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南极的千年冰封下,可能隐藏着很多令人惊奇的事件,等待人类去发现,想探险吗?那就跟着俄罗斯《真理报》走近神秘的南极吧!  相似文献   

2.
南极好冷     
地球的寒极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很多人都能比较轻松地猜到——南极。确实,冰天雪地的南极堪称地球的“寒极”南极有多冷呢?在南极极点处,美国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的队员竖着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气温华氏-56度”(折算成摄氏温度即为零下79度)但这还算是南极非常“温柔”的温度在南极的孚斯多克湖上的冰面,前苏联的科学考察队员曾测对地球上有记录的最低气温:摄氏零下88.3度!这样低的气温意味着什么呢?在这样的气温下,把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的却是一阵冰雹;一块坚硬的钢板掉在地上,你会发现它竟然像冰一样摔裂了…  相似文献   

3.
陈立奇 《自然杂志》2009,31(2):81-87
21世纪,极地系统的快速变化使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极地科学发展带来机遇。极地科学的发展将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和极地环境变化的研究和评估展开,更加强调多学科和全球化,注意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突破。突出研究极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南极的监测和保护,关注人类活动对南极地区的影响,合理利用南极的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也是21世纪列入各国南极研究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极地大气行星边界层动力过程及其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大气科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中国南极昆仑站2012和2013年夏季高分辨率的GPS探空资料,对南极高原大气边界层的动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极高原观测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与理论计算的Ekman螺旋曲线基本一致.风速随高度增加快速、风向左转.这是在南半球观测到的显著Ekman垂直结构特征.Ekman动力边界层的厚度较高,平均从900 m向上至3400 m,900 m以下为对流混合层.整个层结呈干冷和稳定状态,显示了南极高原边界层动力结构具有其独特性.计算的南极高原湍流摩擦应力明显大于中低纬度地区的值,表明南极高原行星边界层动力摩擦效应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陆龙骅 《科学》2008,60(2):15-18
南极臭氧洞,与全球变暖一样,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很多媒体上,也经常出现诸如"大气臭氧层耗竭"、"地球生命保护伞臭氧层出现漏洞"、"南极臭氧洞日益加大"等标题.  相似文献   

6.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在南极地区上空存在臭氧层漏洞。这再次唤起了公众对臭氧——这一地球大气层重要组分的关注。通过陆地和卫星上的大量观测可以确定,在过去的十年中,每年九月到十一月中旬期间南极上空臭氧大量减少。臭氧是大气层中的重要气体,它  相似文献   

7.
陆龙骅 《自然杂志》2012,34(1):24-28
2011年空前的北极臭氧损耗,引发了人们对臭氧和臭氧洞的新关注。本文回顾了南极臭氧洞的由来及变化;讨论了南极臭氧洞产生的原因以及南北极臭氧变化的差异;指出目前只是在南极春季出现了臭氧洞,北极并没有出现过臭氧洞。在当前大气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极地大气臭氧亏损的程度将更多地随大气环流,特别是极地涡旋中的低温状况而发生变化。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保护大气臭氧层,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也有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没有国籍的最后一块土地,那里天寒地冻,自然条件十分严酷,但是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科学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开始了南极史无前例的国际合作考察,截至目前为止,已有美、苏、英、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十年来,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好在近几年来南极臭氧层空洞逐步变小,这个问题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然而,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北极地区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而且面积已经很大,这让人们始料未及。这可能是该地区有史以来出现的最大的空洞,已与每年在南极形成的臭氧层空洞面积相当。目前,北极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覆盖面积约为格陵  相似文献   

10.
最后的大陆——南极。曾被认为是地球上环境未受人类活动破坏的大陆。然而,南极如同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面对垂手可得又取之不尽的财富,人们表现得如此贪婪和不顾一切。人类南极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要大大滞后于对南极的开发利用。随着人类南极活动的日趋频繁.南极环境生态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威胁。南极至今是否还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清洁的大地?南极对于人类的生存又价值何在?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而对疑问的解答让人更加重了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11.
南极海鸟,在长期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完善了自身对南极冰雪酷寒环境的适应性,成为南极惟一同时活跃在空、海、冰、陆四域的生灵。但是,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的侵扰,南极海鸟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科学家基于对南极鸟类的研究,发出警告:作为现代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南极海鸟的生存危机预示着全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2.
罗玮 《自然与人》2010,(3):40-42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组成了地球的三极。对大多数人而言,它们因遥远、寒冷而令人难以接近!如今,它们可望被人为地“召集”在一起,向您展现冰天雪地里顽强的生命呼吸! 2010年11月,上海科技馆将推出“极地探索”科普展.旨在表现极地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揭示极地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弘扬科学家探寻真理的勇气!  相似文献   

