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宇聪 《科技信息》2012,(21):197-197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礼制,早在《周礼》一节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圆又亮的一轮皓月,观赏拜祭,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文章将通过日中对译的形式来更好地了解其由来与传说。希望对从事文学文化相关翻译的爱好者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农历八月在秋季七、八、九三个月的中间,所以又被称作"仲秋"、"中秋",八月十五在八月之中,故名"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二十四节气的秋分也在八月,秋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全球各地(两极除外)都是昼夜平分。在我国,不但北方,南方大部分地区也都进入气象学的秋天,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中秋节最明显的标志是天上一轮圆圆的月亮,古代的中秋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圆圆的月亮形象被赋予了无比丰富  相似文献   

3.
<正>古来人们不乏对月的关注,《淮南子》有"积阴之寒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1]的说法;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天部》记载"月者,太阴之精"[2]。现代人们熟知有关月亮的神话,有月主"嫦娥"、吴刚伐桂,于传统节日"中秋"赏月,也是我们流传至今的习俗。而"梦月"现象,也常见于史料之中。一、生育文化与感生神话生育文化,有学者从物质、精神与制度三方面对其进行界定,[3]也有学者强调生育的"技术系统",即生育现象出现的基础。[4]本文所涉及的"生育文化"概念,是存在于历史  相似文献   

4.
<正>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府里有很多娱乐活动,这些娱乐活动有的是即兴举办的,更多的则是以节日、节气为由头举办的。《红楼梦》中的节日《红楼梦》中写到的节日非常多,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春节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节日。诸多节日当中,作者提到次数最多的是元宵节,其次是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盛大的应该是春节,为什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元宵节的次数反而最多呢?春节确实热闹,一家人团聚,人  相似文献   

5.
日本僧人圆仁所著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他在中国游历九年多所见闻的唐代社会生活,节日习俗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该书所记载的节日有除夕、元旦、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三月三、五月节、中元节、立秋、冬至等。他还将中国节日与日本节日加以比较。他对新罗侨民八月十五节的记述尤为引人注意,并引起了中秋节源头之争。所记节日生活都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亲身见闻,真实可信,细节丰富,是研究唐代节日民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人们通常把七夕佳节和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联系起来,认为七夕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衍生出来的节日。然而从文字记载来看,七夕节要早于牛郎织女传说数百年。从七夕风俗上看,七夕节不仅包涵了牛郎织女传说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七夕节日又因牛郎织女传说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借以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7.
前言在我国古代文献上广为流传的尧、舜、禹时代的洪水问题,在近代史学著作中也有所论及,但主要是偏重于史料的分析考证.本文着重于从水文学、自然地理和人地关系的观点进行探讨.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一般的情况.其中有许多方面尚有待于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一、关于古代洪水的历史信息在我国较早的史籍上,象其它一些古老民族如希腊、犹太、伊朗、叙利亚、巴比伦、印度、印第安人一样,记载着在远古时代曾一度洪水泛滥成灾的传说.这种传说又与夏禹治水的事迹纠缠在一起.《尚书·尧典》记载着尧对四岳的说话:"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  相似文献   

8.
《世界博览》2008,(18):88-88
离中秋尚早,但精明的商家已经开始谋划起了中秋节的黄金档期。为此,记者走访了在京的几大商场和超市。于往年月饼礼盒一家独大的销售模式不同,今年的中秋节,由于借助奥运会余温,各商家纷纷打出了特色旗号。一些以绿色,健康,纯天然为卖点的新概念食品纷纷被商家和消费者看好,大有在中秋档与月饼一争高下的架势。  相似文献   

9.
祭 祀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舍此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它在历史上曾起过突出的作用 ,很多神话、传说、原始性史诗、叙事诗、古歌以至音乐、舞蹈的作品就是通过祭祀文化萌发、成型并保存下来 ,其中许多民族的《创世纪》等 ,至今仍可列入这些民族最优秀的作品之中。它还给诸如《楚辞》等积极浪漫主义作品的形成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它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越来越从宗教信仰形态走向审美艺术形态 ,例如很多传统的带原始信仰色彩的节日、活动、仪式等逐渐演变成娱乐性的节日、…  相似文献   

