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进一步研究禽类多瘤病毒晚期基因多顺反子翻译调控的分子机制,设计和构建了与野生型病毒APV-1相同的在AUG位点有agno-1a突变区和7个插入氨基酸的新型重组病毒.用碱裂解法提取了APV-1 cDNA克隆pHL1003,全长线性目的片段由Acc I部分酶切后回收,再用T4连接酶将合成的agno插入片段磷酸化后与目的片段连接得到了重组质粒,最后转化至E.coli DH10b感受态细胞中筛选阳性克隆.经PCR,PAGE和DNA测序验证获得了APV-1突变cDNA克隆.  相似文献   

2.
 hSSB1 (Human Single strand DNA binding protein) 是参与细胞DNA损伤应答的一个重要信号分子。根据GenBank 提供的hSSB1基因序列扩增其cDNA序列,插入到pBABE逆转录病毒载体中, 连接后的质粒转化后经过双酶切,PCR扩增及测序来鉴定pBABE-hSSB1阳性克隆。将阳性表达的pBABE-hSSB1和包装质粒转染到HEK293T细胞中,产生病毒液。将包装好的病毒感染细胞并用嘌呤霉素(puromycin)筛选稳定表达hSSB1的细胞株。重组pBABE-hSSB1质粒经双酶切,PCR扩增鉴定及DNA测序分析等方法证实克隆成功。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转染重组质粒pBABE-hSSB1的细胞株中hSSB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该研究成功构建了针对hSSB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hSSB1),并得到了稳定高表达hSSB1的细胞株, 为深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用细小病毒H-1为探针,可在人细胞中检测由紫外线照射诱导的三种不同致突变途径.直接突变产生于细胞的结构性复制(或修复)功能对受损DNA模板的复制;间接无靶突变和间接有靶突变分别产生于紫外线诱导的易错修复功能对完整模板和模板上的靶损伤的作用.在低剂量范围内,间接无靶突变在某些DNA毒剂诱导的细胞突变中起主要作用.某些DNA损伤,如烷化剂诱导的次级损伤(无碱基位损伤)可作为诱导性易错修复功能的靶损伤.  相似文献   

4.
弓形虫SAG1,ROP1基因及其复合抗原基因的核酸免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混合SAG1和ROP1编码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疫苗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评价其抗弓形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效果.方法 将SAG1和编码基因片段克隆入pEGFP-N3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RT-PCR体外验证重组质粒在NH3T3细胞中的表达;通过检测抗体、抗体分型及细胞因子来评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腹腔内注射毒性株弓形虫速殖子攻击免疫小鼠.结果 RT-PCR结果显示重组质粒能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SAG1和ROP1混合重组质粒疫苗诱导小鼠产生很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于毒性株弓形虫感染攻击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不同候选抗原编码基因重组质粒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抗弓形虫感染保护性免疫,提示含有多种成分的混合DNA疫苗的研制可作为核酸免疫研究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5.
解螺旋酶参与几乎体内所有的DNA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为了从分子水平阐述人类PIF1解螺旋酶的生理功能,我们以HeLa细胞的cDNA文库为模版,PCR扩增得到PIF1基因5′端含有1~534核苷酸的cDNA序列-PIFΔC.在PIFΔC的 5′端引入六组氨酸标签后插入pET15b表达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ET15-PIFΔC.以此重组质粒转化RosettaTM 2(DE3)感受态细胞,使PIFΔC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在4℃通过快速液相色谱纯化系统,通过一系列色谱层析柱纯化了PIFΔC蛋白质.以纯化的PIFΔC蛋白质免疫家兔制备了抗血清,并检测了纯化的PIFΔC的生物化学活性.结果显示不含解旋酶模序的人类PIF1蛋白质的N-末端,具有使单链DNA复性的特性.PIF1解螺旋酶具有解开DNA双链和使双链DNA复性这一矛盾的特性,暗示了人类PIF1解螺旋酶可能参与损伤DNA的修复,包括断裂的双链DNA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组蛋白H2AX是DNA损伤修复反应中的关键蛋白,磷酸化的H2AX可以作为DNA损伤早期检测的金标准.实验通过检测磷酸化H2AX的改变来研究博来霉素对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DNA损伤作用的差异,推测肿瘤细胞抗药性可能是通过H2AX磷酸化来介导的.利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对博来霉素刺激下肝癌细胞中的H2AX复合物进行了免疫印迹...  相似文献   

