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温度对化学氧化法合成盐酸掺杂聚苯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温度对化学氧化法合成HCl掺杂聚苯胺(PANI-HCl)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利用四探针电导率测量法、FTIR、Uv-Vis、 XRD等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聚苯胺的结晶度随合成温度升高而提高,结晶性能变好,当反应温度40℃时,2θ=21.04°处出现明显衍射峰.PANI-HCl的电导率在半导体范围,20℃时具有较高的电导率0.54 S/cm.  相似文献   

2.
采用盐酸(HCl)为掺杂酸、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K90)为空间稳定剂,在过硫酸铵(APS)氧化体系中通过原位聚合制备了聚苯胺/石墨烯导电复合材料。该方法制备的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好,聚苯胺尺寸大小均一、形貌规整。实验结果表明,当石墨烯的添加量为7%(质量分数)时,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较纯聚苯胺的提高了2个数量级。另外,对原位聚合制备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后,在石墨烯添加量为1%(质量分数)时,聚苯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较纯聚苯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在提高复合材料导电性的同时简化了加工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具有可靠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水溶性聚苯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限幅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备激光防护材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水溶性聚苯胺/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表征,用方形四探针法测量薄膜电导率。结果表明,水溶性聚苯胺包裹在碳纳米管表面,聚苯胺包裹层的厚度大约在15~25 nm;复合材料的薄膜电导率较水溶性聚苯胺的电导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复合材料水分散液在低入射光强下透光率接近85%时;入射光强达到2.5 J/cm2,透光率降至11%。因此,复合材料水分散液的光限幅性能优于碳纳米管,具有良好水分散性,有望实现材料的器件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制备激光防护材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水溶性聚苯胺/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表征,用方形四探针法测量薄膜电导率。结果表明,水溶性聚苯胺包裹在碳纳米管表面,聚苯胺包裹层的厚度大约在15~25nm;复合材料的薄膜电导率较水溶性聚苯胺的电导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复合材料水分散液在低入射光强下透光率接近85%时;入射光强达到2.5J/cm2,透光率降至11%。因此,复合材料水分散液的光限幅性能优于碳纳米管,具有良好水分散性,有望实现材料的器件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法,将固相法合成的CdS纳米粒子在十二坑基苯磺酸(DBSA)存在的条件下,用氧化剂(同时也是催化剂)过硫酸铵(APS)氧化苯胺(An),制得了CdS/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探讨了CdS的掺入量对导电复合材料的影响。CdS/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和四探针电导率测试仪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苯胺单体为2mL,CdS的掺入量为0.1g时,制得的CdS/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电导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正己醇为助乳化剂,紫外-可见光辐照辅助,在反胶束体系中一步双原位合成银/聚苯胺(Ag/PANI)纳米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吸收光谱、X线衍射、透射电镜和四探针仪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分析。此外,还考察不同苯胺与硝酸银的物质的量比(n(An)/n(AgNO3))及水乳比W0对Ag/PANI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SDS反胶束体系中,紫外光可在还原银离子的同时引发苯胺聚合,形成聚苯胺包覆银纳米复合粒子;n(An)/n(AgNO3)及水乳比的增大对复合粒子的粒径有增大的影响;Ag/PANI纳米复合材料电导率较PANI有很大提高,并且随着n(An)/n(AgNO3)的减小而先增大后减小,当n(An)/n(AgNO3)=1/2时,电导率达到最大值50.24 S/cm;随着水乳比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当W0=22时,电导率达到最大值95.89 S/cm。  相似文献   

7.
用化学氧化法和溴蒸气掺杂合成掺溴聚苯胺,通过机械共混制备MWNTs/PANI和MWNTs/掺溴PANI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能,电导率达5~10 S·m~(-1),接近纯MWNTs的电导率.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MWNTs/掺溴PANI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导电机理.研究表明,MWNTs和被掺杂的掺溴PANI通过π-π和p-π共轭作用形成电子转移复合物,组成了一个个独立导电单元,在复合材料的导电体系中起主要作用,随着导电单元数量增加至相互接触,形成导电网络,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高导电H3PMo12O40掺杂聚苯胺微米棒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分别以静电纺丝法制备的H3PMo12O40/ PVA和纯H3PMo12O40微米管为模板,制备了H3PMo12O40掺杂的聚苯胺微米棒材料,并运用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扫描电镜进行了表征.四探针法测定了产品的电导率.结果表明:聚苯胺微米棒的直径在400 nm左右;最高电导率为3.3 S/ cm.  相似文献   

9.
聚苯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把化学法合成的具有高导电性的聚苯胺粉末与丁腈橡胶共混,制备了聚苯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在丁腈橡胶中加入聚苯胺可显著提高了腈橡胶的导电性能,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聚苯胺在丁腈橡胶中只起导电填料的作用,两者之间不存在化学反应。聚苯胺在丁腈橡胶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并对丁腈橡胶具有补强作用。聚苯胺的适宜用量是30~40份,其用量过大时,对丁腈橡胶的硫化反应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直接损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一种新型阵列式碳纳米管/聚苯胺材料的复合方法,采用CVD法制备多壁阵列式碳纳米管,采用原位聚合法将其与苯胺单体结合,制备出聚苯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了氧化剂与苯胺单体比例、碳纳米管加入时间、搅拌速度等工艺因素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氧化剂与苯胺单体比例为1/2、碳纳米管最初加入时电导率达到最大,搅拌速度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1.
纳米Fe3O4/PANI复合体系的微波电磁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原位化学反应生成法制备了纳米Fe3O4/PANI复合材料,研究了样品在2~18 GHz范围的微波电磁特性与吸收性能以及复合材料组分对电导率、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e3O4颗粒尺寸约12.7 nm,Fe3O4在复合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35%左右时,电导率最大,密度相对较低,微波吸收率最高,吸收峰值为-21 dB,-10 dB频宽大于4 GHz,样品同时具有电损耗和磁损耗.可见,通过优化设计,纳米Fe3O4/PANI复合体系可以成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微波吸收材料.  相似文献   