10.
"祭送布谷鸟节"是隆林彝区流传已久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于2014年成功申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节日既有严肃的传统祭祀仪式,也有丰富多彩的比赛娱乐项目,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祭送布谷鸟节"的由来、经过及传承现状的研究,分析了该节日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莫一大王》型传说中"竹生甲兵"的母题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夜郎侯出生》的传说不属于同一叙事类型,很有可能是接受了敦煌变文《孔子项讬相问书》的影响生成的,是壮、汉文化交流的结果。"竹生甲兵"的母题是讲传说主人公在遇到伤害时,具有与佛经中地藏菩萨一样的分身的"神力",因而这一母题很可能是基于佛教思想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树节与花节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有宗教节日,有祭拜祖先的节日,有生产时令节日,也有纪念性节日和各种具欢乐色彩和娱乐色彩的节日,而在这些各种类型的年节的集会中具有森林文化意义的树节和花节则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种节日,这种节日往往带有明显的图腾崇拜的痕迹,带有强烈的农业意识和具生命原义的欢乐色彩。这些节日,反映了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原始生态意识,是绿色文化中色彩最艳丽的一页,音乐节拍中最丰富的一章。在欧洲,五朔节和五朔节花柱祭是欧洲各国传统的树节,这种风俗民情一直从古延续至今。每年春天、初夏或仲夏…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山经》二千多年来备受争论的根源不在于它记载了诸多的神怪,而在于其荒诞与真实相结合的特点.让人难以断定其性质。《山经》这一特点的形成,是因为它的底本为社稷祭词。如果将《山经》文本还原到社稷祭祀的语境之中来理解,一切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山经》的叙事格局以及它大量的韵文痕迹,都充分显示了它是一部来源于社稷韵文祭词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音乐与现代芭蕾的开山之作《春之祭》,在1913年5月29日在巴黎上演时引起的骚乱在音乐史和舞蹈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它预示着音乐界和舞蹈界在春的祭祀下的躁动,一个新的纪元即将开始。从此《春之祭》也就成为现代编舞大师们的试金石,各位舞蹈家都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演绎着自己的《春之祭》,舞动于对春的祭祀。本文于选取开山之作——尼金斯基的《春之祭》个案,解读与分析舞蹈的创作历程和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5.
《奇闻怪事》2013,(5):70+1-3
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四一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一类称作笔记的作品。那是历代文人随手记载下来的,其内容包括历史、传说、逸闻、故事等等。东晋王嘉的《拾遗记》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为:"此神人也"。那么,大地间真有神人吗?古往今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一记载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6.
麒麟传说和麒麟文化在巨野县传承久远,有史料确切记载的第一只麒麟就出现在巨野县,《史记》中也有关于获麟的记载。麒麟是中华民族吉祥、和谐的形象大使,研究麒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吕复伦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6):82-85,131
麒麟传说和麒麟文化在巨野县传承久远,有史料确切记载的第一只麒麟就出现在巨野县,《史记》中也有关于获麟的记载。麒麟是中华民族吉祥、和谐的形象大使,研究麒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明不仅是四大古文明之一,而且是唯一保持着自己历史连续性的文明。从地缘的角度来反思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的大一统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整合过程,是随着战国统一趋势的逐渐明朗和秦汉的实际统一,才得以形成并将神话和传说合并到历史中去。"五服观"被整合成为一种历史性的大一统观念。从《中庸》的记载到王国维的两河儒道地缘论均贯穿着对中华文明起源反思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节日作为特有的时间符号,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水浒传>对节日作了大量的描写,书中的四次元宵节、三次中秋节在全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他节日如重阳节、端午节虽着墨不多,却对理解人物有所帮助.节日使<水浒传>故事与自然节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节日特有的风俗活动既展现人物的性格,又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文选》所收录的谢惠连的《祭古冢文》是一篇祭悼古冢的典范的祭文,它之前有序言、后有正文的结构模式显示出南北朝祭文的趋于定型和成熟,已具备了祭文的基本要素,完全合乎萧统选文须"事归于沈思,义归乎翰藻"的原则、标准.它创造性地给两具无名古尸假托以"冥漠君"之号,开了后世祭悼失名古冢的祭文的先河,对后世同类祭文及碑铭的写作、尤其是对唐代薛稷的《唐杳冥君铭》和陈子昂的《窅冥君古坟记铭序》以及任孝恭的《祭杂坟文》和苏轼的《祭古塚文》的影响至为明显.而谢惠连的为人有瑕疵,但不害《祭古冢文》之在古代祭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