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的隆升时期及其幅度,论述了古季风气候形成的时间及其发展变咒的特征。晚更新世束,青藏高原上升到3000米脚上,高原季风开始形成。根据第四系地层和古生物特点,认为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古季风特点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是20世纪地质学最具代表性的学术创新的话,那么,进入到21世纪,国际地质学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即由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而且这样的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地质学的各分支学科,而是包括了与大气学、海洋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更加发展壮大了"地球系统科学"。事实上,发生在地球上的许多重大地质或气候事件,特别是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更是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层圈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如果还只是以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审视高原隆升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很难获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李吉均(1933-),四川彭州人,地貌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和冰川学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曾任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主任,甘肃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兰州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地理组召集人.李吉均是中国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代表学者,提出并发展了关于青藏高原上升的系统理论,提出青藏高原阶段性上升和青藏运动、  相似文献   

4.
由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承担的“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项目(QS041-C31—03),先后于2004年9月12—27日、2005年8月26—9月24日进行了两次综合科学考察,成功穿越整个沙漠。项目组成员从库姆塔格沙漠的地质地貌、沙漠起源与演化、沙丘形态及形成机理、古疏勒河水系变迁和库姆塔格沙漠对周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资料收集。科考发现了多处极具研究价值的河湖相、湖积相连续地层剖面,共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50多份,地层、沙体取样2000多份,调查和测定数据10000多条。这些样品和数据的分析将对研究库姆塔格沙漠的形成、沙漠运动及演化过程、古环境变化和古疏勒河水系变迁、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库姆塔格沙漠的形成演化与罗布泊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印支运动完成了玉龙山由海到陆的转变,上新世之前,玉龙山海拔高度仅500~1000m。上新世以来,玉龙山褶皱隆升的幅度在3000m以上。在山体上升和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玉龙山产生了四次更新世冰川作用,并发育有现代冰川  相似文献   

6.
湖相地层孢粉分析的结果表明,临夏盆地在1.95MaB.P.前后发生过一次重要的气候转型事件。在此之前,南海热带季风信号在地层记录中存在较强的表现,在此之后热带季风信号减弱而高纬冰盖信号加强。CaCO3指标的周期分析同样表明,在1.95MaBP前后确实出现了气候的主导周期转型,在此之前,气候变化周期以类岁差的25kyr周期为主,而在此之后,以类倾角的38kyr周期为主。发生在临夏盆地1.95MaBP的这次气候转型事件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在当时隆升到一个可以改变周围地区大气环流的临界高度,如果以青藏高原在2.6MaB.P.- 0.6MaB.P.的平均抬升速率推算,这一临界高度可能在2500m左右。  相似文献   

