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反映1998年10月在厦门召开的中国文学人类学首届学术研讨会学术成果的《文化与文本》一书,作为“文学人类学论丛”的一种,最近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主编叶舒宪,24.5万字,定价19.80元。该书由李亦园、乐黛云作序,并附有1985~1997年国内文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汇目。叶舒宪主编的《文化与文本》出版@大禹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文学人类学:理念与方法”,共刊发四篇文章。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的学术伦理》指出的是,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从19世纪的“世界文学”理念,到20-21世纪的文学人类学理念,表明文学观的一场重要变革,从西方第一世界贵族化的文学观到涵盖全球第四世界诸多原住民的文学观,变革的核心在于学术伦理的大转向:从殖民时代的霸权到后殖民时代的全球公正与平等。  相似文献   

4.
《文学人类学教程》的意义大大地超出了教材的范畴,是一部奠定文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著作;《文学人类学教程》最突出的创新和主要建树,就是文学人类学新研究范式的建构。百年来,虽然有不少近现代学者探索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学研究,但是明确作为一种整体新研究范式的提出,确实是由叶舒宪完成并由《文学人类学教程》集中体现出来的。对什么是"文学"本体论的反思和建构,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从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到"四重证据法"的提出,叶舒宪以他倡导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完成了一种对国学传统方法的现代衔接与更新。从这些角度看,《文学人类学教程》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中,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的互惠——小议列维一斯特劳斯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他对人类学与文学关系的有趣而深刻的思考。张玉《关于“四重证据法”之学术考察——从国学到文学人类学》是对叶舒宪先生“四重证据法”的再评述。张丽红《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的钥匙——评叶舒宪先生的〈文学人类学教程〉》是一篇书评,其将叶舒宪先生《文学人类学教程》比做一把打开新的世界的钥匙,认为它使人们看到了文学研究的未来景观。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学是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文学的人类学主词是人类学,是一种借助于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来实现思想表述的人类学文本。而人类学的文学的主词却是文学,即借助人类学的方法、手段来写作文学文本,或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文学文本。它们之间是有着明显分别的,但如果不加仔细辨析,也很不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8.
弗雷泽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贯通古今的知识贮备为以比较研究为特色的新人文学开辟出路径,沿着这一路径,中国学者将中国的学问传统与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视野相联结,逐渐走向了文学研究与人类学视野相结合的跨学科方向——文学人类学。中国文学人类学在历经十余年的开拓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中国文学人类学独特的文化观(文学观),也就是将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无文字民族的多元活态文学提升到大传统的地位,用多重证据法来实现具体研究操作与理论建构的统一性。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凸显了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8年10月12日,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在两个方面体现了人类学对比较文学视野的开拓:一、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转向: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多样性及地方性问题;二、文学人类学的追问:文学的概念和功能究竞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文学人类学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生存方式。文学人类学本质上是诗与形象的人类学。  相似文献   

11.
股权性质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但迄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在前人观点基础上,大胆提出新观点,认为股权是一种虚拟产权。文章重点从股东享有的资产收益权、参与公司管理决策权利、转让权三种权利来说明此观点,最后指出该观点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界就胡适倡导白话、鼓吹白话文学于文学史上的意义多有评论,但关于白话和白话文学概念本身却少有论述,至于概念背后所蕴涵的精神实质更是鲜见探讨。胡适是从强调“俗”和“民”的双重视角来界定白话的,并赋予白话文学以俗话文学或通俗文学和俗民文学两方面的内涵,由此孕育了现代民俗因子的思想潜质。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叛国附敌“事件”的“产生”,“有无数互相交的力”。多年来,学术界忽视了道德视角这一种“力”,而它是诸力中最具周氏个性“这一个”。道德的核心观念是个人和整体(国家、民族、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周氏道德原则是“利己”第一。它以我国道法两家和西方人类学的伦理思想为渊源。由它派生的道德准则、道德控制(良知)是导致周氏叛国投敌的重要内因之一。揭示它,对未来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有现实的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涵化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当前,国内外涵化研究主要涉及两大类:一类是涵化理论方面的探讨,主要有概念、涵化过程、涵化策略等;另一类则是探讨涵化与各种心理以及行为的关系.从涵化的概念、过程、策略以及涵化的应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对涵化研究的部分成果做一综述,并提出国内涵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希望能推进国内涵化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审美人类学是人类学和美学在当代学术背景上跨学科交融的产物。在全球化的条件下 ,民歌以及民族艺术的审美价值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 ,对民族艺术及少数民族族群的审美经验作出人类学的解释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乃至文学学科的现代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艺学与人类学交叉结合形成的新型边缘学科文艺人类学正处于形成和发展中。厘清学科名称与概念、学科地位与构成、研究对象与范畴、学科品格和学科价值等基础性学科问题,对该学科体系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一种交流结构,但到了现代,后结构主义者认为作者死了,接受者不存在了,否认文学是一种交流方式。而从叙述学的角度看,叙述者与“叙述的接受者”、作者与读者是一种对话关系,叙述即交流。所以,否认文学是一种交流结构的观点是一种学院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薄文泽教授从事泰语教学,长期坚持侗台语调查研究,在泰语文、侗台语研究影响较大。其研究经验是一笔宝贵财富,对学界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