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精密车削中心切削细长零件的特点,利用系统动力学和线性稳定性理论,建立切削系统稳定性数学分析模型,明确了稳态切削区域与主轴转速和切削深度等切削参数的关系;根据这一数学模型,借助于稳定性耳图,进一步应用试验方法研究了精密车削中心主轴部件的动态特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工件悬臂长度增加,切削系统的稳态临界切深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并不是线性关系,在局部会出现稳态临界切深增加的情况.主轴夹紧力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取决于系统刚度和阻尼的耦合变化,总的趋势是系统的刚度随着夹紧力增大而增加,但夹紧力增加会降低系统的阻尼,当阻尼的减少超过刚度的增加时,夹紧力增加将会降低系统的稳态切削深度.  相似文献   

2.
金属切削过程颤振的计算机模式识别及在线监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模式识别理论和切削过程的动态特性出发,建立了反映切削过程稳定性的模式向量平面.在此平面上,用模式向量端点的轨迹来刻划切削过程动态稳定性的变化,制定了颤振早期诊断的判据及其颤振的控制策略,并建立了切削过程颤振的在线监控试验系统.  相似文献   

3.
钛合金加工切削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难加工材料钛合金的切削规律,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设计了试验参数,在12℃常温干式切削和-50℃低温冷风降温切削条件下,对切削力进行试验研究。将常用的指数形式切削力经验公式进行线性化处理,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钛合金的切削力的指数形式经验公式,方差分析结果,线性关系高度显著。对比分析了钛合金常温干式切削和低温冷风降温切削的主切削力,发现钛合金低温冷风降温切削相对于常温干式切削,主切削力虽然较大,但变化范围较小,有利于提高工艺系统的稳定性,适宜精密加工;提出钛合金低温冷风降温精密切削加工,为了减小主切削力,获得理想的精度、表面质量和切削效率,可选用较高的切削速度,较大背吃刀量和较小的进给量。  相似文献   

4.
应用模糊数学分析方法,用实验数据经验分布概率密度函数与颤振信号理论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隶属度来评判切削系统的稳定性,对稳定性判别系统进行了试验考证。  相似文献   

5.
研究提出同时考虑薄壳工件及主轴-刀具系统柔性进行切削稳定性预测的方法。分析包含工件动力学特性预测切削稳定性的原理,推导稳定性预测公式。提出考虑工件动力学特性预测切削稳定性的分析流程。以切削薄板类工件为例,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实例研究,并分析系统的阻尼、工件的材料参数对切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6.
振动切削过程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振动切削系统的闭环模型与普通切削系统 (非振动切削系统 )的闭环模型的分析 ,以系统刚度为衡量指标 ,探讨了这两种切削系统的稳定性 ,研究了相位φ和频率 f对切削过程稳定性的影响 ,得出振动切削系统在不附加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较普通切削系统能更好的提高切削过程的稳定性 ,为“振动切削能较大幅度的提高加工功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持 .  相似文献   

