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自然》2017,(6)
正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著名的梵净山红云金顶奇峰突兀,极其险峻。20世纪80年代,梵净山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人与生物圈网络。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纯朴率真,对当地自然资源取之有道、用之有节。这里森林植被覆盖率极高,林相极好,从山脚到山顶都是原生甚至是原始的森林植被:山脚是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组成的典型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升高,出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顶是漂亮的苔藓矮曲林。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江西武夷山保护区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的形态及其种群生态特征,采用铗日法于2014年夏季、秋季和2015年春季,选取植被垂直带上6个不同的生境类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西武夷山保护区黑腹绒鼠分布于海拔1 800 m以上的落叶阔叶林、苔藓矮曲林、台湾松林及山顶草甸等生境中,且在台湾松林和山顶草甸中为优势物种,伴生种有社鼠(Rattus niviventer)、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巢鼠(Micromys minutus)等。不同季节的平均捕获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捕获的总数夏季春季秋季。雄性黑腹绒鼠的数量多于雌性,但雌性的个体大于雄性。不同生境的黑腹绒鼠形态特征仅后足长存在差异性(P0.05),不同季节的体重和耳长存在差异性(P0.05)。不同季节雌性黑腹绒鼠均有怀孕现象,但仅在台湾松林和山顶草甸生境中。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五指山的森林植被Ⅰ.五指山的森林植被类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部分仅对五指山森林植被类型进行科学的划分和描述。五指山森林植被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热带低地雨林(海拔700~1000m)、热带山地雨林(海拔1000~1400m)、热带亚高山矮林(海拔1400~1700m)、热带山顶灌丛(海拔1700~1867m)等4个原生植被类型,共10个群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山顶苔藓矮曲林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统计分析其植物组成成分和区系地理成分,并计算群落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山顶苔藓矮曲林在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区呈"岛屿"状分布,最北限位于河南伏牛山;其分布地点随着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形变化及各山体具体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该类群落种类组成较为贫乏,共计蕨类植物16种,种子植物251种;其区系特点是深受热带亚热带区系的影响,又具有温带区系的性质;山顶苔藓矮曲林群落东西部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群落相似性较高;群落丰富度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趋势.鉴于该类群落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一方面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应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应开展广泛、详细的调查,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雾灵山主要植被类型及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河北省兴隆县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植被及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方法是根据植被综合特征;即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联系.结合群落生态外貌特点和植物区系组成及群落所处的海拔高度,确定植被类型并翔分植被垂直带谱.雾灵山南坡植被垂直带谱:1)低山农田、果林、灌丛带(海拔900m以下)2)中山下部落叶阔叶林带(海拔900~1500m)3)中山上部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500-1700m)4)中山上部寒温性针叶林带(海拔1700-1900m)5)山顶发生草甸带(海拔1900m以上).雾灵山北坡植被垂直带谱;1)低山农田、果林,灌丛带(海拔800m以下)2)中山下部落叶阔叶林带(海拔800~1400m)3)中山上部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400~1600m)4)中山上部寒温性针叶林带(海拔1600~1800m)5)山顶次生草甸带(海拔1800m以上).  相似文献   

6.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特点进行了研究.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鸟类217种,隶属17目、41科.根据南岭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鸟类的垂直地理分布可分为5个带:①农耕区植被带(海拔200m以下);②低山常绿阔叶林带(海拔200~800m);③中山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海拔800~1400m);④高山亚热带山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400~1700m);⑤山顶亚热带常绿阔叶苔藓矮林带(海拔1700m以上).