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半自然水域中长江江豚饲养水体理化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夹江和长江铜陵江段水质监测,分析夹江水质理化因子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与豚池及长江铜陵江段的水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半自然水域中长江江豚饲养水体质量基本与长江相似,年均值基本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仅A区部分受到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考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报道了铜陵江段白鱀豚 (Lipotesvexillifer )和长江江豚 (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iaeorientalis)资源现状及影响豚类生存制约因子 ,提出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 ,加强栖息地保护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正白鳍豚,又名白鳍鲸、中华江豚、长江河豚等,为喙豚科(河豚科、淡水豚科)、白鳍豚亚科、白鳍豚属、白鳍豚种。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白鳍豚,你在哪里?在长江里。作为我国特有淡水鲸类的白鳍豚,自古以来就居住于长江,从湖北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的长江入海口,洞庭湖、潘阳湖也包括其中,全长  相似文献   

4.
1998年12月中旬开展的长江再寻白鱀豚活动,发现长江白鱀豚和江豚数量锐减形势严峻,整个监测活动仅观测到白鱀豚7头,为上一年的三分之一。专家惊叹,这一仅在中国长江生存,当今被列为世界极度濒危的物种,已远远不及物种延续的最低要求,其最终改变不了消亡的命运。为此,呼吁加大对这种濒危动物的保护力度,减少污染和其它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2017,(1)
正"阿宝"是一头长江江豚。2004年,阿宝从天鹅洲保护区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2011年它又回到了天鹅洲保护区。2015年,我们这些曾经与它在豚馆朝夕相处的朋友们和它在保护区再一次相聚。我们惊喜地发现,阿宝已经成为了四代同堂的大家长,见证了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和迁地保护工作的不断尝试和巨大进步。这么多年,阿宝一直牵动着研究人员的心,寄托着护豚人的希望和努力。可以说,  相似文献   

6.
长江江豚这一自古就被渔民们称为“河神”的物种,现在长江中也已不足2000头。由于人类的活动,白暨豚已不足百头并濒于灭绝。那么在不远的将来,白暨豚的今天是否会成为江豚的明天呢? 长江江豚在哭泣落日的余辉将江面照得鳞光闪闪,一大群淡水豚在江中翻跃嬉闹,不时溅起朵朵金色的浪花。其中大豚白色,小豚黑色,它们就是被渔民称为“长江女神”的白暨豚和“河神”的江豚。因为每一次白暨豚和江豚的欢闹嬉戏便会“引起”第二天的狂风  相似文献   

7.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aeorientalis)是江豚的扬子亚种,目前其种群数量已经不足1 400头,处于十分濒危的状况.其生态环境受到人为极大的影响,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好转的迹象,因此,迁地保护长江江豚被认为是最有希望避免其灭绝的保护策略.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室内豚池、石首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水域均构建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该文概述了40多年来国内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成果及现状,探讨了今后开展迁地保护工作应注意的重点问题.做好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建立更多的迁地保护区是根本措施;开展长江江豚繁殖学研究是主要对策;规范和统一保护行动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铜陵江段豚类资源与保护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铜陵江段是长江下游唯一常年能发现白暨豹Lipotes uexillifer,且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caenoides asaeorien-talis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利用铜陵白暨豚养护场现有的条件,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水域中开展豚类人工饲养是保护白暨豚和长江江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安徒生笔下美人鱼凄美的故事,哥本哈根市美人鱼雕像的柔美形象,已传遍整个地球村,深深地植入了全世界儿童的心灵深处。可是你知道吗?在我们中国的长江里,住着一种活生生的美人鱼,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在我们辽阔的长江水域中,除了各种鱼类外,还生活着两种和我们人类很相似的高等哺乳动物。它们是黑皮而又活泼好动的江猪哥哥,和皮肤白皙而又害羞的白鳍妹妹。“江猪”哥在书上叫做“江豚”,“白鳍”妹在书上不知为什么叫做“白暨(ji)豚”。沿江的老百姓历来都叫它们“江猪”和“白鳍”。它们是世界罕见的淡水鲸,是聪明的海豚的近亲。“江猪”…  相似文献   

