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三姐》从再现民族反抗精神、再塑机智人物形象及定位歌圩偶像展现善歌民族三方面继承并创新了壮民族的传统文化形象;以赋、比、兴、夸张、重叠、对仗的巧用及塑造生动诗性形象等艺术手法,继承并升华了传统民歌的表现艺术;又荟萃多种喜剧手法及众家传统戏剧艺术实现了以喜剧抒情形式表现严酷阶级斗争的艺术创新。《刘三姐》的艺术与创作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与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百色市壮族歌圩历史悠久,在各县有不同的称谓。百色市壮族歌圩有源于乐神、为纪念某些著名人物(主要是歌手)、源于男女青年借歌圩场合对歌连情求偶三种起源。百色市壮族歌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保存和发展百色市各民族文化、培育一代又一代歌师和艺人、推动百色市经济发展等价值。百色市壮族歌圩作为群众性歌唱聚会的场所,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应受到尊重,应进一步加以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在《论礼仪》一文谈及国人见面之礼俗有多种表现方式,未言及以歌为敬以歌为礼之俗。而在广西各族民间,以歌为礼之俗颇为盛行。刘三姐之所以扬名,与她以歌为礼,以歌表现人生、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显示了她的独特性。今天,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刘三姐民俗文化,对于加强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壮乡歌圩在广西的教育和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歌圩的社会性教育功能和个体性教育功能,这既是壮乡民众对人性的不同层次需要的表达,更是广西各民族歌圩得以流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 ,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 ,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 ,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 ,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6.
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其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壮族歌圩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刘三姐形象的性质特征、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审美意义等。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歌唱"义主要用"歌"表示,"唱"的本义为"领唱",是一个下位词。战国末期,基于语用原则中的"不过量准则","唱"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特殊隐涵义(PCI)"歌唱"义。东汉至隋,"唱"的"歌唱"义由PCI向一般隐涵义(GCI)转化,而"歌"仍是{歌唱}概念域的主导词。初唐以后,"唱歌"义逐渐成为"唱"的固有义(SM)和主导义,晚唐五代时,"唱"取代了"歌"的强势上位词地位。"唱"的上位化对{歌唱}概念域的词汇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和平之歌     
在欧洲的朋友們正在为完成一項重要的文化計划——为世界工会联合会拍攝一部影片——而工作着,他們要我为这部影片灌一支歌的錄音片。这就是1954年夏天我所收到的一封信的主要内容。这封信很簡短,沒有談到任何細節。歌的曲和詞是随信附來的,但是作者們的姓名却沒有寫明。歌詞是用德文寫的,但須用英文來唱。各節独唱和合唱都須嚴格地按照規定的秒数唱完;而且我必須不用伴奏地唱。这是一支爭取和平和自由的歌,一支歌唱各国劳动人民的兄弟般的友  相似文献   

9.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在刘三姐歌圩中借景得到了巧妙的运用。从歌圩借景的可能性、位置的选择性、借景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借景效果的显著性等几方面分析借景艺术对歌圩审美景观和审关意境生成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思考现代景观的建构无疑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歌圩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良性社会功能,但在每一次的社会变革中,歌圩文化却总是成为主流文化的打压对象。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只是歌圩这单一地方性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命运,而是折射出更多的非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非主流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求得发展,文章对此都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壮族歌圩文化延续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歌圩当作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放在产生和促成它发展变化的广阔的壮族历史和社会发展背景里进行考察,并对歌圩文化积淀进行分析,从而对壮族歌圩文化之延续作个初步的探讨。一、原始的激情,群体的记忆——远古婚姻遗留对歌圩文化的影响。治歌圩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歌圩源于远古的族外集团婚制。人类发展到普那路亚婚姻阶段的时候已经是很有感情的动物,在追求异性中,赞歌、抒情动人的语言、阿娜多姿的舞  相似文献   