13.
正150年前,有地质学家提出,南极冰川就坐落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多岛群岛的山峰上。但没有人想到冰下会隐藏着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更没有人想到冰下还会有生命存在。南极探险者的心理考验南极探险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普通人看来,如果有机会去南极考察,那一定既浪漫又刺激,但很少有人想到过,在南极极端的气候条件和严酷的生存环境下,南极探险人员所经受的心理考验有多严峻。心理学家每年都要走访南极的一些考察站,对工作在冰天雪地极地环境中的研究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考察。  相似文献   

14.
科技传真     
南极的温暖之冬 据乌拉圭设在南极的“阿蒂加斯”科学考察站日前报告,今年南极出现暖冬现象。6月中旬,南极沿海地区的积雪厚度仅5厘米,最高气温为-3℃。南极陆缘冰川仍在崩裂,附近海面可以看到浮冰在漂移。 这种气候现象在南极并不多见。去年同期,南极沿海地区积雪50厘米,最高气温为-9℃。而10年前的这一时段,南极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5.
张青松  王勇 《自然杂志》2008,30(5):252-258
从1980年1月中国派出两名科学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南极Casey站考察,至今已有28年。经过5年(1980-1984)的学习或实习阶段,5年(1984-1989)南极考察站的建设阶段,以及1993年购买“雪龙号”破冰船,中国形成了长期进行南极考察的“一船两站”的保障能力。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4个五年国家南极科学考察计划。中国科学家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为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至今,中国已派出24次国家南极考察队,完成了一系列从南大洋到内陆高原的考察计划,在地质、冰川、气象、陨石、极光、磷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他们在南极磷虾、南极冰盖、南极气候与环境、南极臭氧洞以及南极陨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揭示自然奥秘,增进人类对极区的了解,或者探测南极地区自然资源,评估其开发利用前景与风险,都为中国和世界“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解思梅 《科学通报》1995,40(18):1679-1679
南极海冰与ENSO事件相互作用的研究,属于大气、海洋和海冰三者相互作用研究的组成部分.热带海洋作为热源,南北两极的冰雪圈作为冷源,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具有相对同等的重要作用.本文普查南极海冰与ENSO事件的相互作用.既调查南极海冰对后期ENSO事件的影响,也调查ENSO事件对南极海冰的影响;以求得两者相互作用的关键期及其变化规律,了解两者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模式图.  相似文献   

17.
天涯若比邻     
冰的原野,冰的丘峦,到处都闪耀着洁白而微泛蓝色的刺目光芒。 徐俊尽管戴着防眩镜,仍然得眯着眼睛才能看清下面的景物。他驾着直升机,在这南极伯德地东北角同南太平洋交界处的上空已经搜寻了3个多小时,还是一无所获。单调的景物和直升机的嗡嗡声使人昏昏欲睡。 黑点!洁白的冰原上出现了几个黑点!徐俊精神为之一振,急忙降低高度仔细观察。 在两座不大的冰丘之间,赫然排布着4个焦黑的圆斑,每个圆斑直径大约30米。这显然不是自然的痕迹! 他谨慎地将直升机降落在离冰丘稍远一些的地方,推开机门,远处传来似乎是雪橇狗铃的叮当叮当声。他循  相似文献   

18.
南极,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一个冰天雪地极为严寒的世界,然而在极地科学家的心里,那儿却是一片搞科研的热土.这不,我国极地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王自磐研究员又参加了我国第17次南极科考队到了南极,这已是他第6次登上南极.出发前,笔者对他作了专访.  相似文献   

19.
位于我国南极中山站以东偏北方向直线距离21千米的阿曼达湾,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是南极大陆沿岸数十个帝企鹅群栖地之一。帝企鹅是一种完全生活在南极大陆沿海的大型海鸟,也是南极地区7种企鹅中惟一在南极大陆越冬并繁殖后代的种类。它们是南极大陆真正的主人,绝对的南极“形象大使”。  相似文献   

20.
杨威 《科学之友》2005,(4):32-34
中国完成人类对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区域Dome-A的首次考察,确定南极冰盖最高点为4093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