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南方东部的大地构造背影控制着古地理演化特征,不同构造单元内沉积盆地的性质存在着显著差别。早三叠世的中下扬子混积盆地属克拉通力缘盆地,而上饶和明溪碎屑岩盆地则为大陆边缘断陷盆地。在整个三叠纪,区域性大断裂对沉积相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绍兴-宜春断裂作为构造分区的界限、控制了其两侧古地理的发展。古地理演化是构造运动地直观响应,中国南方三叠纪的地壳抬升、台地浅滩化、海水退出与印支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古盐度计算与古地理恢复在塔里木盆地钾盐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非传统方法在塔里木盆地寻找钾盐,尝试通过古盐度计算和古地理恢复来确定(漏)湖相沉积中心,同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与古地理、古盐度的耦合关系,对塔里木盆地固体钾盐矿有利发育区进行预测,认为发育深水(漏)湖相的大宛其地区岩盐体最厚,古盐度值、K+含量和澳氯系数也最高,并从深水(漏)湖→浅水(漏)湖→(漏)湖边缘呈逐...  相似文献   

3.
晋宁旋回的若干古老地体经拼合形成原始华南大陆地壳;澄江旋回破裂解体;加里东旋回经多次拉张、挤压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海西—印支旋回在挤压上升背景上平静拉伸张裂,最后发生大陆碰撞;燕山—喜马拉雅旋回发生拉张断陷。泥盆纪古构造格局表现为华南海西期古大陆板块及其南、西缘的被动大陆边缘。可划分出华南陆块、右江-南岭被动陆缘、南秦岭-龙门山-盐瀑、丽江被动陆缘、钦防残留海槽以及它们的次一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二叠纪的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作者提出的新的二叠纪地质年表为基础,概要论述了中国二叠纪各"期"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史,编制了相应的岩相-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5.
多构造期古老盆地古热流史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老盆地大都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而每次构造运动中大地构造条件的变化,必然引然引起古大地热流的变化。针对多构造期古老盆地这一特点,在大地热流反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处理方法-多段线性古热流模型,以期用相对简单的方式来表征复杂地质情况下的古热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及活动论、阶段论的思想,大致以中晚三叠世为界,将中国南方自震旦纪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划分成海相盆地演化阶段(Z-T2)及陆相盆地演化阶级(T3-Q)两大阶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扬子克拉通及其周缘裂谷盆地(Z-1q)、裂谷-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c-O1)、被动陆缘-克拉通-前陆盆地(O2-S)、加里东运动(S末)、裂谷-克拉通盆地(D-T1)、克拉通残留海盆-弧后(浊积)盆地(T2)、印支运动(T2-T3)、华北-华南板块焊合、古特提斯封闭与前陆盆地的形成(T3-J2)、压扭背景下的改造作用及拉分盆地的形成(J3-K1)、伸展-裂陷盆地的形成(K2-E)、喜马拉雅运动(E末-N初)及披盖性构造层的形成(N-Q)12个阶段。特别是对南方自中晚三叠世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现存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对南方中生界、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及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控制了现今南方原生、次生及再生烃(二次生烃)油气藏分布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华北北部中晚元古代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古老盆地大都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而每次构造运动中大地构造条件的变化,必然引起古大地热流的变化。针对多构造期古老盆地这一特点,在大地热流反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处理方法多段线性古热流模型,以期用相对简单的方式来表征复杂地质情况下的古热流变化特征。利用该模型对冀中坳陷北部中—上元古界古热流演化进行了分析,所建立的模型符合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的研究成果,结合大量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利用沉积相及古地理恢复技术,从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古地理演化等方面,对研究区白垩纪的古地理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研究后认为,研究区白垩纪发育的沉积体系有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及沙漠沉积体系.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宜君期仅在南缘的宜君—彬州一带发...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观察岩心的基础上并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济阳坳陷侏罗系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及其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纪济阳坳陷为一受北西向断层控制而相互分割的山间盆地,早、中侏罗世以冲积平原和滨浅湖沉积为主,晚侏罗世以冲积平原沉积为主。对应于早-中侏罗世早期—早-中侏罗世中期—早-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北西向断层的活动依次表现为较强—弱—消失—极微弱—较强5个不同的阶段。相应的沉积表现为:在北西向断层的东北侧,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逐渐演化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北西向断层的南西侧,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中进积;滨浅湖发育范围逐渐变小,沉积中心逐渐向北西向断层的南西侧迁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泥盆系、石炭系尤其是二叠系到下三叠统在中国东南部的展布、系统的沉积演变,联系到该阶段古特提斯洋对其影响和控制,提出了华南陆块东南部晚古生代—早三在世陆缘裂陷系发展的沉积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2.
水城断陷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城断陷属滇黔桂裂谷的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在大地构造演化,岩相古地理,对菱铁矿及铅锌矿等矿产的成矿控制方面均具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城断陷在伸展期的显著特点是不对乐变形,垭都-蟒洞断裂始于都匀运动,其伸展模式是以该断层为主拆离断层的单剪模式,水城断陷的演化可分为早期断裂,中期强烈沉降,后期基性岩喷溢,晚期封闭消亡和燕山期构造反转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中生代构造演化型式与欧亚板块东部的伊佐奈畸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湖北大冶沙田、阳新大王殿、通山新桥和崇阳港下的早三叠世生物地层的研究与火山事件沉积、沉积物注入和分布明显变化及陆上暴露标志研究相结合,建立了鄂东南地区早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三个层序。将岩相(包括微相)分析与古生态研究相结合用以分析环境演变,发现在层序底界面缺乏暴露剥蚀条件下的层序由海侵体系域(TST)、凝缩层(CS)和高水位体系域(HST)组成。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 ,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 ,可将孔西构造带的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构造变形阶段 :晚三叠世末期为挤压褶皱变形期 ;晚三叠世沉积后至侏罗系沉积前为逆冲构造变形期 ;早—中侏罗世为逆冲构造“轻度”渐进变形期。晚侏罗世以后 ,区域构造作用发生反转。随着晚侏罗—早白垩世、早第三纪裂陷盆地的发育 ,孔西构造带作为潜山构造被掩埋。裂陷盆地时期的伸展构造对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的逆冲构造基本上没有大的改造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东北部地处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南与中朝板块相邻。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历经西伯利亚板块的向南增生、地体拼贴、“中东亚洋”关闭和西伯利亚-中朝板块的对接碰撞形成统一欧亚板块等一系列构造事件,形成规模巨大的兴安-内蒙古地槽褶皱系(大陆边缘造山带)。中新生代主要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表现为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三种性质不同的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8.
滇东-黔西南泥盆纪时位于古特提斯洋东缘,构造格局可划分为特提斯洋板块的哀牢山大洋裂谷系,扬子板块的滇东南-黔南被动陆缘裂谷系和滇东北-黔南陆内裂谷系三个构造单元。三裂谷系中发育有三个性质和内部结构不同的沉积盆地。盆地中晚古生代沉积建造和火山活动受盆内同沉积断裂拉张和走滑控制,在每一盆地中泥盆纪沉积相展布格局和岩相古地理演化与裂谷系中同沉积断裂活动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