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湘  杨奕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1):5213-5216
在系统分析和研究自航耙吸挖泥船疏浚过程的基础上,本文以挖泥船疏浚作业过程为研究对象, 通过控制疏浚作业参数,以提高耙吸挖泥船的疏浚效率。本文建立了基于土壤等工况条件的疏浚模型及目标优化函数,并应用遗传算法进行仿真优化。最后采用“新海凤”号自航耙吸式挖泥船工程实测数据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控制疏浚参数能够提高疏浚效率。  相似文献   

2.
对疏浚作业常用的绞吸式、耙吸式、抓斗式三种不同类型挖泥船施工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悬浮物污染源强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同等疏浚效率下,三种不同挖泥船对环境的影响及其产生悬浮物强度大小为:抓斗式耙吸式绞吸式,建议在使用疏浚船舶时优先选择悬浮物发生量较小的绞吸式挖泥船。  相似文献   

3.
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理论的全局寻优算法。文中首先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理和实现过程进行了研究,然后比较了粒子群优化算法与粒子滤波算法的异同,并将粒子群优化算法引入到粒子滤波算法中,解决了粒子贫乏的问题,提高了每个粒子的作用效果,同时给出了PSO-PF算法的基本步骤。最后将PSO-PF算法应用于自航耙吸挖泥船的泥舱溢流损失估计中,采用实测工程数据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PSO-PF算法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自航耙吸挖泥船操作人员的施工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耙吸挖泥船疏浚中装舱过程进行建模仿真,将某大型耙吸挖泥船作为研究对象,以装舱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干土吨产量为优化目标。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优化策略,并对实船数据进行离线分析,得到具体的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5.
耙头是耙吸式挖泥船的挖泥工具,也是水库机械清淤的常用工具。本文对国内外14种纯吸式耙头进行了室内研究,探讨在底料条件不变时,耙头构造、吸入功率、移动速度等因素对吸入性能的影响,就吸缝高度、移动方式、摩擦块对提高耙头吸入性能的作用和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试验筛选出3种吸入性能较佳的耙头。  相似文献   

6.
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在负载功率波动较剧烈的应用中存在的经济性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复合储能平抑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功率波动的协调控制策略,通过设计基于低通滤波的自适应系数调整算法,有效解决功率波动平抑过程中储能模块过充或过放的问题.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实测耙吸式挖泥船为例,利用MATLAB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平抑耙吸式挖泥船的功率波动问题,同时,能够灵活、快速地对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进行控制,使得复合储能模块具有较好的荷电状态.该方法对提高耙吸式挖泥船等电力推进船舶的能效指标和经济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孙小康  刘传磊 《工程与建设》2022,(2):440-443,477
近年来,许多企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非洲国家海外市场.为满足铝土矿、铁矿等矿产资源装运,港口航道往往需要满足全天候通航条件,年出运能力达到7000 t以上,这对航道技术规格要求较高.文章结合具体工程案例,根据当地的水文条件及地质勘探结果,通过分析数据及结合实际情况,论证耙吸式挖泥船及绞吸式挖泥船在疏浚中的...  相似文献   

8.
航务工程中的码头岸坡开挖一直由抓斗船施工,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施工工艺,但传统施工工艺存在许多弊端,绞吸船配合类反铲式挖泥船共同施工岸坡工艺在该公司已接近技术成熟,其技术在效率、成本等诸多方面优于单独采用抓斗船施工,该文通过分析传统岸坡开挖工艺的缺点,大胆创新,利用绞吸船结合类反铲式挖泥船施工岸坡挖泥的方法来提高该类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施工进度并降低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的港口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挖泥船的需求也朝着大型化、多功能化、高自动化发展。但随着吨位的增大,大型挖泥船已超出规范尺度比的要求,因此需要对相关结构进行有限元校核。目前规范对挖泥船的有限元分析过程还没有详细的规定,因此本文结合15000m3耙吸挖泥船,对挖泥船泥舱段结构强度进行有限元分析,并提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以序列二次规划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一种针对耙吸式挖泥船的推力分配方案。推力分配方案的目标是将系统能源消耗降到最低。由于耙吸式挖泥船的特殊性,根据控制器发出的推力指令,解决推力的二次成本函数的带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得出能源消耗最少的各个推进器的推力组合,从而得出各个推进器需要的控制信号。通过对船舶实例的仿真研究,表明序列二次规划法能达到降低系统能源消耗的目的,并且避免了奇异结构,增加了系统的可操纵性。  相似文献   

