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新兴的生态翻译学十分关注"译者主体性"这个概念,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置于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重新审视,译者一方面是翻译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又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充分发挥主体性意识,适应并改变翻译生态环境。细究历年"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的现场口译,可以看出各位译者都积极地发挥了主体性意识,让自己融入这个环境中,去适应甚至是改变这个生态环境,让其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在不同的生态翻译环境中,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译者不妨采用生态翻译学中提出的"三维"原则来指导公示语翻译,在转换过程中考虑具体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翻译手段和策略,提高整合适应度,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全新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介入,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其与翻译主体生态环境和翻译无机环境中各因素的矛盾,要对整个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选择和努力。译者主体性介入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构建了完整的"原文-译者-译文"的体系,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由译者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在这个视角下来探索中医术语翻译,以译者的主体性为基点,我们从译者的素质、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产品这三个角度来分析生态翻译学对中医术语翻译的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任溶溶翻译的E·B·怀特的"成长三部曲"译本为立足点,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角度研究任溶溶如何从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为中心和三维转化这些重要方面做出"适应与选择",同时通过分析任溶溶的"成长三部曲"译本中的实例,深入了解任溶溶的儿童文学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旅游翻译,主张译者对旅游翻译整体生态环境的适应,包括营销传播、语言文本、翻译群落、政治社会等的多元化和多层次选择。生态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平衡和谐、多维整合、多元共生、译者责任,并着重在语言维的信息传达、文化维的文化记忆构建和交际维营销传播目标的实现。浙西旅游翻译调研发现,违反生态翻译原则导致景区诸多语言性、语用性、文化性和交际性翻译失误。掏空、依归、补建、仿生等生态翻译策略为改译提供了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中心"地位,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统帅和主导作用。从生态翻译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在壮族神话传说英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实现原作与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上的有效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8.
曹健 《科技信息》2012,(20):217-218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翻译环境选择翻译方法,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过程中跨语际、跨文化的转换活动,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层面对字幕翻译的文本进行研究,以期能拓展字幕翻译的研究领域,并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影响林语堂英文创作、翻译策略的选择因素和林语堂作品大受美国人欢迎的原因,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出发,分析了林语堂在海外30多年里的翻译、编译、用英文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发现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受个人喜好、赞助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选择性活动。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关注译品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文本和适当的翻译策略是译作能得以被接受和文化能得到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是国内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论域。一般来说,译者的“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并且译者发挥主体性存在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译者主体性有新的内涵,即确立“生态人”的身份认同,自觉遵守“译者责任”伦理观的规范和约束,进而通过“译有所为”产出翻译价值,树立“尚生”的生态翻译价值观,发扬翻译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危机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决策者的共识,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态伦理意识,积极应对生态危机是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理应重视的主要工作。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意识的认知和实践现状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生态主体平等及生态整体利益观、生物和谐相处及多样性发展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观、生态主体责任观及资源配置公平观。提供科学的生态伦理意识标准并探索如何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是当务之急,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王蕾 《菏泽师专学报》2012,(4):10-12,20
科学发展观在关于发展目的问题上,主张以生态良好为根本手段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上,坚持以践行生态正义为促进自然生态良好的根本动力;在人与人、社会之间关系问题上,强调以实现生态公平为推进社会生态良好的根本准则。可见,它即坚持以人为本,又倡导生态伦理,因而是一种实现了以人为本与生态伦理完美对接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翻译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对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以毛泽东诗词的翻译生态为例,研究毛泽东诗词翻译所遵从的生态学原理,重点分析其中的限制因子定律、耐性定律与最适度原则、翻译的节律以及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并指出翻译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需要积极维护,其内在的原则应该得到尊重,这样会更有利于翻译的生态长期存在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贵州客观上存在着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石漠化现象严重。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将生态环境治理与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从政策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引导和党政重视,部门集成服务等方面切实做好工作,实现双重贫困的有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消费生态化立足于“自然-人-社会”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人的生态生存是人实践生存的必要前提等根本认识,主张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规范人类的消费活动。实践它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变革消费结构引领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消费生态化服务于实现资源、环境和生态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支撑。实践消费生态化的方法论要求,一是把矛盾事物和系统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认清利益格局,优化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6.
顺应规律: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繁荣”,只能是泡沫经济。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顺应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中各构园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关系,而整个园林以及园中各构园要素与人之间也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诗化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深受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生态美和文化生态美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具有诗化的结构,这也意味着中国古典园林是人们实现诗意地栖居的绝佳所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光、度假、休闲养生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婺源全县是个大森林公园,是全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旅游业的综合收入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递增。201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00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2亿元[1],占全县GDP的70.14%,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但是,每个旅游地域都存在所能容纳的旅游生态承载量,而生态承载量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旅游污染物的净化与吸收能力。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业中某些问题加以分析探讨,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在给大连市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压力.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分析1995~2009年大连市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研究近年来大连市产业结构变化与生态压力变化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连市生态赤字正在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生态足迹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大连市的生态赤字不断增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减缓生态压力.认为大连市目前的产业结构尚需调整才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现代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20.
人类满足于物欲,片面追求消费,对物质和金钱的关爱远远胜过对自然和环境的关爱,人类无情地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使自然生态环境千疮百孔。我国自然资源的大量耗损,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质量。人类在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饱尝着资源匮乏和环境灾难酿成的苦果,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在新文明的冲击下面临危机。环境道德:人类的普遍道德,在本世纪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珍爱生命,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