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对地动仪传统模型的置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铎1951年设计的地动仪展览模型存在偏谬和失误:直立杆工作原理不正确,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被严格的理论计算、实验检验和地震观测所否定。把地动仪复原成报警器而非验震器是致命性失误;外部基形不合理,与史料记载和出土汉代酒尊的形制不符合,并使仪器整体不稳定;龙和蟾蜍的艺术造型不符合史料,特别是日本人服部一三首创的那种离散的蟾蜍摆设不符合中国传统。因此,这个模型被否定。把它作为惟一的复原模型进行宣传,已出现负面社会影响,国内外学术界长期的批评和否定意见中肯而严肃,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工作遵循“原理正确,结构合理,造型有据,逼近历史”的原则开展。介绍了科学复原模型应满足的6个条件,以及在史料研究、地震学研究、试验研究三方面取得的新结果。新模型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内部结构有五部分,形似汉代温酒尊,蟾蜍为器足,更加符合史料和汉代的历史特征。原大框架结构已经具有良好的验震和抗干扰功能,陇西地震现象得到重现,实现了从概念模型到科学仪器复原的历史跨越。目前,1/3原大的外型与结构小样已在河南博物院和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馆正式展出。  相似文献   

3.
刘铮 《科学大观园》2010,(18):36-37
不久前,两位美国神经解剖学家在米开朗琪罗的画里看出了大脑的解剖结构,或许是“极客”对于艺术的过度阐释。然而,如果说解剖学和艺术没有关系,那就“全错”了。自古对世界奥秘的探索都是艺术的最大推动力之一,解剖学为艺术提供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同时人体解剖本身也是很多艺术家喜爱的题材,更有插画家和模型制作家把教学搞成了艺术。  相似文献   

4.
南怀仁所造天文仪器的技术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69~1674年,南怀仁为北京观象台主持设计制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各一架,取代了浑仪和简仪等传统仪器。南怀仁主要参考了第谷的设计,同时吸收了中国的造型艺术。他将欧洲的机械加工工艺与中国的铸造工艺结合起来,实现了他的设计。南怀仁等人所造仪器在中国历史上是先进的,但与同时期的欧洲先进仪器相比则是比较落伍的。  相似文献   

5.
冯锐及其课题组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设计目前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冯锐复原张衡地动仪的主要创见的基础上,就李志超、王鹏飞、李强等对冯锐地动仪的质疑做了陈述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就冯锐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疑问:1.冯锐的设计没有体现出盖子的用处,其对仪器维修和调整的设计不尽合理;2.冯锐复原设计的关键之处与原始文献记载不能密合。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山水盆景艺术一向以富有诗情画意著称。所谓诗情,指的是作品具有诗歌般的隽永和音乐般的幽雅,不但在视觉上美观,更重要的是借景抒情,引导观赏者产生无限的遐想;所谓画意,是指作品必须有绘画的艺术造型效果,其艺术造型效果绝非人工造作,也不是照搬自然,是强调外形和内质的高度统一,达到形似与神似的浑然天成。为了让山水盆景更能达到赏心悦目、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其造型与造境的构思和创作便成为非常重要的过程。它不仅是山水盆景创作成功的关键,也将是展示作品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完成了外型的设计和小样铸造,公众看到目前最贴近史料又能工作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小样。  相似文献   

8.
北宋苏颂和韩公廉于1092年主持制成水运仪象台。20世纪50年代,刘仙洲、李约瑟等科技史学家研究《新仪象法要》,分析这套装置的构造原理及其擒纵机构。王振铎在1958年春制成1:5的水运仪象台复原模型。英国学者康布里奇和日本工程师土屋荣夫先后在1961年和1993年,分别就"受水壶"和"天关"提出新的复原方案,从而充分读懂了中国的擒纵机构。80年代以来,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若干个团队对水运仪象台做了不同比例的复原,包括原大尺寸的复原品。  相似文献   

