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4年8月11日上午,美国加州警方正式宣布罗宾·威廉姆斯在家中逝世。这位以喜剧角色而蜚声全球的伟大演员,竟然被抑郁症偷走了快乐,甚至带走了生命。也许几年前,抑郁症对你我来说还像是春天的柳絮,虚无缥缈。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人物坦诚遭受到抑郁症的侵袭,它已经变得广为人知。其实,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如果你觉得抑郁,那你并不孤独,全世界大概有12%~25%的人在一生中都会面临抑郁的问题。当然,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并不相同,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从专业角度上看,抑郁心境或者情绪障碍非常普遍,但只有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展为抑郁症。如果要给抑郁症冠以一个形容词,那么它一定是"多"。  相似文献   

2.
抑郁的人     
最常见的心灵疾病是抑郁症,以至于它常被称为“精神感冒”,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大约有2600万抑郁症患者。我们的情绪大致可分为5个状态:躁狂-轻躁狂-正常情绪-心境不良-抑郁,多数时候我们的情绪在中间3种状态间波动,但如果我们因为种种原因而长时间处于抑郁状态时,就可能发展成抑郁症。据分析,六成甚至更多的自杀者因抑郁症而自杀。抑郁不仅影响心灵的健康,而且对身体的健康也十分不利,长时间抑郁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流行看法认为抑郁症主要是一种现代病,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等引起的。实际调查显示,社会…  相似文献   

3.
正每年,因抑郁症而死的人不计其数。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情绪感冒",我们该如何应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每年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约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而这还只是保守估计。世卫组织预测,作为目前世界第三大负担疾病,抑郁症将在2020年取代冠心病,上升至第二位。  相似文献   

4.
对周围的情境有正常的认知及产生相应的情绪对于人类社会交往有重要意义.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个体却对情境有着减弱的认知加工及过强的情绪加工,这反映了大脑中认知及情绪网络功能上存在异常.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为研究手段,近年来对抑郁症脑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在认知、情绪以及二者交互作用3个方面集中显示了额叶-边缘系统的功能改变.其中,情绪网络异常主要体现在杏仁核和脑岛,并涉及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型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认知网络异常主要体现在执行控制和默认网络;而抑郁症对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杏仁核和背外侧前额叶.了解归纳与抑郁症相关的认知和情绪脑网络异常能够为将来进一步揭示抑郁症发生的神经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为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生活在一个精神物质富足,医疗手段发达,人均寿命更长的世界里,然而焦虑、压力、抑郁等负性情绪却前所未有的普遍。几年前还鲜有人提及的抑郁症,如今却仿佛无处不在。曾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类第二大健康负担——甚至比心脏病和多种癌症更令人忧心。抑郁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隐藏在这世界性流行病背后的驱动力到底有哪些?  相似文献   

6.
抑郁的标签     
正当一个人患上了抑郁症,他究竟会怎么样?时常能够听到人们抱怨"郁闷",这个词似乎成了现代人的口头禅。那么,郁闷和抑郁,是否有什么必然联系?其实,郁闷和喜怒哀乐一样,都是人类正常情绪中的一类。所以,无论你欢迎与否,在某些时刻它总会出现。例如,当遇到学业困难、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家庭出现矛盾时,人们大多会产生郁闷等负性情绪。实际上,这对当事人本身具有一定的保护意义。因为郁闷的时候,人们的兴奋水平就会降低,对外  相似文献   

