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图腾是原始人类区别于其他部落的根本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宗教起源。土家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经了蛇图腾崇拜和虎图腾崇拜两个时期。蛇图腾向虎图腾崇拜的转换,演绎出许多神化传说、巫术、祭祀、诗歌舞蹈、工艺美术等等,并由此而形成了独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原始艺术,图腾崇拜所表现的灵魂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意识、民族心理趋向等,却体现出了土家族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蛙崇拜的起源、蛙婆节和蛙图腾三个方面来阐述蛙崇拜表现出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气候起源反映了壮族先民食物需要和生殖需要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血缘起源反映了当时壮族先民的安全需要,蛙图腾的花山壁画看出壮民族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及民族凝聚力,而蛙纹铜鼓体现了壮族先民的情绪情感和民族团体遵从;从蛙婆节看出壮民族原始初民的心理状态和生存需要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壮族作家韦一凡与黄佩华的家族小说展示了壮族家族女性历史的生命真相。他们笔下的女性经历了被封建男权文化建构、勇于冲出父权之塔、最后向当代城市文明迈进的生命历程,这群女性为穿越宗法家族制的历史屏障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壮族女作家,黄夏斯榕的小说注重表现女性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壮族女性的生存状态。20世纪90年代后,她的小说女性意识逐渐凸显出来,为壮族文坛增添了女性主义小说,推动了壮族文学的多元化走向。同时,黄夏斯榕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80年代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高歌,也有90年代对世俗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点认为壮族“不落夫家”婚俗是历史上壮族母系制的残存,文章通过与壮族同源的傣族入赘婚俗的比较,并结合相关史料,说明壮族“不落夫家”并不是母系制的残存,而是壮族妇女反抗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壮族由母系向父系转变的残存应是入赘。  相似文献   

6.
桂西岑大将军庙的核心“神格”是“岑怀远将军”。在岑氏土司历史上获得“怀远将军”头衔的是岑世兴 ,像岑大将军庙、歌圩等这些具有集体记忆性质的载体 ,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壮族先民活动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王青 《奇闻怪事》2009,(7):86-88
美籍华人苏珊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学生发现青蛙旁边有一堆死苍蝇,青蛙却活活饿死了,觉得很不理解,就向老师请教。老师没有告诉他答案,而是先发动全班同学猜。答案五花八门,“青蛙不爱吃已死亡的”,“青蛙讲究卫生,怕吃死的肚子疼”……老师还是不作答,鼓励学生去做实验。  相似文献   

8.
壮族麽教是历史上壮族各地盛行的民族民间宗教。壮族麽教已从原始宗教形态向人为宗教过渡,其重要标志是树立了统一的最高神布洛陀。这位集人文始祖、古代氏族部落领袖兼大巫师于一身的磨教主神,从壮族先民的创世神话演变而来,由自然神演化而成社会神,由创世祖先神演变而成民间宗教神,最终成为壮族麽公及民众顶礼膜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9.
壮族,和我国的其他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着漫长的哲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然而,壮族的哲学思想,其源起于何处,其流又向何方,它的发展规律如何,又有哪些本民族的思维特色?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开拓、研究。由于壮族过去没有文字,史书记载的资料又是寥寥无几,这就给我们研究壮族的哲学思想增加了许多困难。本文想从壮族  相似文献   

10.
关于壮族稻作农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壮族是一个古老的稻作民族,稻作农业在壮族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壮族稻作农业史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1.
婚姻家庭是最能体现性别关系的社会基本形式。与稻作文明相联系,壮族婚姻家庭中的性别关系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即都是男性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壮族妇女的地位高于当地汉族妇女。从神话传说所透露的远古信息来看,到了人猿揖别之后,壮族的婚姻家庭才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与此相应的两性地位作用也随之发生改变;但是无论从“双轨制”运行的婚姻制度,还是从不成熟的父权家长制来说,都存在较多“性别平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壮族鸡卜,依据鸡胯骨上原生血窍的数量、位置及插签的角度、朝向构成的卦象来判断吉凶,源于远古时代的占象。犹如汉族先民在商周时代的甲骨占卜及其卜辞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一样,壮族鸡卜及其卜辞则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华夏民族的龟筮占卜信仰演绎为《易经》,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而壮族的鸡卜信仰演绎为《鸡卜经》之后,则与《摩经》结合,构成了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导演徐静蕾改编自茨威格小说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我爱你,但和你无关”震惊四座,这看上去是要求与男性平等,其实是对性别歧视的颠覆,同时是对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的否认。在不少由女导演拍摄的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影片中,“女性”更深地陷入了话语的雾障与谜团之中。不是影片成功地展示了某种女性文化的或现实的困境,而是影片自身成了女性文化与现实困境的症候性文本。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2000多年前句町国时代壮族先民婚姻形态的考证,对桂滇边驮娘江流域30万壮族人中当前仍盛行的女娶男嫁婚姻展开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通过对壮族男娶女嫁婚姻起源的探索,以及对20世纪上半叶仍普遍存在的壮族女子走婚制(即不落夫家)的论述,来描绘壮族婚姻的千年变迁,勾勒出20世纪初壮族社会中三种婚姻形态并存的历史画面,并试图通过描绘壮族婚姻的千年变迁,衬托出人类婚姻史的模糊轮廓。  相似文献   

15.
壮族传统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采集与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类型或阶段,其中的男女地位或性别结构各不相同,从而使壮族性别文化个性十足。深入探析传统壮族经济的性别关系,可为壮族地区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女性意识张扬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她们对政治权力的追求和对妇女与政权力的维护。由于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各阶层女性的参政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女性得以与政,既有前代遗留的习风旧俗作铺垫,也与当时的政权结构、民族构成、社会风俗、思想观念等现实因素直接相关。但从本质上看,这种参政与男性主政并无两样,它终究无法改变女性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无法改变社会权力体系的父权制属性。  相似文献   

17.
巫信仰是中外各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形式,壮语对通灵巫师有多种称谓,灵魂信仰是巫信仰产生的前提,壮族通灵巫师最早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  相似文献   

18.
云南壮剧的生角形象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剧种独特的角色体制,特别是在塑造生角形象时,生角形象的民族性特征在音乐唱腔、语言、服饰、砌末道具等表演手段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存在着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浓郁的壮族特点,使得壮剧生角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从而使云南壮剧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更加绚丽多彩,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壮剧皮黄]是云南壮剧音乐七个腔调中的共融型腔调之一,是云南壮剧艺人经过长期漫长的吸收和融合、探索和传承,把广戏的“皮黄腔”融合到壮剧音乐中而形成的皮黄腔曲群,分为“板类曲调”,“腔、调类曲调”,“转换类曲调”三种类型,句式基本结构以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为主。与云南壮剧的本土腔调虽然音乐形态各异,但在同一个剧目中演唱时会按照一定的转换方式进行转换,互不干扰、相安无事、和谐相处、相得益彰、互相依存、各放异彩,使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的戏剧性更加强烈和鲜明,使云南壮剧音乐更加丰富多样、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