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家庭史学崛起的缘由虽然家庭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61年瑞士学者巴霍芬发表的《母权论》,以及稍后面世的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宏文巨著,但作为新社会史一部分的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史学,则是在20世纪下半叶以后兴起的。当代西方家庭史学的诞生,是西方新史学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开新史学先河的年鉴学派,力主与19世纪的兰克史学分道扬镳;他们推崇整体历史观,注重民众日常生活的研究,从而给社会史注入新的生机,使其外延大大扩展,在历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边际地带  相似文献   

2.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通过对易洛魁社会的描述,无论在社会分期上,还是对民族产生,民族和家庭的关系,人类婚姻形式的发展等问题上都为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原始社会文提供了决定性的材料,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八八四年三至五月,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脱稿,十月初在瑞士的苏黎世出版。《起源》第一版印出后,到一八九四年先后发行了六版。外文译本有波兰文、罗马尼亚文、意大利文、丹麦文和塞尔维亚文等。一八九一年,恩格斯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批判以德国考茨基和芬兰社会学家威斯特马尔克等人为代表的在民族学研究中掀起的一股反进化论思潮以及同这一思潮相配合的英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原始历史学派;加上《起源》出版后七年来,原始社会史的研究有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导师恩格思研究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出版一百周年了。百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巨变。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经过世界各国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提供了世界各民族婚姻、家庭习俗的大量资料,进一步发展、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婚姻家庭史的学说。事实证明恩格斯所阐述的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人体经过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婚(专偶婚)这样几个阶段的理论其基本原则是正确的。它不仅为国外丰富多采的民族学等调查研究成果所证实,也为我国五十多个民族的婚姻家庭史的调查研究所证实。经笔者的调查研究,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的白族婚姻制度的演化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①发表一百周年,《起源》既是一部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②;又是一部伟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著作③,重新认真学习《起源》,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建立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科学体系,努力开创民族学研究的新局面。 (一)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在深入研究家庭发展脉络的同时,对家庭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出了许多极其宝贵的思想。认真继承这一笔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财富,并将其基本理论原则,运用于现时代尤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努力探  相似文献   

7.
“军事民主主义”(或译“军事民主制”)这一术语,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摩尔根(Morgan)(公元1818—1881年)首先使用的。在他1877年写成的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巨著《古代社会》一书中,人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一术语。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有关著作中,都引用了这一术语。例如,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  相似文献   

8.
一摩尔根及其主要著作「古代社会]留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1818—1881)是一位杰出的美国人种学者、考古学者和原始社会史学者。他在1818年11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之奥洛刺(Aurora)城附近,儿童时代对于纽约州鄰近的易洛魁人(Iroquois)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指出,亲属之间的称谓“并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称呼,而是实际上流行的血缘亲属关系的亲疏异同的观点的表现;这种观点是一个完备地制定了的亲属制度的基础,……”。根据《起源》的这一观点,探讨侗族从远古流传迄现代的血缘亲属关系的若干原始称谓,是颇有意义的。《侗族简史》书稿(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主编)援引有关古文献记载指出侗族原始氏族制社会瓦解之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不仅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他通过个体从群体分化的历史过程、人的发展从平等到阶级压迫再到平等以及妇女的解放是人解放的尺度的历史分析,展望了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导言”,是该书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自然科学发展史的研究来阐明形而上学自然观必然破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必然产生这一客观规律的。而在研究自然科学发展史的时候,恩格斯得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即“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自然辩证法》第162页,以下没有注明书名的真码,都是该书的页码)粉碎了那种把自然科学发展看成是个别科学家的偶然发现的唯心史观。但还必须看到,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即社会革命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唐恬波 《世界知识》2013,(23):10-10
【英】《经济学人》2013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欧洲央行主席德拉吉近期宣布:2014年年底.欧洲央行将对欧元区128个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开展监查。欧债危机一直被认为是主权债务危机.但这场监查将可能揭开欧债危机的另一幕——巨额的企业和家庭不良贷款。事实上.追溯欧元区灾难的起源.过度私人借贷的作用超过了政府浪费。在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企业和家庭的债务超过了危机前国内生产总值的200%,远远高于美国的175%。  相似文献   

13.
早年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尚存在着局限性,此后也只是聚焦于“市民社会”批判,对“家庭”和“国家”这两个核心范畴则缺乏深入探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利用最新资料弥补了这个缺憾,消弭了唯物吏观初创阶段的空白区域,在这个理论方位上完成了自己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印弟安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氏族组织的管理情况作过比较详细的叙述,称之为“原始的自然产生的民主制”。大约在四、五万年以前,我国就进入了氏族社会,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我国古代氏族社会的管理制度究竟有哪些组织形式呢?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全面了解我国管理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是有所裨益的。因此,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是程宏燕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的专著。这部著作在追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生成长历程与社会活动的历史轨迹中揭秘他们对科技文化观的独特思考;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和论据求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的确定性;以理论和实践的互衬性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 习 内 容 札记和片断:[生物学](第二七一-二八七页) (参考《反杜林论》第六三-八一页) [生物学]札记和片断共十九段,多数写于一八七四-一八七五年。恩格斯在一八七六-一八七八年写作《反杜林论》时,对其中的基本思想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和阐发。《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其他部分,也多次谈到生物学问题。 在这些札记中,恩格斯基于当时生物学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批判了生物学领域中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机械论的种种错误观点,科学地阐明了生命的本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如何进化等问题,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做出了…  相似文献   

17.
世界古代各民族在所处的原始氏族制解体后,是否按照同一道路进入文明社会?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唯物史观的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便予以注意了。到了1881年马克思在其著作《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明白指出:“有些部落在地理上是如此隔绝,以致独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执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中,“交往”是一个重要概念。它关系到正确研讨《形态》、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乃至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本文仅就此作一初步探索,以期引起深入研究。一《形态》是在立足“现实的人”的基础上,和论述人类的历史过程中,提到了“交往”概念的。他们首先是把它和生产作为一对范畴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无限小(大)量是实在的数吗?有没有比点还小的几何元素,换句话说,点是可分的吗?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没有一个人正确地解决过。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在《数学手稿》与《自然辩证法》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了这些难题。在数学界,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鲁宾逊等人用数理逻辑的严谨方法得出了数学结构(?)R(国外数学界称为非标准分析),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提供了一种数学上的描述。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光辉思想,还未能在数学界引起普遍的重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评述 沈括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虽然他没有专门著述,但从《梦溪笔谈》有关数学方面的笔记中,可以看到沈括作出的卓越贡献及其对宋元数学发展的影响。 宋元数学不仅是中国数学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也是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最丰富多采的一页。思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