12.
作为广西音乐遗产中的偶像,刘三姐的形象被一再情境化。近年来,以刘三姐为核心打造的景点层出不穷,她的家乡、广西地方以及少数民族族群都将刘三姐当成富有竞争力的标识。文化表演((印象·刘三姐》力图展示地方社会,但对于刘三姐该被如何表现却引发了当地关于艺术与挪用的公开论争。基于2003~2004年《印象·刘三姐》制作期间进行的田野调查,对广西最富盛名的这一文化表演中所呈现出的民族展示与文化所有权问题进行了研究,概述了相关论争并探讨了这类利用共享的文化资源、以盈利为目的的冒险性表演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歌仙刘三姐在壮族流传之地,被赋予了主宰生育职责的神祇角色,因崇拜创造了刘三姐送子的信仰文本,与花婆生育神话相关的信仰系统自动衔接,以繁衍族群生命为主旨,二者因而生发了身份、功能等维度上的同构,壮族族群建构了完整的刘三姐崇拜文化,不仅保佑造歌传情、以歌择偶,还对男女恋爱、婚配生子担负全部责任,彰显了民间文学创造的自生性.  相似文献   

14.
张梦馨 《科技信息》2011,(24):I0251-I0251
声乐是一种能够跨越地域和历史界限的神奇语言。它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从一个较高的音乐审美角度来表现声音,它并非简单的机械发声过程,而是通过语言、情感等多种方面,全面具体系统地表现出一种声音。歌唱(即声乐)是语言与音乐相融合的艺术,是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是用人声唱出来的带有语言色彩的音乐艺术。歌唱艺术作为音乐艺术中的一种特殊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它本身就具有多方面因素,单从字面看,歌唱就包括歌和唱二字,即歌曲和演唱,而在演唱过程中,语言的地位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宜州山歌文化源远流长,山歌成为当地壮、侗等民族的精神生活需求。传统的山歌文化推动了今天新型歌圩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布努瑶民歌的流传我从多年的生活中体会到:布努瑶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堪称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一个人从哇哇坠地起直到老年去世,整个一生都在歌海中度过。小孩满月时,听亲朋好友唱《迎孩歌》、《笑酒歌》,后家的岳父母、舅父母给头甥送背带时唱《背带歌》,结婚时唱《说亲歌》、《送亲歌》、《谢亲歌》,立房时唱《立房歌》,逢年过节时唱《密洛陀》古歌,青年人谈情说爱时,在多年的恋爱中,唱大量的传统情歌如《撒旺歌》、《撒究歌》、《咧呐歌》、《呼咿歌》等等。总之,在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画眉常鸣、山泉常流的千山万(?)中,随时都可以听到优美、婉转、动听的歌声。特别是在送背带、婚礼、立房和给死者开追悼会唱  相似文献   

17.
前言有关歌圩的问题一般分四个部分来研究。a、有关歌圩的起源的问题,b、有关举行歌圩的地点和时间的问题,c、有关在歌圩上唱的歌谣的问题,d、有关参加歌圩的人的问题。比如 a 类的研究有,考察有关歌圩起源的故事和风俗习惯的《壮族歌圩的社会基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刘三姐山歌文化的解读,学术界多从历史的时间的维度进行,这固然可以多少触及到其流传原因,但固守这种维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揭示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而空间观念的引入,则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力维度。其实作为壮民族文化代表的刘三姐山歌文化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其生命力与流传至今且经久不息的真正原因,都可从空间这一维度得到解读。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不断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还在不断寻求精神的净化。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所以我们在进行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就要不断的促使物质和精神高度结合起来。本文通过美学中真、善、美这三方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表现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0.
远在天涯各一方的瑶族人民,不知有多少人间苦乐事要向同族父老兄弟奉告,又不知有多少爱恨情思要向亲朋好友倾诉。何以如愿?勤劳智慧、能歌善唱的瑶族先民,创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寄事传情的方式,以保持同族间于千里睽违之时的经常联系,这就是瑶族信歌。有道是“飘文寄禀遇仙凤,顺飞世上报情来”。“一卷歌词话不尽,留来传古到如今”。“飘文”,指信歌,是歌者给予信歌的美称,与下句的“歌词”同一概念。信歌广泛流行于自称“勉”(盘瑶)与“金门”(兰靛)的瑶族当中,从古到今,自成传统习俗。信歌以歌代信,又称“寄歌”、“飘歌”等。它既有应用价值,又有史学与文学价值,在瑶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