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顾和总结100年来的科学在中国的历史和经验,深切缅怀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科学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诚邀您参加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顾和总结100年来的科学在中国的历史和经验,深切缅怀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武汉理工大学将于2011年6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共同主办科学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诚邀您参加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顾和总结100年来的科学在中国的历史和经验,深切缅怀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武汉理工大学将于2011年6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共同主办科学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诚邀您参加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顾和总结100年来的科学在中国的历史和经验,深切缅怀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武汉理工大学将于2011年6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共同主办科  相似文献   

5.
2011年6月18日—19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的科学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市武钢宾馆召开。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委会主任范岱年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黎德扬教授以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人事出版社、华侨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咸宁市委党校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本次研讨会主要  相似文献   

6.
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近代科学技术在武汉的兴起与传播所产生的影响。辛亥革命之前,武汉新式学堂的建立、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外国科技专家的引进、留学人才的选派、科技期刊的创办以及科学社团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武汉的兴起与传播,从而推动了武汉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武汉发展成为与大上海相媲美的国际大都市,提高了武汉民众和军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革命意识。正是由于辛亥革命前近代科学技术对武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促成了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  相似文献   

7.
我赞赏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的科学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征文活动。活动的主题虽是科学与辛亥革命,但我以为是──怎样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创造出当代新文化的问题。我不准备在此照本宣科,谈三点想法。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民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启蒙与革命,是回响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振兴救亡图存运动中的双重变奏。在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和历史进程中,科学传播与社会变革这两大思潮和运动从原初的并行、交织到最终的汇流,凸显出科学与社会的互动,而尤以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节点。辛亥百年,科学伴行。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颠覆了绵延两千年的皇权专制王朝,建立了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深刻地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科学与辛亥革命为题,探讨辛亥革命前后不同时期科学与革命之间的互动,尤其是这种互动所导致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无疑既是科学社会史的重要话题,也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空间;既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可以温故知新,前瞻未来,更加明确学术界自身在新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2010年1月本刊新一届编委会的第一次会议,就提出要把召开小型专题研讨会、开设研究专题专栏,作为本刊提升办刊质量、推进学术研究的重点举措。此次专栏开设,正是从本刊与武汉理工大学于六月中旬在百年前武昌首义之地联合举办的科学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基础上选辑而成,并且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呈现在...  相似文献   

9.
在所掌握实证资料的基础上,描述辛亥革命前半个世纪,Science在中国转变成科学的观念,并且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期逐渐形成科学知识的表现,以及在当年出版1800多部科学知识图书和期刊基础上,所广泛展开的知识深度。更进一步通过当年推行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所做出的贡献,介绍科学思想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如何诠释。尽管当时中文很缺乏表述科学思想的词语,但开创之功永标青史。  相似文献   

10.
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西方的历史分别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曲线。1840年之前,中国走的是一条相对封闭的发展路线,而西方则完全走的是一条以地理大发现为主线的发展路线,及至1840年鸦片战争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两大地域发展集团发生全面碰撞,中国历史发展曲线跌至谷底。中外学  相似文献   

11.
犬养毅(1855—1932),原名犬饲仙次郎,字当毅,号木堂,绰号鬼狐,辛亥革命时期的日本政治家,九一八事变后的日本第29任首相(1931.12~1932.5),政友会第6任总裁,孙中山的革命密友。  相似文献   

12.
一百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大变迁,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转型:政治制度上由封建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变,生产方式上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文化上由以儒家传统为主体的封建文化向民主的、以近代科学技术文化为其主力的近现代文明转变。1.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世界社是20世纪初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和蔡元培在巴黎成立的无政府主义组织,以工商业为经济基础,通过出版报纸和杂志推动社会变革,同时从事一些科研活动。世界社传播启蒙思想,并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将推崇科学教育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相结合,给予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重要支持,奠定了吴、张、李、蔡在国民党内四老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引进并发展近代科学技术,应用于近代工业。反思洋务派的科学观,具有时代发展的特殊烙印:渐进性、表层化、功利性,科技人员工匠化,科研活动断层化。尽管存在诸多不足,洋务派的科学观仍然在科学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泛传播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以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五四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科学宣传到科学研究--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方略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革命后,在国家建设潮流影响下,“科学救国”成为时代思潮。创立学会团结同志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科学社循此在美国诞生。由于当时中国科学的落后现状及其社员自身能力所限,中国科学社最初选择了科学宣传作为科学救国的良方。然而只有进行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才能真正发展。1918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后,将社务重心从科学宣传向科学研究转变,不仅在舆论上鼓吹科学研究,社员们也身体力行,具体实践,并创建生物研究所,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科研机构的典范。这一新文化运动期间最为特出的“科学之音”,对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辛亥革命引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成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新式学校、出国留学、研究院所、科学社团、科技期刊、译著书籍等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科技教育新理念、新体制,培养造就了新型科技人才,对后世中国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和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库恩在中国     
2022年是美国著名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诞辰100周年及库恩的重要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60周年,为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于2022年7月18日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举办了“纪念库恩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其中线下约40人,线上近800人。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主任蒋澈博士主持,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范岱年先生、科学史家刘钝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等分别在会上致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王巍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李创同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崔伟奇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等分别作了《库恩与后库恩科学哲学》《规范与游戏规则——库恩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库恩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库恩与后库恩编史学》的主题报告。本刊从研讨会致辞和专家报告中选择三篇文章集中刊出,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科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辨证法通迅》杂志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5月16日至19日在成都召开。与会代表共100余人,提交论文63篇。范岱年在开幕式上批评了社会上流行的对科学哲学的种种误解和一些僵化的观点。会议采取了大会发言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特别  相似文献   

19.
文奇 《科学大观园》2014,(20):78-79
<正>美国趣味科学网站的《100年来人类的进化:更高、更胖、寿命更长》文章称,科学家说,在过去100年里,人类正在变得更高、更胖,而且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长。这是自然选择的进化结果吗?研究人员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因改变,因为一个世纪不足以发生这样的改变。耶鲁大学生态学和演化植物学教授斯蒂芬·斯特恩斯说,在  相似文献   

20.
正罗伯特·杨被判罚1亿美元,让"酸碱体质理论"丢了脸,能否唤醒受害者还未可知。至少在中国,2007年就开始有媒体质疑酸碱理论,媒体这些年没少报道;但"调节酸碱度"保健品照样大卖,"酸碱体质科普文"照样转发。一个没根据的理论长盛不衰,"酸碱体质理论"并非首例。表面尊崇科学实际缺乏科学精神的社会里,伪科学往往比科学更得人心。酸碱体质理论是挺像科学的。100多年前,还是科学家提出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