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噪声和振动已成为衡量汽车产品的一项重要的质量标准,文章主要是结合工作实际,从发动机悬置的总布置位置、类型的选择到设计后期的评价调整,介绍一种实用的悬置系统设计以及调校方法.  相似文献   

2.
 汽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对汽车NVH 性能的提升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汽车的高速、大功率和轻量化发展对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与优化是改善汽车乘坐舒适性、行驶平顺性以及整车的NVH 性能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本文介绍6 种典型汽车发动机悬置系统橡胶元件设计方法的原理和不足,并对悬置系统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为汽车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建模与性能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前置前驱四缸四冲程横置发动机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Maxwell模型对橡胶悬置和液压悬置进行动力学参数化并实现其频变特性,在MSC Adams/view中建立悬置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与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态解耦优化,提高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主要激励方向的模态解耦程度.在含Maxwell模型的悬置系统和整车上的计算结果表明,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综合传动装置悬置系统6自由度耦合振动模型,利用灵敏度分析方法,计算悬置系统各阶固有振动频率关于各悬置各方向刚度的灵敏度,确定影响某一方向振动的关键橡胶刚度,为改善系统某一方向的振动提供理论依据.以系统各方向振动解耦率作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传动轴激励、人体承受振动敏感区域及各向振动耦合状况来确定优化约束条件,进行刚度参数最优化,得到的悬置系统各方向最优刚度值可用于改善悬置系统隔振性能.针对某一传动系统振动恶化的情况,采用刚度灵敏度分析与振动能量解耦综合方法,对悬置系统进行设计.最后利用台架振动试验结果验证悬置系统优化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发动机悬置系统对降低整车振动和噪声有显著影响,为得到满意的悬置系统特性,在设计时往往需要对悬置参数进行多次修改;文章通过求解悬置系统固有频率以及能量解耦方法进行悬置参数计算,并应用Matlab对轻卡悬置系统模态及能量解耦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应用Adamas软件进行优化,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用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设计的两种方法——扭矩轴理论和能量解耦法,给出了这两种理论的计算方法,提出悬置系统匹配时要保证悬置系统各方向的固有频率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悬置的使用寿命,并利用这两种方法对某国产汽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了解耦设计,结果表明将悬置布置在扭矩轴上,通过合理设计悬置的刚度可以很好的对动力总成悬置进行解耦设计。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悬置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发动机悬置系统各种优化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整车人机系统为背景,提出以人体在垂直方向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加权值最小和发动机悬置系统能量解耦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对发动机悬置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实例表明,选择合适的发动机悬置参数可以有效地降低汽车振动,改善汽车乘坐适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悬置系统的安装方式进行阐述,分析其不足。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NASTRAN对发动机各悬置支架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出各支架的前8阶模态参数,对右悬置支架刚度进行了优化,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车内噪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通过实车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直列四缸发动机,运用传统的能量解耦优化法对悬置系统进行了优化,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技术,以支承处的振动加速度最小为目标,对悬置系统进行了优化。以支承处的动态响应为评价指标,对两种优化设计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满足解耦度高的方案很多,但这些方案的响应不一定能够满足隔振的要求,直接以支承处的响应为目标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结果更能满足隔振的要求。解耦度高并不是隔振一定要追求的目标,系统在各种激励作用下的响应最小,才是衡量隔振效果好坏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0.
发动机悬置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为了解决整机振动烈度和隔振效率这一对矛盾,应用振动理论和最优化原理和方法,将设计问题由物理模型转化为能反映实际问题和设计要求的悬置参数的优化数学模型,并采用适当的优化算法,求解数学模型,得到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参数,为发动机减振技术研究提供修改意见,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重型牵引车悬架系统的研究,对车辆的侧倾角刚度在车轮上的分配、悬架静挠度和动挠度的匹配、车辆的平顺性以及承载性能进行了分析,采用生产试验的方法总结了重卡运动特性下的悬架设计准则,确定了重卡悬架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而为合理地匹配车辆的主要性能指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重卡6×4牵引车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水温过高问题,结合此车型冷却系统的设计,对该系列车型的散热器的选用进行了验算。通过对整车冷却系统的分析,对冷却系统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优化,提高进风系数,增大通过散热器的风量和解决冷却系统的热风回流问题,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冷却系统,满足整车热平衡要求,并为今后的产品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对空气悬架的非线性特点在Matlab平台上建立1/4重车动力学模型,基于Simulink完成半主动空气悬架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联合动力学和控制模型进行悬架刚度的适时调控仿真,从而提高车辆的平顺性;在此基础上,以悬架阻尼系数为变量进行仿真,得到车辆平顺性和道路友好性随阻尼系数的变化规律;最后对系统的平顺性和道路友好性目标进行加权优化处理,得到模糊控制条件下使悬架获得最优综合性能的悬架阻尼系数.优化后的重车模型道路友好性和平顺性分别改善了10.7%和19.7%.  相似文献   

14.
重型卡车品种繁多,各类车型对前轮定位参数的要求各不相同,文章基于车辆结构参数和轮胎侧偏特性建立前轮转向回正后回正力矩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获得重型卡车前轮主销后倾角的计算公式,根据转向回正力矩与回正阻力矩平衡方程式,以某重型自卸车为例,计算其主销后倾角,按照国标GB/T6323.4的要求进行转向回正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的正确性,为后期重型卡车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测出某重卡驾驶室质心的基础上,对重卡驾驶室悬置系统中前、后螺旋弹簧及减振器的参数进行改进。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驾驶室各点的偏频及振动加速度降低,平顺性提高;同时优化驾驶室后支撑横梁的尺寸链,改善其受力状态,提高其强度。  相似文献   

16.
重油催化装置反应系统的技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炼油厂高低并列式两段再生重油催化裂化装置频繁停工 ,降低干气产率 ,提高加工能力和掺渣能力 ,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对该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 ,同时多产了液态烃和柴油 .新鲜原料和回炼油改由 BWJ型高效雾化进料喷嘴注入 ,沉降器由原来的三叶快分换为全封闭直联快速分离系统 ,在原来采用急冷油作终止剂的基础上 ,新增急冷水 .通过改造 ,有效地降低了干气产率 ,减少了结焦 ,增加了轻质油收率 ,提高了装置的加工能力、掺渣能力及柴汽比 ,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灰度图像的人脸预处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及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基于灰度图像的人脸预处理系统,系统中所用的滤波算法能有效地滤除混合噪声,人眼定位算法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眼睛的位置,识别率高,容易实现,运算量少,且与图像的平移、旋转、尺度无关.该系统是一个成形的系统,为人脸特征的提取及人脸的识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给出一种基于状态反馈与前置补偿的直升机飞控系统内回路设计策略,以实现内回路4个独立通道的隐模型跟踪,并根据操纵品质规范要求设计了期望的隐模型,使各通道实现了动态解耦及操纵解耦,且具有满意的动态跟踪响应特性,从而为简化外回路设计奠定了基础.仿真结果表明,文章所述的控制策略、设计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ADAMS的悬架系统与整车匹配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某皮卡车为研究对象,利用ADAMS/VIEW软件建立了车辆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并以车身垂直加速度和角加速度为目标函数对其进行优化仿真,且基于ADAMS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将优化前仿真结果与优化后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仿真结果有效地改善了车辆的行驶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