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较低过剩空气系数条件下燃烧器结构及一次风量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利用CFD软件FLUENT对燃烧器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燃烧单元中速度、温度及NOx质量分数分布等相关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喷射角度的增大,燃烧单元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NOx浓度也随之减小;减小喷孔直径可以有效提高燃料的喷出速度,增加燃料的射流影响作用,同时NOx生成量也显著降低;不同的一次风量对炉内速度分布影响较小,火焰长度随着一次风量的增加变短,NOx生成量随着一次风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宁夏中宁电厂330MW亚临界锅炉燃烧器内气固多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拟出来的燃烧器内气固多相流速度场分布规律,分析得出这种新型旋流燃烧器的运行特性。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旋流煤粉燃烧器稳燃与燃尽性能,降低NO_x排放。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中心风速4~9 m/s,内二次风速5~16 m/s,外二次风速8~20 m/s,外二次风叶片角度30°~75°时,DBC-OPCC型低NO_x旋流燃烧器射流的气固两相流流动特性。结果表明:两侧回流区随着内二次风速增加而向中心靠拢,其长度随着中心风速的增加而缩短。内、外二次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次风的刚度以及回流区的范围和方向。外二次风叶片开度,与相邻两叶片之间中心区域的径向速度和出口流场轴向速度之间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4.
旋流强度对燃烧器出口附近颗粒碰撞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电站锅炉炉膛结渣的问题,研究了对结渣有重要影响的颗粒碰撞数受二次风旋流强度影响的规律.利用相位多谱勒仪(PDA)测量了旋流燃烧器模型出口流场,用以验证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表明,气流的平均速度在燃烧器出口能很好地符合.在此基础上,数值计算了不同内二次风旋流强度下燃烧器出口的流场,并用随机轨道模型对流场进行后处理,计算颗粒碰撞数.结果表明,颗粒碰撞数占总颗粒数比例很小.颗粒碰撞数与内二次风旋流强度大小成反比.旋流强度大时,颗粒碰撞数小.  相似文献   

5.
燃烧器是锅炉燃烧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技术水平对锅炉整体效率有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燃烧器研制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直流燃烧器与旋流燃烧器在技术特点上各有优劣,我国在继续对直流燃烧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的同时,也应重视旋流燃烧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旋流燃烧器因为能够形成较大的中心回流区,卷吸高温烟气,促进煤粉的着火和稳燃,在工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研究了二次旋流风的旋流强度对煤粉燃烧器回流场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旋流强度回流区的分布,形状及其大小的影响,为燃烧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浓淡型双调风旋流燃烧器的空气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冷态等温模化技术对浓淡型双调风旋流燃烧器的空气动力特性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中分别改变二、三次风的旋流强度,以考察各射流的调节特性对燃烧器的空气动力场的影响.实验表明,该燃烧器采用分级送风技术,在燃烧器出口主要是三次风与二次风的混合,三次风的旋流强度是影响燃烧器空气动力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瓦斯燃烧器的火焰特性,采用κ-ε湍流模型、三气体扩散燃烧模型及综合辐射模型,对旋流稳焰瓦斯燃烧器湍流扩散火焰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旋流作用下,在火盆及其前端附近区域内形成了中心回流区,使燃气与助燃空气在此处发生剧烈掺混而被点燃,这有利于火焰稳定。在火焰前端仍存在一个高温尾流区,在选用和设计燃烧器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现象。燃气喷孔直径对火焰长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喷头顶部气孔位置和火盆锥口角对火焰长度影响较小。随着空气过剩系数和燃气中空气含量的增加,火焰长度明显减小。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燃烧器结构和操作条件的影响,以提高加热炉的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旋流分离器油水分离机理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数值方法研究旋流分离器内的速度场分布,空气柱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油滴粒子的运动轨道,探讨油水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机理.模拟结果表明:油水旋流分离器内的流场是三维非对称分布的;空气柱的产生和发展是负压和对流传输共同作用的结果;油滴粒子在径向力、轴向力以及周围湍流脉动流场的共同作用下作随机运动,部分粒子由溢流管排出而得到分离;通过计算溢流管排出的油滴粒子数与进入旋流分离器的油滴粒子总数之比可得到油水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模拟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旋流器特性参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和旋流器的结构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室内燃气泄漏的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室内燃气泄漏引发的爆炸和火灾事故给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通过浮射流理论和紊流扩散理论对燃气泄漏后扩散情况进行了分析简化,建立了流体力学模型并定义了其边界条件.运用CFD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泄漏发生后不同条件下的室内燃气浓度的变化规律,对燃气管道优化和减少火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壳牌煤气化技术在一氧化碳变换过程中汽气比设计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高低汽气比在生产中的利弊,利用低汽气比在变换过程中能有效控制反应深度的特点,提出了在一段变换过程中采用高/低汽气比相结合的变换方式,并应用于实际。结果表明,运行过程中床层温度稳定,完全消除了超温现象,而且使得操作更为灵活,控制手段增多,变换深度和床层温度控制更加自如。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Swirlburnersarewidelyusedinpulverizedcoalfiredboilerfurnaces.Toachievehighefficiencyandlowpollutioncombustion,numericalsimulationisneededtopredictthesizeoftherecirculationzone,theintensityoftherecirculatingflows,theparticlegasmixingandthere…  相似文献   