7.
根据Sch9氨基酸序列中激活区570位苏氨酸(T570)位点,也被称为PDK1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设计了一段磷酸化多肽,并获得了570位磷酸化苏氨酸特异性抗体. 实验表明该抗体可有效区别Sch9 PDK1位点的磷酸化和非磷酸化. 使用该抗体检测生理条件下表达的Sch9蛋白,发现Sch9的PDK1位点在生理条件下发生了明显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8.
解螺旋酶参与几乎体内所有的DNA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为了从分子水平阐述人类PIF1解螺旋酶的生理功能,我们以HeLa细胞的cDNA文库为模版,PCR扩增得到PIF1基因5’端含有1~534核苷酸的cDNA序列一PIFAC。在PIF△C的5’端引入六组氨酸标签后插入pET15b表达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ET15-PIF△C。以此重组质粒转化Rosetta TM2(DE3)感受态细胞,使PIFAC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在4℃通过快速液相色谱纯化系统,通过一系列色谱层析柱纯化了PIFAC蛋白质。以纯化的PIFAC蛋白质免疫家兔制备了抗血清,并检测了纯化的PIFAC的生物化学活性。结果显示不含解旋酶模序的人类PIF1蛋白质的N-末端,具有使单链DNA复性的特性。PIF1解螺旋酶具有解开DNA双链和使双链DNA复性这一矛盾的特性,暗示了人类PIF1解螺旋酶可能参与损伤DNA的修复,包括断裂的双链DNA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单细胞真核生物八肋游仆虫酸性核糖体蛋白P1(EoP1)的磷酸化作用,对EoP1的一个亚型EoP1A进行了磷酸化位点分析。通过在线软件预测EoP1A的磷酸化位点,根据预测结果进行定点突变,随后对EoP1A野生型及突变体分别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纯化。利用核磁共振(NMR)检测EoP1A的体外磷酸化作用,结果表明位于蛋白N端的第8位丝氨酸(Ser8)为CK2磷酸化EoP1A蛋白的磷酸化位点。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可通过多种细胞机制,产生对抗癌药物和放疗的抗性,即所谓耐药现象.细胞自噬是肿瘤细胞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高度保守的非组蛋白DNA结合蛋白,在DNA结构、基因转录、基因重组、DNA损伤修复以及细胞存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HMGB1在细胞内的功能,与其氧化还原状态和细胞定位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Nef PKA磷酸化位点对HIV复制的影响。方法:在全长HIVNL4-3中,通过将Nef Ser9突变为丙氨酸,构建一个单突变HIV DNA。接着用野生型HIV或单突变型HIV产生病毒,然后用病毒去感染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结果:与亲代病毒比较,单突变Ser9为丙氨酸的病毒下调了HIV在静息PBMC中的复制。结论 :该突变在消除静息原代细胞中Nef对HIV复制的影响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PKA对Nef磷酸化是静息细胞中病毒生命周期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Rac1突变体,研究Rac1激活对肾小球系膜细胞(MES)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以Rac1目的基因为模板,在引物中设计突变,扩增突变体Rac1(G12V)的目的基因,与PiggyBac(PB-FLAG)载体质粒连接,构建突变重组体PB-Rac1(G12V),并运用脂质体核酸试剂转染系膜细胞.比较正常组、Rac1(G12V)突变组中系膜细胞的ROS含量及NADPH氧化酶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TGF-β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系膜细胞中JAK2/STAT3信号及FN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Rac1(G12V)持续磷酸化突变体并在MES细胞中表达,与正常组相比,Rac1(G12V)激活突变MES细胞NADPH氧化酶的活性和ROS含量明显增加;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TGF-β和FN表达明显增加.Rac1能激活系膜细胞氧化应激和JAK2/STAT3信号通路,并促进TGF-β及F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BLAP75为分子量75kDa的一个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蛋白,但是其在细胞有丝分裂期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运用Western印迹和细胞有丝分裂期细胞同步化技术,检测BLAP75蛋白在细胞有丝分裂期的变化,以及采用蛋白磷酸酶反应和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来确定BLAP75蛋白的磷酸化位点.研究发现,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期时,BLAP75蛋白会受到翻译后磷酸化修饰,位于BLAP75蛋白中部的第284位丝氨酸和第292位丝氨酸是其磷酸化位点.  相似文献   

