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雷雨》时代的曹禺,深受二希文化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古希腊悲剧命运观念的认同以及对基督教受难意识、复活精神的靠拢。《雷雨》的产生,正是这位剧作家深刻的忧患意识、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想与二希文化精神融合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曹禺的剧作浸染了浓厚的基督教罪感文化色彩,他主要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罪与罚意识的影响,却游离在基督教本体精神之外。当他孤独面对茫茫宇宙时,精神深处流露出的某种"迷失感"和"无家感",表白了他意识中对终极存在的迷惘和对救赎之途的困惑。这种深刻的迷惘和困惑,笼罩了曹禺独特的精神探索之路,也显示了现代中国一个人生探索者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张燕娣 《科技信息》2007,(13):12-12,28
曹禺戏剧的剧场性研究是深化曹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情境设置可以说是曹禺戏剧剧场性最重要的戏剧结构形式之一,在其特有的人物塑造、丰富深邃的审美视角、氛围构造、人物场境描写中均有体现,它统一于曹禺戏剧内在意蕴的特殊要求,是曹禺观察现实生活的一个有力视角。这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情境设置也是曹禺戏剧异于其他剧作家的重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曹禺和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备受瞩目,所运用的方法、理论和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等方法对曹禺和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这一课题和研究如何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5.
6.
从《雷雨》到《北京人》,曹禺以戏剧来探索人生的轨迹中,显露出一条基督因素渐行渐远,但始终若隐若现的线索。曹禺对现实人生关注力度的加大及其对现世幸福的执著,决定了其对基督思想的远离趋向,而其童年记忆及其对形而上探索的坚持,却使他难以斩断与圣经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曹禺的戏剧创作广泛而又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这使他的作品内容含蓄而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性;风格热烈而激荡,具有独创性。本文着重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环境氛围、戏剧情节四方面入手,详细论述了曹禺戏剧的象征色彩,并探寻了这种象征所包容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分析角度整体分析了曹禺戏剧中“家”的代言人的性格特征,解剖了这类封建家长形象的性格内涵,获得对人物性格的整体把握,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传统家族文化的奴隶。  相似文献   

9.
曹禺戏剧中英雄神话原型的表述呈现着三个特征 ,一是英雄与强力联结 ,并以自然强力来象征和隐喻主体行动力量 ,且以源于体格与精神意志的主体强力为其本质显示 ;二是英雄人物并不是高大完美的 ,大多以悲剧结局 ,且女性较男性多 ,女性形象较男性丰满生动 ,渗透着曹禺独特的个性心理 ;三是英雄人物逐步走向民族化、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以“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为代表的象征性戏剧意象的构思和创造,使得曹禺的四大悲剧在传达深刻理性精神(暴露性与批判性)的同时,又融含着一种超现实的、形而上的追问,即:对于“命运”的体认与思索。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之后,曹禺对《雷雨》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修改,主要人物蘩漪也经历了三次变迁。从女性视角来看,1951年本《雷雨》中的蘩漪被阶级论所左右、"去女性化"、几乎被毁掉,这一切皆源于当时政治—文学高度一体化的文学场以及曹禺在当时文学场的复杂占位。1954年本中的蘩漪虽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恢复,但依然做了很大删改且被赋予了反封建意义,这与当时文艺政策的调整和对"五四"新文艺作品的肯定密切相关。1958年"大跃进"的开始以及"左"的思潮的不断升级则导致作者首次以"资产阶级女性"的设定否定了蘩漪。  相似文献   

12.
娄锦标 《科技信息》2007,(6):15-15,69
曹禺的《雷雨》在我国话剧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著作。在舞台性这个戏剧文学最显著的特点的制约下,曹禺以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使得其戏剧的剧场性得到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13.
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对生命的探索──从人性的角度谛视中文系901班冯银春沈从文从以写自叙传为主,转为对人类普遍命运、生命形态和人生形式的关注,主要得力于哲学家、他的好友林宰平。是林宰平告诉他,他写的那些作品主要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推动文学革命:也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萧伯纳剧作的思想和艺术入手,主要分析了萧伯纳在中国现代文坛名声斐然,但作品在中国影响却远不如易卜生、也不如后起之秀奥尼尔的现象,指出萧伯纳创作戏剧的目的并不是着眼于作品是否能够流芳百世,而是致力于现时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话剧《桑树坪纪事》演绎了20世纪60年代末陕西黄土高原上一个小村庄的悲剧,桑树坪人在这片土地上浓郁而旺盛的生命力、生的麻木与坚韧及其为生所进行的"食"与"性"的原始争夺,显现出桑树坪人在黄土地上泥泞的生命和精神追寻。  相似文献   

16.
穆旦作为诗人在中国新诗史上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动荡和异化的时代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甚至剥夺诗人说话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现世社会和人性中弊病的追问和揭露致使他缺席于时代合唱之潮流。他对民众苦难的关注,对文明社会的虚伪的嘲讽,对内部精神世界的审视,以及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思索,无不显示了他对现世的强劲的介入精神和可贵的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严谨,但人们的认识需要具体、直观.这就启示我们设法打通从抽象、严谨到具体、直观的通运.于是,努力探索“严谨性”与“直观性”的“结合通道”,就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与对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的认识上的穷尽性是两个问题。可知属性是宇宙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但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不可能都转化为现实的可知之物。本文试对事物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进行分析,以期引起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与选择性、创造性既不是相互对立,也不是相互平行的。认识过程的选择性、创造性是白含在能动的反映之中的,它是能动反映机制中的“构件”和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绘本及绘本阅读的重要性,探讨了公共图书馆绘本阅读环境和阅读气氛的建立与形成,指出公共图书馆应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绘本阅读推广及拓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