9.
打破只能看的纯概念神话成功还原科学仪器“复原模型”课题取得重大进展。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2005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验收:复原模型把概念模型复原成了科学仪器2005年4…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蒸汽杀青叶加工针形名茶造型困难、粟香不浓的问题,以揉捻、理条、提香工艺为重点,开展了蒸青针形名茶造型与焙香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脱水揉捻、变速理条”的造型技术、“热风转化、轻炒重烘”的焙香技术加工的蒸青针形名茶,不仅保持了炒青针形名茶形似松针的外形特点和香高味爽的内质风格,而且色泽翠绿。  相似文献   

11.
定位星是我国早期砂模铸造的重要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对南朝刘宋时期古钱币的研究,发现一个特异的现象──“定位星”。经过排比分析,认为定位星是为解决砂模铸造中母钱的定位而专门设置的一道工艺措施。研究“定位星”现象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砂模铸造的历史,特别是早期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纳米艺术是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而派生的一个科学艺术分支。由于该学科的发展仅有几年的历史,因此,许多相关的概念及术语都还不够成熟,尚未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文章就纳米艺术的定义、艺术形式,以及DNA艺术、碳纳米管与富勒烯艺术等纳米艺术相关的概念和词语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对计算机辅助纳米艺术的内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纳米艺术是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而派生的一个科学艺术分支。由于该学科的发展仅有几年的历史,因此,许多相关的概念及术语都还不够成熟,尚未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文章就纳米艺术的定义、艺术形式,以及DNA艺术、碳纳米管与富勒烯艺术等纳米艺术相关的概念和词语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对计算机辅助纳米艺术的内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太空美术是建立在太空科学与宇航学发展基础上的美术形式,同时具有科学与艺术的特质。它把科学知识融入了图像世界,成为我们了解太空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太空美术和太空摄影相近,但又是不可代替的两种视觉语言形式,太空美术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给现时期的科学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模式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争论的焦点问题,并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阶段性的历史考察,指出了在远古时代、近代和当代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的不同特征。文章还对分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技术系统的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技术系统通常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利用并综合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等诸多技术的新技术形态。虚拟现实技术系统所营造的"虚拟现实",开辟了人类的新一维生存空间,提供了新的生存方式。其所具有的媒介功能、去蔽功能、虚拟性、互动性、沉浸性、超越性,与艺术实践活动中展现的艺术特性相融通,彰显出技术与艺术的本质同一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何时利用硫铜矿冶炼金属钢一直是引人注目的问题.作者借助于定量化学分析、光谱分析、金相分析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铜陵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的钢锭和炼渣进行了全面检测,并经过实地考察及文献考证,认为这地区至迟在西周晚期就已经利用硫铜矿冶炼金属铜了。  相似文献   

18.
尼采的科学哲学既不属于“旧的”实证主义的、逻辑语言学的、分析的形式,也不属于“新的”历史的、解释学的形式。他认为科学的问题不能通过科学本身得到解决,必须从哲学上来澄清科学的意义和价值。尼采主张从艺术的视角来透视科学,又从生命的视角来透视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尼采的科学哲学是艺术和生命的哲学。  相似文献   

19.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s a fundamental concept in the perception of theworld. Its historical consideration lead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andcontemporary culture. In this paper we specifically investigate theanthropometric stag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s a historical world view. Wedefine this stage on the basis of René Girard's hypotheses on the origin ofculture, and we isolate its principles. Next, we consider the function of art asthe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values. We investigate the three major motivesof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in the anthropometric stage, i.e. beauty, dramatizationand mimesis. We show how and why these motives play an essential partin the obfusc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 of culture. Finally, we showhow these developments are dealt with in the aesthetics of Plato and Aristotle.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学传播并不是一种单纯知识性的传播活动,而是一个通过传播主体对科学内容传播的解读与延伸,复合思想理念、艺术价值、娱乐效果等文化属性的传播过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展示方式的不断变革,能够带来"沉浸式"体验的新媒体艺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科学传播之中。作为科学传播展示手段之一的新媒体艺术,只是科学传播的一种媒介,其创作与设计需以科学启蒙和科学内容传播为最终目的,以尊重科学传播主体、受众两个群体和他们的创造精神为基本要求,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以及"人"的思考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