10.
通过长江新螺段和长江天鹅洲两个白Ji豚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状况的比较研究,说明了两个保护区目前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可为白Ji豚保护提供较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蕴藏着稀有而神奇的海豚科动物——白鱀 豚。可目前这种国宝级的动物却面临着绝灭的厄运。科学家们认为,今天存在于地球上的白鱀豚还不足100条。在两千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海豚的祖先从海洋迁徙到江河生活。由于迁徙到浑浊的淡水之中,白鱀豚不得不发展新的特征以适应长江所特有的生态环境。白鱀豚属于哺乳动物,当它跃出水面进行呼吸时,充满利齿的喙嘴在空中甩来甩去,经过鼻孔快速的呼吸后,再次跳跃俯冲入水,这时背鳍  相似文献   

12.
白鱀豚系统发生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鱀豚是世界上现存的4种淡水豚之一.在20世纪初至70年代,白(既魚)豚曾被归属于亚河豚科或恒河豚科.新建的白(既魚)豚科在1978年发表以后,各国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白(既魚)豚的系统发生位置进行了研究.近年的形态学、古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都表明淡水豚类不是一个单系群,恒河豚类比其他3类更接近系统树的基部,白(既魚)豚类、亚河豚类和弗西豚类代表了从进化为海豚总科的主干分出的3个早期支系,支持它们都是独立的科.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之后,淡水豚类是并系的,淡水豚类的4个现生属分别属于4个独立的科,白(既魚)豚类至少是一个科级的阶元,这3点已经成为鲸类学家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栖居江河的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是回避了海生高等齿鲸类的竞争而得以幸存的孑遗物种。在漫长年代里,它在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及其他江河中生息繁衍。在二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献《尔雅》中早有白鱀豚的记载.在早期的研究中,曾认为白鱀豚是亚鱀豚(Iniageoffrensis)的近亲,隶属亚鱀豚科Iniidae(Miller,1918)。根据白鱀豚与亚鱀豚及另二类现代鱀豚的显著差异,它属于新建的白鱀豚科Lipotidae,是此科的唯一现存代表(周  相似文献   

14.
在长江中下游的江水中,生活着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它是现代生存的最原始的海豚之一,是鲸类中的活化石,已被列为国家禁猎动物,加以保护。为了进一步了解白鱀豚资源的状况,我们查考了有关文献,并于一九七四年在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进行了调查。工作中访问了不同江段的二十多个渔业社,水产公司以及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得到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市广大渔民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我院中文系的老师帮助查阅古籍并给予热情指导。现将得到的部分资料整理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5.
鱀豚总科Platanistoidea是研究齿鲸类进化的重要对象。通过对鱀豚(Platanisiagangetica)、海鱀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和白鱀豚.(Lipotes (?)f(?))的消化管的形态学研究(Yamasaki等,1971,1974,1975;Takahashi等,1972;周开亚等,1979,1881),已知这三类鱀豚的消化管构造各异,是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最著的器官。由于缺少亚鱀豚(Inia)的资料,迄今尚未对各类鱀豚的消化管作全面的比较。现在我们对亚鱀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长江水质的评价与预测的模型。对长江近两年水质总体情况和地区分布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近10年(水文年)的主要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给出了I—V类、劣V类水无量纲百分比发展趋势和污水排放量发展趋势的超越函数混合模型和趋势图,由此预测未来长江水污染的情势。最后对解决长江水质污染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白鱀豚几种组织中的GPT和GOT活性及肝脏中此两种酶的一些性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对于我国大江大河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应是重中之重。长江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水质的污染程度日趋严重,改善问题亟待解决。评价和分析污染状况和污染源,并对污染情况做出预测、提出处理方案和建议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长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改善问题亟待解决。该文主要评价和分析污染状况和污染源,并对污染情况做出预测、提出处理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在从湖南到江苏的长江江段进行为期一周的白(既鱼)豚考察,这已是连续第3年的考察。结果仅发现白(既鱼)豚5头次,比1997和1998两年观察到的23头次和7头次大幅减少,有关专家认为,现存白暨豚已远远不足百头,白(既鱼)豚面临着极为严重的生存危机!它再一次向人们发出求救呼声。可爱的生灵白(既鱼)豚很早就已被中国人所认知。历史上,不仅在民间流传着有关它的传说。而且早在汉代,我国最早的辞典《尔雅·释鱼》中就已记有它的芳名——“(既鱼)”,又名“(鱼遂)”。晋代学者郭璞在为《尔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长河新螺段和长江天鹅洲白Ji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以及植物的调查、监测及对比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两个保护区水生生物状况的异同及造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