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执政一周年的2013年12月26日,日本主流媒体《每日新闻》撰文指出,面对着眼于长期执政的安倍首相,自民、公明两党的存在感相对缺失。没有力量能够遏制安倍首相倡导的‘独断政治’。自民党前干事长古贺诚在东京电视台一档节目中也不无担忧地表示:执政党的牵制功能已经丧失殆尽。更有独立媒体人士指出:无人能够阻止安倍晋三首相的‘暴走’。曾因不堪压力而辞去首相之职的安倍,为何在第二次就任首相后转而成为没有力量能够对其加以牵制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1月11~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东三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与阿曼进行了穿梭访问。联想到此前不久伊朗总统鲁哈尼访日、日本充当美伊之间"协调人"而频频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不难看出,安倍的中东外交走的是一条"平衡外交"之路:在美国与伊朗之间搞"平衡",既不触怒美国,也不得罪伊朗;既要照顾到伊朗面子,又要均衡顾及沙特等中东其他大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日本首相安倍2013年以每月至少出访一次的频率访问25个国家、“华丽”地启动了“地球仪外交”后,在2014年第一个月份进一步扩展其“地球仪外交”射程、全力开展“全方位”首脑外交。当我们转动地球仪“俯瞰”安倍倾力推进的“地球仪外交”时,发现安倍“地球仪外交”“忽略”了日本的近邻——中国,且安倍足迹遍布中国周边和中国的重要朋友——非洲,这不能不令人忧虑安倍大力推行“地球仪外交”的战略意图以及未来中日关系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4.
何晓松 《世界知识》2014,(23):72-72
<正>2014年11月10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与他进行了简短会见。此前,安倍派遣高官来华,与中国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为中日领导人见面创造了条件。安倍是历届日本首相中最保守和右倾的,他于2013年12月参拜了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因日方2012年国有化钓鱼岛而迅速走低的中日关系进入冰点。此次,安倍谋求中日  相似文献   

5.
朱陆民  刘燕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62-1464
在以往双边主义为主要行为方式的国际舞台,多边主义渐渐展露头角,并发展和壮大,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多边主义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东南亚的多边主义发展尽管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前景是光明的。因此,分析东南亚多边主义的发展及其特点,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简博 《世界博览》2014,(21):26-27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可以说是日本女性的"妇女之友",因为他在女性问题上相比起其他国家领导人独树一帜,他不仅把"女性经济学"作为执政理念,还在各种公开场合大谈女性对补充日本劳动力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女性走出家庭到职场中去。他充满激情地说,"日本必须成为女性发光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告御状,也就是上访。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政治表达方式,上访是群众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和方式,表达自身的需求和意见,以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利益诉求和权利救济机制。作为具有工具性、政治参与特点的上访,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伴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上访成为学术界和政界十分关心的课题。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从制度上根本改革中国当前的信访体制,变告御状为出访,完善信访制度的法制化和信息化建设,使政府真正、切实地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相似文献   

8.
陈祥 《世界知识》2020,(20):26-27
2020年9月24日,上午,日本新首相营义伟与韩国总统文在寅进行了电话会谈。这是管义伟上任后首次与韩国领导人通话,也是时隔九个月后日韩首脑的首次对话。安倍晋三在8月28日宣布辞职的记者会上所谈内容颇广,却对日韩关系只字未提。日韩之间会否以两国领导人通话和日本新内阁就任为契机,改变一年多来的“互虐”状态,实现关系的转圆,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当前在理论界,有关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响应问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诠释主义的视角,解释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采用多案例的研究方法,应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提取核心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和影响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和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因素、公众期望、企业行为以及消费者利他行为。研究结果提出了公众期望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有利于企业更深入地了解并把握消费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响应问题,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实践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方法论诠释学以追求文本意义与作者原意为主要特征,即诠释者要与作者一样准确甚至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在具体诠释过程中,诠释者往往由于不能脱离自身的主观意识而对作者和文本造成误读,这一现象如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即造成诠释者对作者的被迫诠释关系,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不解误解正解曲解和创解等五个层次。被迫诠释本身并不存在好或坏的价值判断,但从诠释者应更好地理解作者和文本这一诠释目的出发,在文本诠释过程中,诠释者应采取各释其释的诠释路向。  相似文献   

