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单纬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4)
本文依据地貌地域组合的共同性原则,并运用主导标志法,对青海地貌进行分区.初步形成了全省的地貌区划系统,即三个一级区和十二个二级区. 相似文献
2.
地理栅格统计分类及聚类分析难以实现山地地貌的自动区划制图,实践中一般使用半定量或手工综合的方法绘制地貌图,而山地地貌区划研究的关键是地貌空间特征指标的构造及空间栅格的综合归并. 基于此,提出了地形隆起高度与切割深度、皱褶多度、地表破碎度等新地貌特征指标,并以传统统计ISO聚类结果为基础,构造了一种基于空间“核颗粒”和“纹理指标”的二次聚合方法. 研究表明:①新提出的地貌指标能以具体数值表达山体向上隆起以及向下切割的程度,度量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破碎度;②山地地貌是多种聚类分析及空间纹理再聚合的结果,利用“核颗粒”和“纹理指标”可划分出符合认知体系的地貌类型,并将中国陆地全境划分为一级6类、二级33类的地貌区,与以往的制图结果具有一致性. 二次聚合划分地貌类型的方法,实现了地貌的计算机自动区划及制图,适用于具有纹理特征的地学类别的空间划分研究. 相似文献
3.
4.
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为技术平台,通过纸质地形图栅格-失量转换,实现岷江断裂带地区高程数据库建立;同时,利用矢量化地形数据,构建了研究区的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从而完成对岷江断裂带地区的构造地貌模拟,为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新构造研究提供了相关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借鉴地貌割切密度系数,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和地貌特征线提取技术,对秦巴山区流水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进行特征线的提取和分析,计算了流水侵蚀剥蚀中山、低山和丘陵区的地貌割切密度系数,并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流水侵蚀剥蚀中山、低山和丘陵区的地貌割切密度系数分别为2.82、3.53和3.83,流水侵蚀剥蚀区...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公路地貌的分异规律,根据公路地貌区划的原则和方法,选择大地构造、地面自然坡度等作为中国公路地貌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将中国分为5个地貌一级区;选择困难度指数作为中国公路地貌二级区划的主导指标,以海拔高程、地面自然坡度、地表破碎程度、地层岩性和植被类型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困难度指数计算模型。结合公路工程实际,建立了影响因素等级划分体系和影响度值;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了困难度指数,并建立了困难度指数等级划分体系。在中国公路地貌一级区划的基础上,按困难度指数将全国分为42个公路地貌二级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地理地貌形态分类方法的研究,结合公路工程的特点,提出公路地貌形态分类的要素为相对高程、地面坡度和地面破碎程度。根据区划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以大地构造、地面自然坡度和相对高程作为公路地貌一级区划的主导指标;以外力地质作用、困难度指数和地表切割密度作为公路地貌二级区划的主导指标;以海拔高程作为各级区划的辅助指标,建立了中国公路地貌区划指标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中国分为5个公路地貌一级区,分区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貌类型区DEM空间内插算法精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数字地貌形态表达最为常用的基础数据,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地貌定量分析、流域水文和土壤侵蚀模拟分析、土地利用、数字地质、遥感图像辅助分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用途.通过数字化等高线空间内插生成DEM是当前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不同的空间内插算法和不同的地貌区域应用对DEM生成的质量和精度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选择了丘陵、山地和高山地3种地貌类型区,利用国际上流行的DEM专业化插值ANUDEM方法及另外5种典型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生成DEM,然后通过任意点法、等高线回放法及三维可视化叠加分析方法对生成的DEM进行了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地貌区ANUDEM算法生成的DEM精度最高,IDW算法其次,THIESSEN算法、Kriging算法和自然邻域法精度相似,样条函数法精度最低.同一种空间插值方法,在地形起伏越大的地区,生成的DEM精度越低. 相似文献
9.
数字高程模型的是"数字地球"概念中的核心技术.数字高程模型具有运用多样性的特点,在实际生活有广泛的应用性。文章中提出用地理信息系统3D功能和数字高程模型形成的线性模式与计量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形成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介绍数字高程模型的应用性并在DEM上建立新疆师范大学可视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10.