14.
乙酰基转移酶TIP60(tat-interaction protein,60ku)介导众多蛋白的乙酰化修饰,如核心组蛋白、p53、ATM、H2AX、RB和E2F1等,参与调控细胞凋亡、周期阻滞、DNA损伤修复和细胞衰老等多种重要细胞生理活动,并且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与另外2种乙酰基转移酶p300和PCAF相似,TIP60也可以介导自乙酰化.目前,TIP60自乙酰化修饰的精确位点和细胞功能并不清楚,因此在体外条件下,对TIP60蛋白的乙酰化位点进行了初步定位.构建了4种GST-TIP60原核表达质粒,利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型菌株BL21系统,诱导表达并纯化含有TIP60全长和不同片段的GST融合蛋白,通过体外乙酰化实验证实TIP60蛋白的乙酰化位点集中在N端,而不是含有保守的MYST结构域的中间段.这些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IP60自乙酰化调控方式及其对TIP60蛋白细胞功能的影响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表观遗传学是指基因组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的可遗传表型变化的现象.表观遗传可通过与低氧诱导因子(HIF)家族协同作用,以促使细胞适应低氧环境,从而参与到低氧应答的调控过程中.现就表观遗传学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与低氧应答进行综述:1)VHL与PDH3调控HIF稳定性;2)通过影响HIF-1α共激活复合物的活性、HRE位点的修饰、HIF结合位点或附近区域的染色质活性,阻止HIF与HRE位点结合;3)组蛋白脱甲基酶对低氧应答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4)低氧环境引起细胞内整体的组蛋白修饰程度和DNA甲基化水平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低氧预适应(HPC)对小鼠海马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对照组、低氧组、低氧预适应组3组实验小鼠的TSC1、mTOR和磷酸化mTOR及LC3蛋白的表达,验证TSC1/mTOR/自噬通路是否参与HPC对小鼠海马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体外HT22细胞转染TSC1-peGFP,给予低氧刺激后,采用MTS法检测细胞活性,进一步确定TSC1在低氧条件下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HPC可增加小鼠低氧耐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HPC组TSC1蛋白表达升高,磷酸化mTOR蛋白表达下降;体外转染eGFP-TSC1质粒组与空载组相比,细胞活性增强。结果表明HPC可能通过上调TSC1表达,下调mTOR磷酸化水平激活自噬对小鼠海马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为球形无包膜环状双链DNA病毒,具有高度的嗜上皮特性和种属特异性,能够引起人类皮肤黏膜的增生性病变.HPV感染宿主细胞时,能引起宿主细胞的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DDR).内在或者外界因素引起DNA损伤时,多条信号传导通路被激活,对损伤信号进行监测和传递,并形成一个适当的应答机制,即DDR.多项研究证实,HPV能够利用DDR来完成病毒复制.文章对HPV感染与宿主细胞DNA损伤应答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野生型、△sch9和△sch9(SCH9-3HA)三种酵母茵种在葡萄糖、半乳糖、蔗糖和麦芽糖作碳源培养基上的生长表型研究SCH9是否参与酵母不同碳源代谢利用调控.结果显示,△sch9细胞茵落大小较野生型细胞小且有明显的生长缺陷,但这种生长缺陷在重新获得sch-3HA基因后得到恢复.通过比较野生型、△sch9和△sch9(SCH9-3HA)三种酵母茵种在渗透压胁迫和热胁迫条件下的生长表型发现sch9可能参与了酵母胁迫应答.利用抗SCH9570位磷酸化苏氨酸特异性抗体(anti-T570-P),通过变性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方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的△sch9(SCH9-3HA)细胞裂解液中SCH9激活环的磷酸化状态.结果显示,在生理条件下SCH9激活环T570位点发生了明显磷酸化.进一步研究了渗透压胁迫条件下SCH9激活环T570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渗透压胁迫条件下SCH9激活环T570位点磷酸化水平较生理条件下显著增强.结果显示SCH9可能通过增强激活环磷酸化水平来参与调控酵母不同碳源代谢和胁迫应答.  相似文献   

19.
肿瘤(癌症)是由于细胞在复制过程中,DNA损伤不能修复导致细胞凋亡或者细胞无限增殖而形成的。DNA在细胞中转录和翻译都会涉及蛋白与DNA的结合,肿瘤抑制蛋白也是参与这一过程的关键蛋白之一。然而,众多研究发现,肿瘤抑制蛋白p53具有识别和修复损伤DNA的效果,对于细胞的凋亡、基因的保护和避免癌症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金属镁离子和锌离子可以增强p53蛋白的结构稳定性和p53-DNA的亲和力。因此,我们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直观地呈现出p53蛋白与PBR322环状DNA相互作用的图像,同时发现p53蛋白可以使环状DNA自身形成聚集或者相交。但是,对于长度相当的5 000bp的线状DNA几乎没有这样的效果,而对于20 000bp DNA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然而,在高浓度镁离子环境下,环状DNA会扭转成为麻花状,即形成超螺旋结构。这一现象,可为p53蛋白功能和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指导,也为癌症治疗、癌症药物开发以及癌症检测方法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弓形虫pcDNA3-ROP1 DNA疫苗免疫BALB/C小鼠诱导其体内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及抗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重组质粒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肌注免疫BALB/C小鼠.分别于免疫后5周和10周用ELISA法测定IgG抗体滴度;免疫鼠腹腔注射弓形虫速殖子攻击感染.结果 经两次检测,均可测到特异性IgG抗体,且抗体的滴度随免疫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攻击感染免疫组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较对照组延长,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弓形虫pcDNA3-ROP1质粒 DNA疫苗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及部分抗虫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