7.
毛榕榕  田孟  徐林 《自然杂志》2009,31(3):148-152
近年来,基因、分子、细胞、影像等实验证据表明抑郁症是和应激密切相关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脑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涉及情绪、奖赏、认知等高级脑功能。随着抑郁症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神经可塑性改变将成为揭示“抑郁大脑”的重要途径,为抑郁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三年级学生会情绪低迷,更难想象学龄前儿童会患上抑郁症。虽然儿童抑郁症已是一种公认的需要治疗的疾病,但心理学家最近才开始着手研究低于6岁幼儿的抑郁症。在心理学期刊协会新一期的《心理科学最新动向》上,来自华盛顿大学的专家乔安·卢比发表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学龄前儿童抑郁症的早期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抑郁症患者往往长期伴随情绪低落,如悲伤内疚、低自尊、兴趣丧失、功能减退等,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加便捷、客观、高效的方式来辅助抑郁症的快速识别.语音作为一个相对客观且容易获得的变量,具有其潜在的价值.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语音的抑郁症识别模型,探究语音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收集了103名被试(45名抑郁症患者,58名健康人)的语音数据,实验组为临床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年龄在23.8~44.6岁之间,控制组为健康人,年龄为20.1~41.7岁.我们采用了3(情绪状态:正性、中性、负性)×3(任务类型:语言问答、文本朗读、图片描述)的实验设计,运用机器学习的分类算法——逻辑回归(LR)来构建抑郁识别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语音的抑郁识别精度可以达到82.9%.本文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基于语音变量建立有效的抑郁症自动识别模型,为抑郁症的辅助识别提供客观的指标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今社会,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尤其是白领上班族。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抑郁症,如何判断是否得了抑郁症,又怎样才能预防抑郁症的发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了抑郁症的日常表现以及如何有效地预防抑郁症。一次或多次的抑郁发作,一般可以定义为抑郁症的日常表现。抑郁发作有以下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寻找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对人们理解情绪调节的机制以及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传统的有意情绪调节具有消耗认知资源的缺陷,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较少地乃至不消耗认知资源即可降低情绪负面反应的情绪调节——自动化情绪调节.自动化情绪调节良好的调节效果已被研究者证实,但自动化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调节方式尚未得到系统阐述.本文系统阐述了自动化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并将自动化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按照实验任务类型进行了分类,发现该领域研究范式可划分为3种任务类型,即句子整理任务、词语配对任务和执行意图范式,并由此重点对比了自动化情绪调节在3种任务类型下的操纵方式、行为及生理反应.结果发现,相比于前两种无意识启动的任务,执行意图范式可以帮助个体在不消耗认知资源条件下进行有意识情绪调节.更为重要的是,3种任务对自动化情绪调节的操纵有着相同的内在机制,即情绪调节目标的启动.据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将自动化情绪调节与心理学疗法相结合的设想,这可能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专家们指出,情绪是感情的表现,能在几小时、数天或者几个星期之内不停地对人产生影响。如果情绪愉快,能使精神抖擞,干劲冲天;但是倘若被悲哀、焦虑、气愤或者冷漠等情绪所压抑,就会心灰意懒,萎靡不振。 对于这一类情绪,有的人一吐为快,不少怨天尤人的牢骚话由此引起。另一些人则求助于医生,依靠镇静剂、抗抑郁剂或抗焦虑剂等药物来寻找解脱。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办法呢?有心理学家已经找到了几种不吃药的“疗法”。他们不但比医  相似文献   

13.
好端端的一个人,会因为各种人们难以理解的原因产生各式各样但大同小异的精神症状,轻则萎靡不振,重则自寻短见。引起抑郁和自杀的外因对,这就是抑郁。抑郁是谁也逃不过的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每个人在一生的某一时候都可能出现抑郁,而患抑郁症的人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比例,但大致在6%~15%之间。比如,有3亿人的美国就有1800万人患抑郁症。在我国即使以6%计,也有近1亿人患抑郁症。抑郁症发展严重者会寻死觅活,跳楼自杀。表面上看,引起抑郁有各种原因。例如,工作业绩不佳会引起抑郁,个人生活不美满,如失恋、离婚、丧偶也会引起抑郁,…  相似文献   