11.
Two-pyroxene granulite and clinopyroxene granulite xenoliths have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 in the Late Paleogene toNeogene volcanic rocks (with ages in the range of 4.27~44.60 Ma) that outcropped in Hoh Xil,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the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 data, the xenoliths provide constraints for the formation equilibrium temperatures of the two-pyroxene gran-ulite being about 783 to 818℃ as determined by two-pyroxene thermometry and the forming pressure of the clinopyroxene granulite beingabout 0.845 to 0.858 GPa that is equivalent to 27.9~28.3 km depth respectively. It indicates that these granulite xenoliths represent thesamples from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hickened Tibetan crust. This discovery is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to making further discussion onthe component and thermal regime of the deep cru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2.
13.
数字高程模型在公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公路勘测设计的特点,阐述了作为数字地面模型(DTM)子集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概念及其特点,论述了数字高程模型在路线CAD系统和公路三维建模中的应用,讨论了适合公路特点的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采集,数据结构等问题,从而为数字高程模型在公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将B样条小波多尺度分解的思想应用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建模中,可以较好的简化数据并提高造型逼真效果。数字高程模型(DEM)建模中可以利用矢量化等高线的高程数据和B样条曲面拟合的方法,研究了B样条小波在矢量化等高线和B样条曲面中的数据压缩处理,并给出具体等高线和曲面的小波分解算法和实现结果,有效减少了等高线和B样条曲面存储所需的空间并提高了曲线曲面的光顺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道路填挖方边坡自动解析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填挖方分析是公路、铁路建设规划中的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 ,也是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的难题之一 ,随着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数字产品的成型和发布使用 ,填挖方工程的自动分析有了可靠的保障 .本文在假定已知数字高程模型以及预建道路及其边坡的有关特征参数的情况下 ,计算出填挖方以后的数字高程模型、相应的填、挖方量 .结果表明在现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础上这一算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InSAR技术提取矿区DEM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研究了应用InSAR提取矿区DEM的技术方法,探讨了数据选取和实际数据处理时针时矿区特点应注意的问题,时进一步提高DEM精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其显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应用建模方法中建模数据的获取问题,在介绍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数据采集方法和等高线模型、规则格网模型和不规则三角网模型三种表示模型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等高线的建模方法。指出不规则三角网(TIN)与规则格网(RSG)的优缺点,并通过对相同等高线数据进行处理生成TIN和RSG图。结果证明,在两者不考虑数据结构的情况下,不论在误差方面还是在数据质量方面,TIN明显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现有地面DEM各种不同观点的分析,阐明地面是多个单元曲面在复杂的地形结构线上拼接而成的确定表面;对把地面或其局部视为随机曲面的观点以及以随机误差概括DEM误差的流行观点和方法提出明确异议,并给出具体论据和分析.针对所有DEM生成方法均使用内插方法却大多避而不谈逼近理论和逼近误差的怪现象,分析了正确的地面现、数据观、逼近观三者之间互相依存的紧密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逼近理论量化地分析了DEM主要生产过程的误差及其作用机制,指出符合规范的测绘数据能在该分辨率上正确反映地形结构特征;给出了规范数据常用的线性、三角形上线性、双一次拟线性DEM内插方法的内插误差模型,以及偶然误差在该逼近函数下的传播模型,指出并证明了DEM最优线性内插模型及其卓越特性;运用这些模型解释了历史试验中若干引起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耀县1:5万比例尺的DEM为基准数据,以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研究DEM转化为TIN过程中的高程误差特征。试验的核心环节是测定剖面高差阈值对所构建TIN地形描述精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阈值的增加,高程误差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获得其误差分布模型,为利用TIN对该区进行空间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精度参考。 相似文献
20.
简单叙述了流域河网提取的两种办法,并以ArcGIS为操作平台,介绍了基于坡面径流漫流模型的数字河网提取原理和方法,其流程可简单分为:DEM的预处理、水流流向的确定、汇流累积的计算以及河网生成。该文基于SRTM DEM数据以青龙河水域为研究对象进行流域特征信息提取,提取结果与国家河网数据基本吻合,并就不同阈值划分下的河网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