11.
刘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5):1203-1206,1218
传统的耙吸式挖泥船的三揽定位由于成本低,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河道环境以及高精度作业要求,动力定位系统能够克服挖泥船的大惯性、时变等特性,以满足挖泥船定位/定迹系统的精度和实时要求。本文分析了挖泥船自身配置的推进系统,提出了一种针对同时配备舵桨的推进设备的推力区域的处理方法。最后采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得到推力分配的最优解。通过理论仿真研究,显示该方法满足了动力定位系统发出的推力指令,同时达到了节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鲁永红  刘建  孟宪俊 《科技信息》2012,(17):432-433
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将海河列为天津城市的风景主轴线,为改变海河水体水环境现状,打造世界名河,市委决定对海河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清淤。本次清淤河段是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工程的起步段。由于本次工程在天津市区繁华地段,传统的绞吸式挖泥船存在局限性。为防止污染沉积物向水中扩散,需改进施工方案。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比各个施工方案,确定最优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3.
将故障树分析法(FTA)用于研制、开发具有首冲功能的300m^3自航耙吸挖泥船及配套的机械设备远程油液分析与诊断系统过程中,并对柴油机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功率下降和柴油机不能启动两个故障进行建树、分析,以便在管理和维修中进行事故分析和系统故障分析,在指定故障诊断和检修流程中,寻找故障检测最佳部位和分析故障原因,制定维修决策,切实预防故障发生。  相似文献   

14.
耙吸式挖泥船先进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耙吸式挖泥船(TSHD)的特点,提出一套适用于已建造投入使用的TSHD性能水平等级评价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用于对建造完成的TSHD的先进性评价.经过分析和计算实例表明,该性能水平等级评价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利用获取的评价结果,可对船舶在同类型挖泥船中的先进性水平进行定位,评估船舶设计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同时,可为国标中的船舶性能水平等级评价体系作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绞刀刀片是影响绞刀切削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选择绞刀刀片各参数对提高挖泥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我单位80m3/h全液压绞吸式挖泥船,在平原马颊河疏浚工程尚庙段至李家桥段施工中,遇到坚硬密实的板沙土,定位桩下落数次难以克服退桩现象,绞刀只在土层表面打滚,不能深入土层切削。  相似文献   

16.
气动活塞吸泥泵船工作原理类同于静脉推射与抽血,能够直接吸取高浓度的回淤土进行装驳外运,摆脱了传统耙吸式挖泥船需要溢流后再进行外抛,此种工艺的缺点是给港口环境造成了污染。气动活塞吸泥泵船正以优异的性价比、多功能性、灵活性与环保性,成为疏浚产业中脱颖而出的一支新秀,现已全面承担着天津港水深维护疏浚工程施工,下一步计划进军内河水运维护疏浚市场。  相似文献   

17.
1997-1998年、2001-2002年和2004年分三次在河口河段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其中后两次均采用了120m3/h型挖泥船施工。经过现场观测和分析研究,该型号船只比较适宜小流量下黄河挖河,其效率和施工质量可以保证,并且鉴于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和调水力度的加大,120m3/h型挖泥船更为河口挖河施工的首选设备。  相似文献   

18.
堤防是黄河抵御洪水的第一道屏障,放淤固堤工程是通过管道将河流中或河床质的水沙送到堤防背水测的淤区,以达到加大堤身断面、加固堤防的目的。放淤固堤工程机械经60年代的萌芽简易冲吸式挖泥船,已经发展研究应用电泵平台并联式DBP抽沙清淤设备,施工方法也日趋规范,加强放淤固堤工程全面质量管理,为黄河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建设,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疏浚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挖深河流或海湾的浅段以提高航道通航或排洪能力,在河道整治的施工过程中,本文提出了四种河道疏浚工程挖泥船的施工方法,并就妥善解决河道疏浚泥土的处理,拓宽航道土方的利用渠道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洋  肖建法  孙文星 《科技咨询导报》2011,(32):102-102,104
近年来国内疏浚工程施工难度也日益增大,具有排距远、挖深大等特点,尤其是目前大多沿海工程由于取土区的限制,出现了超远排距的工程,大多工程的排距都要求到6、7公里以上,而绞吸式挖泥船单船施工时,由于受设备扬程的限制,难以将泥浆一次性输送至排泥场,然而采用在排泥管线中间增加接力泵的方法就能弥补这一限制,起到延长排距的作用。因取土区的原因,天津临港13区吹填后期工程排距较远,因而进行了简单的接力泵试验工作,以下就海华2号在长排距疏浚工程中进行接力泵试验做的简单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