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卢卡奇在20世纪20年代初参加革命实验活动的过程中,从当时工人运动的实际出发,强调必须从无产阶段革命与无产阶级意识辩证统一的关系来理解实践.他认为,实践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阶级意识问题.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和历史演进过程中同一的主客体,只有具备了关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起来把握命运明确的自我的阶级意识,才有可能完成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  相似文献   

2.
卢森堡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她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一种历史的要素,是和无产阶级的自发性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一是理论上的阶级意识;二是实践上的阶级意识。由于历史的局限,卢森堡的阶级意识理论是不尽完善的。  相似文献   

3.
匈牙利思想家兼革命家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表达了自己对“什么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其中,他提出了“总体辩证法”的思想,这一思想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卢卡奇受黑格尔影响较大,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表述了“真理是总体”的思想,辩证法是力图把握世界总体而提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了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卢卡奇从《资本论》中读出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既然无产阶级处于自身被异化的处境,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在实践上打破现存的物化结构,即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不依赖于物的关系。那么无产阶级就要确认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自己的总体目标,以达到阶级意识的觉醒。为此,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就要掌握具有“总体性”实质的辩证法精神,辩证法不仅是一种认识方法,更是一种实践方法,不是抽象的描述事物运动状态的”解释世界”。在此基础上,卢卡奇表达了自己对辩证法的理解,认为辩证法即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自然界也应归入社会历史范畴,从而不应忽视入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但是卢卡奇只是从“总体性”一个角度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在实践中也容易造成变革现实的消极被动性,并且“总体性”并不能代表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同时,提出了无产阶级功利主义,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对无产阶级功利主义作了新的阐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5.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正确地阐述了农民问题,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理论。这一理论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大革命时期是这一理论提出并开始形成的阶段。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中最主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立场即马克思主义捍卫无产阶级利益的立场。无产阶级在当代的衍生概念泛指社会中所有处在弱势地位的阶级、阶层或分工集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捍卫无产阶级利益,在当代体现为捍卫弱势群体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起,各个时期、阶段所面对的时代背景、国内状况、党自身的成长状况虽然各有不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任务各有侧重,但始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7.
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人民群众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分别从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人民觉悟的提高相结合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功能相结合的层面,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视角以及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分析中阐述了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以来,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制度就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实践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集中、统一、有序、高效的领导体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这一点,在巴黎公社时代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9.
以“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为基本内涵的安源精神是毛泽东、李立山、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开展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过程中孕育、凝练、实践出的一种革命精神。安源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肇始源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空间、内涵、价值等多个维度对安源精神进行探索,能有效挖掘其实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现点。马克思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在批判地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无产阶级的伟大的革命运动,总结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发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选集》一卷13页),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实践引进认识论,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唯一标准,从此,使人们有了区别真理与谬误的尺度,引起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要正确地坚持和掌握实践标准,并非容易。实践标准本身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初步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党性的表现,指出共产党员要成长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组织纪律、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等六个方面,加强自已的修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探讨人的生命活动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本质入手,揭示了这种活动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在对实践活动的多重分析中,深入地说明了实践之批判性和创造 性相统一的变革性的根本特征,而这一变革性的实施,又表现为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以及价值性和真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涂尔干在其专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从功能学的角度批判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两大宗教起源论——泛灵论和自然崇拜论,指出图腾崇拜才是宗教最基本、最原始的形式。涂尔干重新定义了宗教神圣与凡俗的双重性本质,认为宗教既是对某种神圣的象征力的信仰,又是对宗教化了的凡俗的凝聚力的信仰,是自然与人类的统一、物质与道德的统一,更是个体心理与集体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是“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也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他撰写了大量教育论文,阐述了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从而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思想包括三个方面:“改造教育必须同时改造社会”的思想、“救国须研究救国的学术一社会科学”的思想、“学问与职业一贯论”的思想。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都始终把教育与社会连接起来,是很有学术价值和社会发展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历史的背反--对"人民内部矛盾"提法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政治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一概念已经失去继续存在的理由。因为:第一,该概念是法制不健全的年代的产物,其实质是等级制和“人治”模式的反映,它与“依法治国”的原则不相一致,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宪法精神;第二,该概念存在理论缺陷,其模糊性、不确定性与自我矛盾性使这一概念缺乏自洽性与始终一贯性;第三,该概念在社会实践中已经失去其积极意义,从身份上界定人民与敌人的标准如家庭出身、思想意识、剥削与否已被证明是完全行不通的。任何人违法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似文献   

16.
“革命+恋爱”文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但随后就遭到了左翼批评家们的严厉批评和清算。考查这背后的深层动机则发现,这正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有机知识分子代表,为保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和纯粹性而有意为之的一次对非无产阶级意识的文学思潮的批判和清算,从而也拉开了政党意识形态对文学干预的序幕,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的全方位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新的教育理念和师生观,优化教学内容,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的统一,从而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一体化的现实,强调人的历史主体性和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否定了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这是他“人道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前提。马尔库塞构造了其新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区分了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历史变迁;突出了社会革命的目标和革命主体,描绘了一幅新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但是,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反面。  相似文献   

19.
卢卡奇认为物化导致了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异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中,还深入到人的意识中,物化的解决有赖于阶级意识。卢卡奇的物化观注重彰显人的主体性,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可贵的。但他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他未区分异化、对象化和物化概念,他对于物化的完全否定态度是片面的,同时他把异化的解决途径完全归于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也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涂尔干社会整合理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集体意识和社会失范、社会团结三个方面对涂尔干的社会整和理论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这一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