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争议最终意义应该是当代的,因为哲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它那个时代自身的思考,这就是本文论述黑格尔辩证法当代语境的出发点。本文试图通过论述思维如何之有的两个层面,即思维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以及本体论指向意义上的思辩过程,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当代语境作一简单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不同,时代的发展,黑格尔哲学反实践唯心主义的方式反映了时代精神,从而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本文意在寻找黑格尔哲学具有现代形态的生长点,以再现黑格尔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哲学概念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哲学是关于普遍性的知识,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哲学在于发掘理性,并运用理性去认识世界;哲学要对熟知的东西进行考察,使思维不为常识所遮蔽。他还认为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方法是辩证法,其目的在于发现真理。黑格尔的哲学概念虽然带有一些缺陷,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合理的未必是合法的,可以理解的未必是可以接受的。于是,便有了自然法哲学与实证主义法哲学的二元对立;有了自由派对黑格尔和黑格尔哲学的抨击。解读了自然法哲学与实证主义法哲学,并从黑格尔的辩证法描述了二者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并不是像传统哲学教科书说的那样,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而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确立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和人的认识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教科书的观点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观点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6.
从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角度来看,辩证法指的是思维方式及本体观;形而上学指抽象的思维方式及所得出的事物观,辩证法指的是具体的思维方式及得出的事物观。黑格尔辩证的具体事物观是一个运动联系整体。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物质观区别的关键就在于表象性事物观还是运动联系整体的区别。这一观点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证明:目前对辩证法理解存在误区导致的自相矛盾;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人学观的差异;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物质观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第七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认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较少”,面临着“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问题,面临着整体上的理论创新问题。基于这一考虑,我们着意推出的,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的理解范式,即人类学哲学范式(不同于西方已有的“哲学人类学”)。云南省在这一范武的研究上已有一定的基础:2008年,苗启明研究员的专题论文集《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构建管窥》出版。同年,以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许鲁洲教授为课题组负责人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理论构建研究”获准立项,这对推动这一研究深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里刊发的系列笔谈文章,都是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也许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新的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8.
金云亮 《科技信息》2008,2(6):150-151
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表明他只是注意到了事物在时间上的继起而忽视了空间上的并存,辩证法在这里充当的是描述性的工具.这里也可以看出,仅仅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础由唯心换成唯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得到的仍只是一个外在形式的描述.他应用这种方法来考察事物,尽管猜到了事物终将否定自身,但由于找不到事物真正的发展动因,因此只能得出保守性的结论,这既是由于他缺乏对现实事物发展动因的研究又是由于其唯心主义立场造成的.相反,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创立了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它不仅仅以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为指向,更注重对事物内部结构关系的探讨,从而在方法论内容上也赋予了辩证法以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吸收而实现的。这种批判是扬弃式的,即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吸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批判主要是对本体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始者,不是天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一个长期的磨炼、艰苦的探索的过程,这里仅论述马克思从相信黑格尔哲学到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再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转化过程,从中探索青年马克思如何走上创立科学认识论光辉大道的初期概况,启迪有志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哲学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而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从根本上变革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使哲学的历史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就是由传统哲学那种对绝对化的本体的追求,转向对现实的人及有人参与的实践活动的探索,这是从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马克思因此成为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中,人们习惯于将马克思的辩证法看作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即认为马克思在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中,剥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外壳,留下了其辩证法的内核。但是,这一传统说法是对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关系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之后又加以改造,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全面讨论了黑格尔法哲学中的意志概念,对意志及其相关概念做了辨析,指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意志概念内涵在于理性与普遍性。本文还概要梳理了意志概念的理论渊源,指出黑格尔意志概念的历史地位,在于既是近代自由理论的总结,又是对近代自由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目标体系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施,现行大学体育目标已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对高校体育目标体系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大学体育指导思想、目的与目标的辩证关系.在综合现代学校体育各种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文化背景,提出了具体的大学体育指导思想、目的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匈牙利思想家兼革命家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表达了自己对“什么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其中,他提出了“总体辩证法”的思想,这一思想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卢卡奇受黑格尔影响较大,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表述了“真理是总体”的思想,辩证法是力图把握世界总体而提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了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卢卡奇从《资本论》中读出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既然无产阶级处于自身被异化的处境,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在实践上打破现存的物化结构,即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不依赖于物的关系。那么无产阶级就要确认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自己的总体目标,以达到阶级意识的觉醒。为此,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就要掌握具有“总体性”实质的辩证法精神,辩证法不仅是一种认识方法,更是一种实践方法,不是抽象的描述事物运动状态的”解释世界”。在此基础上,卢卡奇表达了自己对辩证法的理解,认为辩证法即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自然界也应归入社会历史范畴,从而不应忽视入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但是卢卡奇只是从“总体性”一个角度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在实践中也容易造成变革现实的消极被动性,并且“总体性”并不能代表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重视精神生活的人,就需要哲学。一个人没有辩证的哲学思维,在复杂的世界面前,在复杂的人生当中,就有可能不知所措,就很容易走向极端,因此,人生需要哲学指导。学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开导自己,自己劝说自己。学习哲学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形神观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界已从反有神论,搞清哲学基本问题等方面展开对它的讨论,并确定其在这些方面的意义。然而从现代哲学研究的大背景出发,它尚可存在研究视野与涉及层次的不足,故有必要以现代哲学为参照系,在探讨领域,思维方式特点等方面作出重新思考。文章从对这一问题概括的历史回顾出发,提出重新概括形神观的思路及值得注意的地方,以求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是一个歧义较多的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当前理论界兴起了一股研究形而上学的热潮,人们认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形而上学.这一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但不符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一以贯之地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这一规定经过60多年的宣传教育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即人类思维在古代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粗暴的和谐统一,人性归属于物性,人的主体性被淹没;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思维方式高扬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又过分地强调主客两分,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僵硬化、对立化;现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危机使哲学家们寻求一种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由此去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和谐思维方式具有其逻辑发展必然性。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指引对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