11.
吴寄南 《世界知识》2023,(15):29-31
6月18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他的母校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虽然尚未制定具体的计划,但出于种种因素的考量,他会考虑访问中国。三天后,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再次重申了这一态度。有消息说,日本政府正考虑将稳定中日关系作为2023年下半年的外交重点。  相似文献   

12.
王露露 《世界知识》2014,(24):68-69
<正>欧洲总面积与中国基本上相差无几,但人口却比中国少将近一半。所以欧洲的人均面积比中国大差不多一倍,而国均面积却是中国的五十分之一。中国是一个国家,欧洲有五十多个国家。一个国家内部不免有均衡各地区利益的问题,几十个国家之间可不光是均衡利益的问题了,而常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翻开欧洲历史,你会发现几百上千年来,几乎每寸土地的分割都伴随着国家间的斗争甚至战争。土地的来之不易使欧洲诸国十分珍惜  相似文献   

13.
徐梅 《世界知识》2014,(15):72-72
<正>2014年6月24日,安倍政府正式公布《日本复兴战略》报告,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内容涉及雇佣制度、劳动力市场开放、农业改革、降低企业法人税、创建国家战略特区等,折射出日本政府的政策意图及日本经济的战略走向。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陷入低迷以来,日本历届政府都将振兴本国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12年底,再度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推出所谓的安倍经济学,接连射出两支箭——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日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11年11月正式提出以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周边外交和安全环境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亚太地区成为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的重心,而东南亚则可以说是这一战略的重中之重。这个战略的实施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亚太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对这一战略的认可程度。尽管东南亚各个国家对其认知和态度并不一致,但整体而言,它们的态度存在着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之间的大致分野;几乎所有  相似文献   

15.
张伯玉 《世界知识》2013,(24):32-33
2013年11月1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结束了为期一天的对老挝的访问。至此,2012年12月26日就任日本首相以来,安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五访东盟地区,完成了对东盟全部十个成员国的访问,成为日本首位访问过东盟全部成员国的在任首相。  相似文献   

16.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其学说更具中国文化的回归性.然此说亦存在缺乏对本体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对孔子的"一贯之道"的疏解等诸多问题.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端,重新梳理儒家经学的哲学意涵,促进六经的现代转化以重振国学.  相似文献   

17.
吴万虹 《世界知识》2014,(11):72-72
<正>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促进日本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年轻议员会"(简称"日台年轻议联")日前开会讨论,打算制订日本版的"台湾关系法"。"促进日本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年轻议员会"由约70名自民党籍国会议员组成,会长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胞弟、外务副大臣岸信夫。该议员会希望参考美国"台湾关系法"的作法,制订日本版的"台湾关系法",以作为加强日台之间经济、人员交流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识》2015,(7):14-15
<正>东南亚是宗教的"万花筒"。《剑桥东南亚史》则把东南亚比作"宗教的十字路口",将多种宗教在此汇集的原因归结为"早期的远洋贸易",进而指出"东南亚每个重大的历史转变都涉及宗教变化的因素"。综观东南亚的宗教发展,既有这个地区的佛教化、伊斯兰教化、天主教化,也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的东南亚化。在中国与东盟关系飞速发展之时,我们需要增加对东南亚社会生活和宗教文化的了解,懂得欣赏"多元之美",尊敬东南亚人民在消化、吸收、发展多元宗教过程中展现出的宽厚、平和与包容,并  相似文献   

19.
梁晨 《世界知识》2008,(23):30-31
一个是由柏威夏古寺的申遗引发冲突; 一个是由AD7海域的勘探引发对抗; 东盟国家之间普遍存在领土争端,东盟内部也设立了解决争端的机制,但东盟各国并不通过这个机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从汉到宋时期《周礼》相关论著中出现的六诗概念诠释进行梳理,特别关注其中学者对兴的感悟认知,从中提炼出注疏所关注的共同问题,揭示出学术脉络,展示了六诗之兴诠释史的一些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汉到宋时期经学思考的曲折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