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量磷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我国中亚热带森林区土壤微生物量磷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在福建省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了常绿阔叶林(EBF,海拔500 m)、针叶林(CF,海拔1 200 m)、亚高山矮林(SDF,海拔1 800 m)和高山草甸(AM,海拔2 100 m)共4种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作为实验样地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其中在0~10 cm的表层土壤中,EBF、CF、SDF和AM 4种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磷年均值分别为12.35、14.63、23.98和31.99 mg/kg,除EBF与CF两种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磷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在0~10 cm土壤表层最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不同植被类型及不同土壤层次中土壤微生物量磷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且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冬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在0~10 cm土层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磷沿海拔梯度空间变异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湿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磷季节性变异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境内的米拉山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法、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法对米拉山东西坡10个海拔带的45个植物样方进行分析,同时对米拉山东坡与西坡的群落结构特征和转换后的物种丰富度(TSR)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格局进行了比较。TWIN-SPAN分类结果显示:米拉山东坡植被可分为6个群丛,与DCA排序结果不甚对应,西坡植物被分为8个群丛,与DCA排序结果基本一致。东西坡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差异很大,东坡植被自然带较高,西坡植被自然带较低且植被类型复杂;东西坡TSR的海拔梯度格局也有很大差异,东坡高海拔带TSR最高,呈现出随海拔升高TSR升高的趋势,西坡高海拔带TSR最低,呈现出随海拔升高TSR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尼泊尔地区热带植物的分布信息,通过空间自回归分析探讨了海拔梯度上热带植物所占比重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热带植物比重海拔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带植物所占比重对低温限制较为敏感,尤其是最冷月最低温对热带植物比重海拔分布格局的解释率极高(98.7%),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低温限制"假说;最冷月最低温与热带植物比重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解海拔梯度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及其内在的形成机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尼泊尔中海拔地区可能是热带植物入侵的敏感区域,并可能出现植被性质的本质变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其生长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情况,并结合相关环境数据对影响梵净山的植被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与气温、降水、海拔、坡度和坡向5个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坡度是影响梵净山植被类型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并得出了梵净山各植被类型的最优发育环境区间,通过揭示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植被保护。  相似文献   

11.
迷人的圆池     
圆池是一个小小的湖泊,位于长白山北坡,海拔1200米.圆池所在地属山麓倾斜高原.组成高原地表的岩层多为凝灰岩、集块岩、硷性粗石岩类,亦有玄武岩的分布.土壤为暗棕色针叶林土壤,年降水量在800-900毫米,6月份平均气温在15℃.长白山植物垂直分布带明显,植被类型复杂.苔藓植物在林中生长繁茂,各垂直分布带中成分各异,能见到多种生态群落.因此,长白山是北温带寒冷地区苔群植物生长的典型代表场所,圆池便是其一.1990年6月中旬,我随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曹同先生等4人到这里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自然资源发展规划的需求,本文基于山江海视角,以桂西南喀斯特区-北部湾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貌类型、地质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要素构建了山江海地域系统关键带三级分类方案,运用空间叠置法对分类要素进行叠加和制图综合分析,并进行山江海地域系统关键带区划分类、制图和环境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桂西南喀斯特区-北部湾海岸带划分为38个一级单元、78个二级单元、111个三级单元。一级关键带分类中海拔山地-非碳酸盐岩区占据面积最大,为19.10%;二级分类中海拔山地-非碳酸盐岩区-红壤性土占据面积最大,为13.98%;三级分类中低海拔丘陵-非碳酸盐岩区-复盐基红黏土-针叶林-河渠占据面积最大,为15.21%。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关键带综合分类方案可体现区域特征中的差异和驱动因素,因此可为自然资源地表系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雾灵山,位于河北省承德地区的兴隆县境内,海拔2116米,是河北省的第二高山,本山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密,现已列为河北省的自然保护区(图1) 我们自1979年以来,在每年的6—9月份,多次到雾灵山进行考察,并多次带领学生在本山进行植物学野外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等工作,对本山的种子植物进行了深入采集和观察。几年来,共采集记载了种子植物79科、312属、568种,并考察了本山植被类型和分布特  相似文献   

14.
