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钱平 《科技信息》2013,(21):235-236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熊》是一个狩猎故事。小说集中倾诉了福克纳与生俱来的荒野情结,表达了他对人类文明、人类中心主义的困惑,并深刻地体现了他的生态意识及生态伦理观。本文从生态伦理角度对小说中人与荒野的关系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陈君 《科技信息》2013,(35):137-137
作为美国重要的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而《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有特色的一部作品。本文通过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对结构的解剖,意在说明福克纳在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人的自由和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许多思想家都未能确认,到底如何才能实现人类对自然的自由支配,事实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积极运用了唯物史观,这样就划时代的实现了自然观上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把自然分为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都为今天制定发展生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道路。  相似文献   

4.
许会荣 《科技信息》2010,(32):27-27
福克纳小说的叙事具有诗意化特点。复沓回环的情节构建方式、反复强调的叙述语言、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以及孤独、逃离的悲剧形象使其小说具有诗歌一般的韵律美感和精神气质。这种极富艺术性的表达体现了作家特有的浪漫气质和深重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对事件进行叙述时,即使是同一个叙述者,如果采用不同的视角方式,事件也会变得不同.传统小说多采用零视角,现代小说更普遍运用内视角.福克纳则根据不同的题材、主题,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视角方式.在表现重大的题材、对历史作纵深方面的探索时,他采用零视角,可以不受视野的限制,充分发挥全知全能的作用.在对人的心灵进行刻画,探究人类的共性时,他使用内视角,因为内视角是一种有限视角,意味着叙事的非全知性,有利于人物的自我展现,读者可以直接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面对黑龙江省由于多年来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严重生态危机,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新建小区、新建楼宇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建筑风水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但建筑风水理论中所蕴藏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科学观点却被认知很少。本文从这一角度阐述古代建筑风水理论中进步言论与当代人类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观点的一致性,旨在研究风水理论的同时促进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本的互文性研究视角分析了<圣经>、<白鲸>、<老人与海>中有关人、鱼之战的互文主题,阐明三部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象征意义,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与变迁在三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实践原则和执政理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现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小说《熊》中的人文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娟 《科技信息》2007,(24):456
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文本小说《熊》,以期展现福克纳注目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广阔视野,尊重并善待自然的独到的人文关怀,以及期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崇高理想,同时也给当代人如何解决环境危机,重塑人文精神以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00多年前,儒学思想家就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命题,从先秦到明清,这种思想为历代儒家学者所阐释和发展。如果我们能结合现代科学文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更多有价值的思想,那么对当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加剧,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讲是符合人类本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随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必将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中国的哲人心中,"仁"具有宇宙本体论的意义,中庸是终极性的实践原则。人的成圣过程是在日常人伦中践行中和之道。家庭是最初的生活,孝悌自然构成行仁的实践起点。  相似文献   

14.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首先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历了“和谐一不和谐一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观、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深刻总结了历代思想家们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思想遗产,把自然界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进行考察,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提供了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又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深刻阐述了下列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实践是联结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纽带;社会性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一般性质;异化的扬弃是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重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意象"生成的基础是人的审美体验。而"花意象"在古典诗词中俯拾皆是。"花"美丽的表象经过诗人词客主观的情感关照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纷纷借"花"抒发情志,寄寓对生命的深切体悟。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花"的描写,体现了中国人心灵深处人与自然交感互融的宇宙观和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审美化的人生态度。本文拟从古典诗词中的"花意象"探查中国传统美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达到后工业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在经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阶段和征服阶段之后,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蕴进行重新审视,并进一步探索科技伦理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之境成为一种必然,与此同时,和谐之境的建立还需要有配套的科技伦理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活动中,应遵循协调共生、适度发展、伦理道德的原则,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康德哲学的巨大历史课题。自然合目的论作为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独特的理解。康德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传统的目的论自然观,在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给予了深刻反思,具有当代和谐自然观的意蕴,对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