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品德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的生成点。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力求让儿童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鲁洁教授也曾用“回归生活”来概括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理念决定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对传统的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改革体制、完善机制,不断增强德育建设的活力;回归生活、感召心灵,不断增加德育建设的效益;整合教育、优化环境。不断赋予德育建设以崭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德育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表现为德育源于生活的需要、德育反映着生活、生活具有德育的作用、德育理论须植根于生活。但是当前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相隔离,使德育失去了生活的根基,致使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成为道德知识、道德形式上的教育。因此德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由此学校德育要以生活为根基,改革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道德生活主体,加强德育建设。  相似文献   

4.
道德源于人们日常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其价值体现于服务人们的基本生活。在知识中心主义影响下,教育者往往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采用灌输方式,把受教育者置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无视其主体性,无视其情感和生活要求,导致学生知行脱节。我们应抛弃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教育模式,使师生成为平等的道德教育的主体,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同时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交往,使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现代德育,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回归生命本身,关注生命和谐。面对以道德困境为代表的人类现代危机,传统儒家“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可为现世提供一条如何消解困境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隐性道德教育促使我们把德育融于生活,要面向生活,引导生活,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从生活世界中通过生活形式展开。本文浅略介绍了生活德育的内涵,生活德育的具体操作和实施及其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7.
针对21世纪的特点,为了适应社会和德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很有必要给德育重新定位,21世纪的德育应该定位于生活,回归生活,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也要尽可能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对传统的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改革体制、完善机制,不断增强德育建设的活力;回归生活、感召心灵,不断增加德育建设的效益;整合教育、优化环境,不断赋予德育建设以崭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德育源于生活,最终又必然回归并服务于生活。德育通过回归生活,采用亲切可感的形式引导学生实现个体德性的超越,进而引导个体追求鲜活的德育化生活体验,最终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德育观,从而过上健康、幸福、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德育与生活世界的剥离是20世纪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生活本身是学生道德生成的源泉。因此,现代德育呼唤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同时还强调,德育回归生活是为了学生过更美好、更善地生活。  相似文献   

11.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德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立足美学视域研究德育实效性问题,分析美学精神与生活德育的内在联系,确立美学切入德育有效性的视角和依据。应立足现实生活,追求至真至善的德育目标;摈弃教育的功利性,倡导个性张扬的施教原则;关怀道德幸福,提升自由至境的寻美内容;强化情感的助推效应,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从而构建生活德育新的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话德育是一种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创造、以人为本的德育,对话德育情境教学有助于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形成学生丰富健康的个性,有助于德育回归生活,使德育课堂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德育教材生活化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归生活的德育要求有生活化的德育教材。德育教材的生活化要实现在功能上的转换,由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支配者”转变为具有主体问性的“对话者”,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是教材的基础,教材的设计和编写以追求学习者在生活中学习为目的,教材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习者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4.
文本式课程是德育的小课程,它只能影响学习者道德发展的一个层面、一个片断,不可能带来人整个道德面貌的变化。学校德育实践需要的是生活化的德育大课程,它包括社会道德文化系统、学校道德生活系统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系统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走向全景式、循环式德育大课程是德育课程走向生命形态、具备生气活力、回归生活场域的应然所向。  相似文献   

15.
论德育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德育目标“虚化”,层次性不足;德育内容“僵化”,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德育方法“简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德育要加强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回归生活,必须做到:德育目标融入生活,德育内容贴近生活,德育方法走进生活。  相似文献   

16.
“德育导师制”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德育导师制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国家在新形势下对人才需求的德育创新机制。“德育导师制”在浙江省中小学实施已历时两年,一些学校和地区积极探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和实施途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付官火 《科技资讯》2010,(2):169-169
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处境尴尬,效率低下,关键原因在于我们的德育走入怪圈,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教育流于说教,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因此高校德育应理性回归,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基本素质,在现实情景下使学生产生心理冲突,使道德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高校德育方能发挥其功效。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学校德育在指导思想、德育对象、德育目标、德育范围和德育内容以及德育方法和途径上的弊端是造成中小学德育工作低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在德育中运用的突出体现就是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这势必引发我们对于新形势下如何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以及探索与时代相结合新的思政教育方法的思考,本文试从此角度进行论析。  相似文献   

20.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于学万学,学做真人。”①这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最根本的德育观和教育指导思想。学习陶行知这一光辉思想,联系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倍感它是育人的其谛,教学的指南。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教人求真,对于搞好我们新形势下的学校思想教育以及清除社会上的不良腐败现象都具有现代价值和意义。众所周知,在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上一些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买卖中常见各种假货及伪劣产品,假名牌、假广告屡见不鲜;一些人借用各种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