1979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以后,省科委组织科学工作者进行综合科学考察。1979年和1980年植被生态组进行了少量工作。1981年福建省生态学协作组集体组织系统调查,自8月16日开始至9月14日止,由黄岗山山顶往下逐段调查上烟铺、桐木关、黄花丛、三港、麻粟至管家和大安源等地植被类型。1981年12月23日至1982年1月5日在厦门大学集中统稿和分工负责撰写,完成专题论文8篇,本文是其中之一,是归纳7篇的一个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根据群落调查的结果,对雅江格西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灌木群落和草本群落分别进行了双向种指示法(TWINSPAN)分类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结合实际将保护区植被分为21个类型.利用DCA排序探讨了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水份是影响保护区群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组成各异,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坡向对群落分布影响较大,同海拔阴坡、阳坡植被差异较大,表现出几种群落类型的镶嵌分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天门山的地理成分和植被类型进行分析,统计植物区系,研究天门山科、属的结构组成。将天门山划分为山顶矮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暖性针阔叶混交林五个植被类型,分别对主要植被类型的群落外貌、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为天门山的植被及植被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生活型、叶的性质和季相出发对天门山植被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群落优势种重要值、垂直结构和径级结构以及不同径级和高度级物种多样性,进一步明确了天门山的空间排列和群落演替趋势,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天门山植物资源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剖析不同植被类型植被指数与海拔的关系,实现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准确划分,获取山区植被分布空间格局。【方法】以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坡为研究区,依据夏秋两季植被垂直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差值构建DEM-NDVI散点图,并利用半峰宽计算法将垂直带边界量化。【结果】夏秋NDVI差值与DEM构建的散点图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山地植被垂直带分布格局。太白山保护区南坡可划分6个植被垂直带,保护区下界至海拔1 919 m为栎林,1 919~2 331 m为松栎混交林,2 115~2 585 m为桦林,2 516~3 150 m为冷杉林,3 109~3 551 m为红杉林,3 551 m至山顶为高山灌丛草甸。DEM-NDVI散点图与遥感影像解译植被分类结果相比,二者的植被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但DEM-NDVI散点图能够体现植被的群体平均分布状况且能更准确地表达植被垂直带随海拔的变化特征。【结论】利用夏秋NDVI差值与海拔所构建的散点图可快捷准确地划分山地植被垂直带。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植被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分布复杂。经过几年来的样方法和中点方角法调查,我们认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应该是五个类型:常绿阔叶林(海拔200—1000 m);针阔混交林(1000—1350 m);针叶林(1350—1750 m);山地矮林(1750—1900 m);山地草甸(1700—2158 m)。落叶树种还不少,但从落叶林和混交林的角度而言,它们仅仅处于星散和斑块状的状态,并未发育成为落叶林类型,也没形成常绿落叶混交林类型。竹类在武夷山,低海拔有,高海拔也有。单优势种毛竹林多在海拔1200m以下,分布很广,发育很好。  相似文献   

19.
以构建的次级自然单元植物优先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分析法运算的结果为依据,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带进行了优先保护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植物优先保护的顺序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评价指标的综合值依次为78.60,57.32,57.20,38.18,14.08,3.27.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拥有亚热带和温带的多种植物种类,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单(寡)型类型集中分布的区域,是保护区植物保护的最优先植被带.评价指标的综合值随海拔梯度由常绿阔叶林带的57.20增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78.60后持续减小,体现了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的单峰分布格局.这种分布格局主要是由不同海拔梯度所产生的水热状况的差异形成的,同时也与低海拔地区强烈的人为干扰和高海拔山地的面积较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研究受汶川地震影响下茂县、汶川以及都江堰三县的植被动态恢复状况,通过对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植被指数(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计算2007~2017年各年的植被覆盖度,进一步计算2009~2012年以及2013~2017年植被覆盖恢复率,并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探讨该地区植被恢复的时空差异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在2007~2017年这10年内随着时间逐渐恢复,且恢复较好,但震中区域差异明显;结合实地调查滑坡数据,得知研究区与滑坡区植被恢复都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海拔和道路距离与植被恢复面积比分别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坡向上的植被恢复面积比也存在差异;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地质灾害频发,灾害密度越大,植被恢复显著点较少;由于各种植被类型的特性不同,导致植被恢复的快慢不同,其中草甸、针叶林、阔叶林及灌丛自然恢复速率较快。可见,研究区内植被恢复受到自然与人为等多种因素影响,震后绝大部分区域植被在10年内恢复到震前水平,但部分区域需要人类进行政策保护,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后植被恢复的决策干预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