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运动的连续性问题以及近代早期自然的数学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从"非总体性"与"反本体论"双重维度对实证主义方法展开了批判。"非总体性"批判指认了实证主义方法将事实与理性相分离并把社会视为各环节简单叠加的谬误,其实质在于针砭实证主义方法的超验性形而上学思维。"反本体论"批判揭示了实证主义方法通过规避任何有关存在问题的本体论询问以拒斥"形而上学"基础的企图,但批判本身却不免借用了超验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一"双重批判"前后对超验性形而上学思维从反对到借用的过程,反映了卢卡奇观点上的退让和立场上的内在冲突,表明其并未彻底超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卢卡奇的"双重批判"活动内含消极形而上学思维,并最终陷入了寄望主体意识和劳动目的性来认识历史与革命现实的乌托邦诉求,归根结底暴露了其方法论层面形而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意识的"难问题"及其解释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笛卡尔提出二元论以来,身心关系一直是一个未解的"世界之结"和"难问题".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这个困难问题集中到了主观性和主观特性(qualia),即意识经验如何可能从脑的神经过程中产生出来.为了解释这个难问题是否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一些相应的方案被提出来,诸如,斯佩里的突现相互作用论、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和查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  相似文献   

10.
“复杂性”研究的若干哲学问题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本文讨论了复杂,复杂性等概念和问题,研究了复杂性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各种意义;讨论了复杂性与非线性、混沌,分形、落和突变,以及与简单,随机性,确定性等 问题。给出了复杂性的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定义。  相似文献   

11.
从心-身问题看功能主义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主义。然而,金在权的功能还原理论对于心灵哲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即意识却是无能为力的。  相似文献   

12.
对工程进行伦理规约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首先,以知行合一为伦理尺度能够实现工程与人本身的和谐,这是人的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现实圭臬;其次,以和而不同为伦理尺度能够实现工程与社会的和谐,这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现实载体;第三,以天(地)人合一为伦理尺度能够实现工程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现实表达。  相似文献   

13.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决定论,他构建了一个由模型、符码所生成的拟真世界,在那里DNA和0/1数字具有了本体论意义。在高科技的世界里,主体失去了丰富而多样的存在,成为技术的创造物和附属物。伴随着主体衰落而产生的是客体的兴盛与强大,客体世界开始控制并主宰着人类社会的运行。鲍德里亚由此提出一种消极的宿命论,即客体系统自身发展到完美、极致,并在顶点上自动内爆、反转。鲍德里亚的理论对于我们反思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技术危机、对于重新考量人与自然、技术之间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然的研究与人的终极幸福到底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伊壁鸠鲁的幸福是快乐,快乐的抽象规定性是身体无痛苦和心灵无烦扰。快乐的丧失主要来自心灵的烦扰:错误的观念导致对神、自然和死亡的恐惧以及命运的必然性无法摆脱。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从外在和内在两个维度为人生营造快乐:从外在维度上,原子论自然哲学打破了一切神话和迷信,消除了给心灵带来烦扰的外部干扰;从内在维度上,原子的偏斜为意志自由开辟了道路。人可以获得一种内心自由宁静的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15.
福多将计算模块的概念运用于对心灵模块性的分析,提出心灵之负责输入分析的部分(感知觉系统、语言系统等)是模块性的,而心灵之专司信念的确立和思维之职的部分(中心系统)是非模块性的。由此,福多进一步得出心的计算理论不适用于中心系统的结论。然而,福多的结论给他的计算主义的意向实在论辩护带来了问题:如果思维不是计算,那么,福多关于常识心理学所持的意向实在论主张就成了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6.
自在实体、现象实体与物理实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在实体,指人类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体,是康德的“自在之物”。现象实体,指自在实体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感觉表象,并强调有“形”有“体”的一面。人类的眼一脑系统无法从原子的发光现象直接建立电子的形象,但却可以通过电子波振幅中抽象出的曲率概念间接建构。量子力学描述的电子波是曲率波,是真实的物理实在。  相似文献   

17.
试论《九章算术》的问题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九章算术》中问题的设计和组织,以及编著者设计和组织问题的总目标进行了研究,认为:(1)《九章算术》的题设有“表”、“里”两层含义。从表面上看,《九章算术》是应用题集;从深层看,它是一部钩沉索隐,把握群数之赜,展开为数之道,并以象征形式表达“赜”与“道”的著作。(2)两层含义间的关系是,表层看到的实际应用问题是深层探讨和表达数之“赜”、数之“道”时观象的对象、取象的借鉴和表象的形式。(3)《  相似文献   

18.
晋代著名科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提出了值得重视的科学思想,"至明极聪"而不可"毕见尽闻"的科学认知论揭示了世界的无限性以及感官认识的有限性,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形神相卫"的心身关系论揭示了精神与躯体、养神与养身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人所好恶,各各不同"的人格差异论为人们科学地识别和使用人才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话语心智     
语言建构论把关注的重心从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转移到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作用不是表达心理,而是规制心理。话语本身就是社会行动,注重话语分析的心理学家放弃了将“环境”中行为的个人当作研究对象,转而研究在不同语境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实践和话语。话语不仅成为心理学对意义进行追问的对象和手段,而且话语的观念更是被当作心理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