7.
高速铣削AlMn1Cu表面粗糙度变化规律及铣削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防锈铝合金加工质量和效率,通过对防锈铝合金ALMn1Cu进行系统的高速铣削加工试验,该文研究了切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根据析因试验的方差分析结果得到了切削参数中影响表面粗糙度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并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基于切削参数的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在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最大加工过效率为优化目标的切削参数优化模型,运用遗传优化算法对切削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得到了不同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下较优的切削参数组合。应用优化结果对某新型雷达上功能件进行了加工实验,将加工效率提高了近两倍。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预测圆柱工件正交切削加工的稳定性,建立了考虑工件表面波动以及刀具和工件变形的非线性正交切削系统模型,利用多尺度法对系统进行了求解,分析了切削加工参数和系统参数对主共振和1/2次共振稳定性的影响,根据主共振和次共振的稳定性获得了切削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云图,并与线性近似系统的稳定性叶瓣图(lobe图)进行了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切削试验分析研究了变进给切削过程的动态稳定性,决定了颤振域限计算和测量了极限切削宽度和颤振频率。建立了重叠系数公式,找出了重叠系数与极限切削宽度之间的关系,用“仰制—激发—仰制”颤振的新假设来解释变进给切削过程的动态稳定性。并研究了在自激振动下强迫振动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变进给切削过程的动态稳定性高于匀进给切削过程的动态稳定性的结论。 最后还讨论了这一研究对实际生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全液压路面铣刨机铣刨鼓切削转速稳定性,建立了全液压路面铣刨机铣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仿真模型,研究了影响铣刨鼓切削转速稳定性的因素,并对交变载荷作用下,铣刨液压系统设定溢流压力不同时的铣刨鼓切削转速特性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发动机惯量对提高铣刨鼓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切削转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铣刨液压系统最大输出扭矩偏低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铣刨液压系统频繁溢流,引起铣刨鼓切削转速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切削参数和刀具状态的车削力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刀具状态监控特征量与切削参数及刀具状态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是实现刀具状态监控系统的基础,文中以切和为监控特征量,建立了基于切削参数(切削深度、进给量、工件材料及刀具材料)与刀具状态(主要考虑后刀面磨损量)的车削力模型,设计了车削刀具磨损的试验系统及具体的试验方案,并进行了相应的切削试验,结果证明,该模型基本能正确反映车削力信号与刀具状态及各种切削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磁场作用于工艺系统对切削过程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磁场作用于工艺系统对切削力、刀具磨损、系统稳定性及加工精度的影响,根据切削区摩擦系数的对比试验和磁畴理论分析了磁场对刀具刃磨后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磁场作用结果使刀具磨损减小、切削力降低、工艺系统稳定、加工精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普通车床加工长轴工件时产生的切削颤振问题,根据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提出尾架系统是“主轴—工件—尾架”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是影响切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运用有限元理论对普通车床尾架体进行了刚度分析,对目前使用的不合理结构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高速高精度切削加工过程中,机床颤振问题严重影响加工质量,并制约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为提高机床加工性能、保证切削过程的稳定需要对切削颤振进行预测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绘制稳定性叶瓣图对机床不同加工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预测分析.本文以解析法确定叶瓣图为基础,通过试验与数值分析确定数控加工中心径向力系数与切向力系数两个重要参数,并通过仿真模型验证其准确性,为绘制机床稳定性叶瓣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薄壁零件在铣削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切削颤振问题,建立了铣削颤振理论模型,进行模态分析试验和铣削加工试验.获取系统动态性能参数和铣削力系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薄壁结构零件铣削加工的稳定性耳瓣图,为今后的薄壁零件加工稳定性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切削过程中影响机床颤振的几个非线性因素;基于这几个非线性因素,建立了一个描述切削过程动态稳定性的非线性理论模型.文中还采用描述函数方法研究了切削系统的动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贺长生 《长春大学学报》2002,12(1):10-11,21
讨论了切削振颤的预报控制方法,在充分研究车加工振动信号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征参数Pa作为切削振颤的预报参数,并进行了有监测切削和无监测切削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线监控对提高车削加工的稳定性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对刀具进行可靠性筛选试验的基础上,对切削过程优化进行理论研究,建立了切削过程优化分析新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实例计算与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表明:刀具经可靠性筛选试验后,产品成本降低,切削过程的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用高速钢刀具对钢料及铝合金进行薄切削试验的大量试验结果,论述了精密切削的积屑瘤及其稳定性,鳞刺及其发生频率,以及它们与加工表面光洁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低刚度薄壁零件为研究对象,基于加工原理建立精确的铣削过程薄壁零件三维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全离散解析法对颤振稳定域叶瓣图进行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薄壁零件铣削加工系统的动态特性决定其动力学模型,铣削加工过程主轴转速与颤振临界轴向切削深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主轴转速对颤振稳定性影响较明显.当系统模态质量、阻尼比及固有频率增大时,颤振稳定性相应加强,同时叶瓣图形状分布随之改变.该理论模型对薄壁零件铣削加工过程切削参数的合理选择,表面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