7.
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喜马拉雅北麓的晚新生代吉隆断陷盆地,在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沉积了总厚约300m的河湖相地层。根据沉积学、碳氧同位素及控盆构造分析,结合已有的古生物学孢粉学资料,恢复了晚新生代盆地构造控制、沉积环境、气候变动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了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动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指出盆地由早期半封闭型断陷湖盆,中期开放型湖盆,向后期封闭型湖盆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代过程研究为先导,以冰芯记录为手段,进行气候环境信息的挖掘,将影响环境的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整体研究,对环境长期演变过程中的重大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特别是灾害事件进行剖析,从而提示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来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与机理;阐明极低温环境下的微生物演化特征;揭示历史时期青藏高原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变化的原因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新世早期膏藏高原腹地曾经发育了面积巨大的古大湖,此时恰逢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关键时期。为研究高原腹地在此期间环境的演化,对五道梁组中介形虫壳体的Mg/Ca和St/Ca的值进行了测试。通天河盆地五道粱组地层中的介形虫壳体的Mg/Ca和Sr/Ca数值的特征,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反映了23.8~21.8Ma前该湖泊区域气候由湿润-干旱-暖湿的演化趋势。其气候的变化可能是此时期青藏高原从快速隆升到剥蚀夷平后高原北部构造隆升活动的结果。该研究为进-步了解青藏高原腹地的古环境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青藏高原三维古地形再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引发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高原及邻区的气候环境、地形地势巨变,这一过程为同期形成的海洋沉积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高原内部盆地所记录。高原隆升剥蚀区与前述三种类型的汇水盆地基本上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和半封闭体系,因而,可以根据质量平衡的原则,将汇水盆地内的沉积物按照物源方向和一定的分配方案回剥至隆升剥蚀区,重建任一时间段内剥蚀区的地形地势。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古地形地势演变,可以比较精确和全面地刻划高原的隆升过程、隆升和剥蚀速率、隆升后所达到的海拔高度,进而探讨隆升与气候的关系,探索青藏高原在大陆碰撞体制下是增生扩大还是缩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李吉均院士2012年7月21日在兰州为全国高校地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做的学术报告,周尚哲根据报告录音整理,略有修改.青藏高原隆升是世界瞩目的问题.大家看看地形图,就知道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印度洋有关系,海底有北东向的地形和构造,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造成的拉张反映.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问题,第二个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问题.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新世早期青藏高原腹地曾经发育了面积巨大的古大湖,此时恰逢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关键时期.为研究高原腹地在此期间环境的演化,对五道梁组中介形虫壳体的Mg/Ca 和Sr/Ca的值进行了测试.通天河盆地五道梁组地层中的介形虫壳体的Mg/Ca 和Sr/Ca数值的特征,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反映了23.8~21.8 Ma前该湖泊区域气候由湿润-干旱-暖湿的演化趋势.其气候的变化可能是此时期青藏高原从快速隆升到剥蚀夷平后高原北部构造隆升活动的结果.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腹地的古环境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伟财 《大自然》2011,(4):16-18
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冰川消融退缩,由此产生的冰川融水不仅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水资源变化等环境问题,而且会导致大量冰湖的形成和扩张,从而加剧冰湖溃决洪水等冰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发现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何元庆、沈永平在甘肃省迭部县境内扎尕那地区发现大量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冰期形成大约始于200万~300万年前.结束于1万~2万年前.波及范围十分广泛,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15.
<正>由我校地理科学学院郑洪波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中东部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与农业起源发展和人类适应研究(项目编号2015CB953800)日前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该项目针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5年重要支持方向全球变化研究之极端气候变化特征、机制、趋势及适应研究,选择在气候环境变化和农业起源演化两方面均最典型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nges in glacier zones and snow composition of Glacier No.1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of China since 1961,and their possible relations with climate.It is found that precipitation dominated the snow composition and that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glacier zones,but interannual change in precipitation had a relatively large effect on glacier zones and snow composition during 1963–1981 (P10) and 1963–1989 (P11).However,during 1982–2007 (P20) and 19...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只有做到污染物排放负增长,才可能不突破气温上升两摄氏度的红线。7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气候变化专家丁一汇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表示,科学界对气温上升两摄氏度以上对地球有明显负面影响已经形成共识,到那时,全球10~30亿人口得不到充分的淡水供应,粮食产量下降5%~7%。丁一汇解释说,上升两摄氏度是科学家们依据过去100年的气候资料和未来100年的气候模式  相似文献   

18.
黄满荣 《大自然》2010,(4):19-23
2009年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再次引起了世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强烈关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虽然他们对全球变暖引起的环境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但是,海洋生态系统与他们的生活似乎相距遥远,他们对海洋里面发生的事情可能是一无所知。不幸的是,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危机绝不亚于陆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类利用温度计、量雨器、探空气球以及空间卫星等大量现代仪器来观测和研究气候。借助于全球气候环境观测网,研究人员几乎可以得到每时每刻的各地环境变化状况。然而,人类的现代观测记录仅有近百年的历史。为了探索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人类还需要知道过去更早的气候环境变化情况。因此,科学家就利用一些自然的或人文的资料,通过一系列反演过程来获得早期的气候和环境信息,这些资料通常被称为气候环境变化的代用资料,如历史文献记录、冰芯、湖泊沉积、树轮等。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60年以来的气象和径流实测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水量平衡模型,定量分析了南疆五大主要河流——阿克苏河、渭干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以及克里雅河的径流变化趋势,流域内气候变化趋势,流域内冰川融水对径流的贡献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0.01显著性水平下,五大流域内气温均呈显著性上升趋势,位于盆地北缘的流域内降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2)五大河流的径流量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且明显增加的年份与气温突变的时间基本吻合,稍有滞后;(3)冰川融水量随着气温的上升呈增加趋势,且在降水极端少的干旱年份,冰川融水径流量在总径流量中的占比远高于流域平均水平,分别可达总径流量的67.98%、38.81%、70.48%、72.07%、78.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