14.
<正>白雪皑皑的迷人冬季,正是同学们进行滑雪运动的好时机。作为冬日里的户外运动,滑雪不仅仅是一项强身健体的锻炼活动,而且其最大的魅力在于人们能够从运动中体验到回归自然的乐趣。健康时尚的运动为什么有些人一到冬季就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浑身乏力、工作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其实这是典型的"冬季抑郁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严晶晶  曹罡  王崇元  孙毅  韩明虎 《科学通报》2023,(35):4807-4820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患病人群在不断增长.并且,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5%~18%,即大约每5人中就有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历过抑郁发作.压力应激作为一种环境因素是抑郁症的主要成因之一.经历了压力应激却没有发展至抑郁症的人群具有压力应激韧性(resilience).探索压力应激韧性的神经机制,对抑郁症在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关注压力应激韧性的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首先简要介绍了压力应激韧性研究中常用的慢性社交挫败应激模型(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 CSDS),其次重点对压力应激韧性相关的大脑区域在分子、细胞和神经环路水平上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接下来介绍压力应激韧性的临床前机制研究所带来的临床转化,最后讨论和展望压力应激韧性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疾病多种多样,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生理躯体上的疾病,一是心理精神上的疾病。躯体的疾病看得见,摸得着,发现早,好治疗;心理的疾病隐蔽,欺骗性大,突发性强,不易被及时发觉,难防治。 被视为人类心灵的“黑洞”的抑郁症,是心理失调的常见病,发病率高,病员面广。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56亿人口中约有2.5亿人患有抑郁症。德国的某杂志统计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抑郁症,妇女患者明显多于男人。离婚的双方都很易患此病,父母离异的青少年患此病的比例很高,老年人尤其受到抑郁症的侵害。有专家调查,我国的上海、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城市中的抑郁症患者占整个市民的5%以上。 抑郁症患者表现出现情绪低沉、思维迟钝、动作减少三大基本症状。由于最关键的情绪低落面对一切人和事物都失去兴趣,产生不愿见任何人和不愿做任何事的逃避心理状态。哪怕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患者却由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疾病,能够影响多种感知觉模态的加工,其中也包括对疼痛感知的调节.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状态能够提高疼痛感受,且抑郁患者抱怨疼痛的频率显著增高.抑郁症和慢性疼痛都是难以治愈的疾病,两种疾病的共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然而,在一些实验室研究中却观察到了矛盾的现象,抑郁患者常常表现出对实验室疼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对热刺激、电刺激或机械刺激的反应减弱.这种矛盾的存在表明抑郁症对于疼痛感知的调节可能较为复杂.动物实验中也存在一些矛盾的结果.有些研究发现,抑郁情绪能够增强疼痛,但是还有些研究却证实了抑郁动物对于疼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这种多样性的调节作用可能源自于抑郁模型的差异以及疼痛类型的不同.本实验室自2010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研究,发现抑郁情绪能够增强福尔马林持续痛,同时减弱对于某些诱发痛刺激的反应,这些结果提示抑郁情绪对于疼痛的调节作用会因疼痛模式的差异而不同.疼痛包括感觉-辨别、情绪-动机以及认知-评价3种维度,抑郁情绪对疼痛的影响可能正是其对于这3种维度的调节作用之和.本综述将对抑郁调节疼痛感知的动物研究进行评述,为深入探索抑郁调节疼痛感知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郭力 《世界科学》2004,(6):22-22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药物可以使我们的心情愉悦,也有一些血清素类药物可“通过控制我们大脑内部物质的化学水平来抵抗抑郁症。尽管这些药物的初衷是为了治疗抑郁症,但是现在许多人也服用它们以此调节一些心理问题,如羞涩、紧张等情绪,这其中甚至包括很多健康的人群。  相似文献   

19.
正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7年2月官方发文称,全球抑郁症患者数已达3.22亿,全球范围内约有4.3%的人患抑郁症,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在全球疾病致残率和疾病负担的排名中位居第二~([1]).抑郁症是现代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身心疾病,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甚至家人平日的工  相似文献   

20.
情绪是一种趋于固定的、影响一个人长达几小时、几天甚至几星期的情感。如果你的情绪是愉快的,那很好;假如你的情绪是悲伤、忧虑、愤怒或懒散冷漠,那就会对身心乃至生活、学习、事业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