12.
导电聚苯胺/TiO2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无模板条件下,利用苯胺在纳米TiO2微粒表面的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TiO2含量的导电聚苯胺/TiO2(PANI/TiO2)纳米复合材料.通过TEM,XRD,FT-IR,TG-DTA及电导率测量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形貌呈纤维状,直径约20~40 nm,长度在390~420 nm范围;其中TiO2的含量为23.8%且具有金红石矿结构,聚苯胺也有一定程度的晶化;在复合材料中,TiO2和聚苯胺分子链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并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起促进作用;TiO2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有显著影响,当TiO2含量为11.1%时电导率达到极大值2.86 S/cm.  相似文献   

13.
PANI包覆单一铁氧体的结构和吸波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位复合法制备了聚苯胺包覆铁氧体的复合颗粒,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分析手段观测了复合颗粒的形貌、结构和性能.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在0.5~20 GHz频段内测试了材料的吸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核/壳结构的导电聚苯胺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当掺入质量分数为15%的Li0.45Zn0.1Fe2.45O4时,复合颗粒吸波性能最好,其-8 dB带宽达5 GHz,最大损耗为26.1 dB,且面密度最小为0.28 g.cm-2.  相似文献   

14.
在酸性环境下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聚苯胺,并用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制备了经不同含量聚苯胺涂覆的碳钢试样,利用控电位扫描研究极化曲线,检测了聚苯胺在质量分数为3.5%NaCl和1mol/LH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分析了以间甲酚固化剂充当溶剂、以磷酸为掺杂剂和催化剂时,聚苯胺涂层在不同介质中防腐性能与时间和掺杂态聚苯胺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原位聚合非二次掺杂制备了高导电性聚苯胺/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采用盐酸为掺杂酸,研究了聚苯胺/氧化石墨烯的微观形貌;探讨了盐酸浓度及氧化石墨烯(GO)用量对反应过程和复合材料导电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苯胺(PANI)以球状物的形式均匀地包覆在GO表面;盐酸浓度超过0.5 mol·L-1,反应诱导期明显缩短,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显著提高.在聚合体系中加入GO可延长聚合反应诱导期,但随着GO用量的增加反应诱导期缩短.当盐酸浓度为0.5 mol·L-1,GO与苯胺单体质量比超过2%时,制备的PANI/GO复合材料中GO形成导电通路,电导率较纯PANI提高一个数量级,达到1.4S·cm-1.  相似文献   

16.
聚苯胺/聚苯乙烯共混膜的形态结构与导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为氧化剂,三氯甲烷和水为反应介质,十二烷基苯磺酸为乳化剂和掺杂剂,进行乳液聚合,得到可溶性聚苯胺。将聚苯胺、聚苯乙烯共溶于二甲苯后制成共混膜,用广角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分析了共混膜的相形态。结果表明:聚苯胺/聚苯乙烯为不相容体系,在聚苯胺含量低时,聚苯胺以多粒子分散相存在,此时共混膜电导率低,但随聚苯胺质量分数增加电导率迅速增大;在聚苯胺质量分数达到某一阀值(7.5%)后,聚苯胺开始形成连续相,此时共混膜电导率相对较大,但电导率随聚苯胺质量分数而增大的趋势减缓。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一个简便的方法,将苯胺单体在含氯化钾(KCl)的盐酸溶液中聚合制备出多孔聚苯胺(polyaniline,PANI).以KC1作为形成多孔聚苯胺的赝模板,既有效地避免了有机溶剂和硬/软模板的使用,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具有独特的多孔结构和相互交错的纳米棒结构,多孔聚苯胺的比表面积较大,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电化...  相似文献   

18.
 分别用恒电压法、脉冲极化法、循环伏安法制备聚苯胺(PANI)膜阳极,并应用于固定床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考察其产电及污水处理性能。结果表明,与恒电压法和脉冲极化法相比,循环伏安法制备的PANI 膜阳极导电性最好,且其电极电阻(3.65 Ω)与恒电压法制备的电极电阻(55.45 Ω)相比降低了51.8 Ω。循环伏安法制备的PANI 膜阳极应用于MFC,最大功率密度和开路电压分别为215.6 mW·m-2和849.3 mV,比恒电压法制备的PANI 膜阳极MFC 最大功率密度和开路电压分别提高了50.6%和45.1%。与恒电压法和脉冲极化法相比,循环伏安法制备的PANI 膜阳极,可一定程度上缩短MFC 启动时间,增加电池产电稳定性,提高MFC 对污水有机物的去除率,为MFC 高性能阳极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聚苯胺(PANI)是一种导电性良好、光电转化效率高的p型有机半导体.采用旋涂法制备了聚苯胺/氧化铟锡(PANI/ITO)电极,然后通过静电吸附将脲酶(urease)固定在PANI/ITO表面,形成Urease/PANI/ITO复合电极.利用脲酶分解尿素(urea)产生的氨可以改变PANI膜质子化状态,从而影响其光电性能的原理,发展可特异性检测尿素的光电化学(PEC)方法.该方法对尿素的线性检测范围较宽(10-3~10-8mol·L-1),特异性、稳定性和可重现性也较好,可用于人体尿液中尿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