13.
该文用0.5 nm分子筛填充柱与热导型检测器(TCD)联用的气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了乙 异羟肟酸水溶液辐解产生的氢气和一氧化碳.结果表明:当乙异羟肟酸浓度为0.1~0.5 mol/L、剂量为10~1 000 kGy时,氢气体积分数与乙异羟肟酸浓度的关系不大.当 剂 量低于500 kGy时,氢气体积分数随剂量增大而增大,但当剂量大于500 kGy时,氢气体积分 数与剂量的关系不明显.一氧化碳只有在较高剂量时才产生,且体积分数很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神经精神系统的损害。方法:对103例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病例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有明确一氧化碳中毒史,经一段清醒期,出现精神恍惚,反应迟钝,缺乏主动性,认知、定向力缺损,人格不完整.智能衰退,并有显著的运动障碍,行动缓慢,震颤,强直,肌张力障碍,肢体瘫痪等脑弥漫性损害症候群。结论:一氧化碳中毒后可引起神经精神系统的损害,且易误诊,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15.
借用数理方法对煤层吸附一氧化碳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对多种影响影响因子的相关性数据进行耦合关联分析,运用因子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解决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模糊问题,依据权重大小得出碳元素含量〉氧元素含量〉孔隙率〉水分〉挥发分〉碳氢比〉灰分〉硫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16.
用5A分子筛填充柱与热导检测器联用的气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地分析了甲异羟肟酸(FHA)水溶液辐解产生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氢气的分析条件:以氩气作载气,柱温为85°C,检测器(TCD)温度为120°C;一氧化碳的分析条件:以氢气作载气,柱温为50°C,检测器(TCD)温度为80°C.研究结果表明氢气的体积分数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但与FHA本身的浓度关系不大;一氧化碳只有在吸收剂量很高时才产生,而且体积分数很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扼要报道O_3,CO检气管的制造、性能和使用情况。 1 制造工艺 检气管是根据装填于管中的指示粉遇待测有害气体而反应变色的长度来测定该有害气体浓度的一种器件,所以指示粉是决定检气管质量的关键。指示粉是由显色剂浸渍在载体上制成的。显色剂的选用又是关键之关键。经筛选,我们把靛蓝和亚硫酸钯钾分别作为O_3和CO  相似文献   

18.
针对黄磷尾气化学活性强和腐蚀性强的特点,采用改性复合硅胶柱作为CO2与O2、N2及CO的预分离柱,然后采用5A柱分离O2、N2和CO,通过双柱切换,反吹预柱的方法保护了5A柱,有效实现了黄磷尾气中O2、N2和CO的分离测定.色谱条件为进样口与柱温:室温,检测器(TCD):100℃,桥流100mA;柱头压:0.075MPa,载气流量:32ml/min.CO2反吹切换时间:4min.仪器工作状态稳定,分离效果良好,分析结果RSD%小于0.7.  相似文献   

19.
在室温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的作用下,利用2,2′-联吡啶、氟硼酸和乙酸钯组成复配催化体系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共聚,合成了聚(1-氧代-2-苯基丙撑).利用元素分析、示差扫描量热、热质量分析及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共聚产物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钯复配催化剂在离子液体中对一氧化碳和苯乙烯交替共聚的重复性,使用4次后钯复配催化剂仍有催化活性.通过对比发现在聚合过程中钯复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明显优于加入2,2′-联吡啶和乙酸钯二者混合物的催化效果.分析了离子液体的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钯复配催化剂对一氧化碳和苯乙烯交替共聚的催化活性可达3.49×103g/(mol.h).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CO2流量分配不均匀度对气冷器流动特性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跨临界CO2制冷系统的微通道气冷器分解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O2制冷剂质量流量由110 kg/h增大到470 kg/h,扁平管内最大流量不均匀度由97% 降低到18%,流量是影响不均匀度的重要因素;流量分配不均度对CO2微通道气冷器的流动特性影响明显,而对传热特性影响较小. 比较了不同工况下相应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平均换热系数误差为4.82%~38.25%,摩擦系数误差为6.09%~26.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