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石灰颗粒的内孔结构对石灰吸收HCl气体的反应进程起着决定作用,用Bethe网络来代表石灰颗粒内孔隙之间的连接性,用分形概念为描述内孔形状和表面的不规则性,从而建立全面考虑内孔连接特征和孔壁形态的不规则性的内孔结构模型,并对反应过程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在200-300℃范围内,石灰颗粒吸收HCl气体的反应率随时间进展的试验数据与数据模型预测相对比,表明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高强度超声处理SiC颗粒均匀散于铝液中,获得了组织结构良好的SiC/Al-Mg颗粒增强复合材料,讨论了超声对改善SiC颗粒与铝液之间的润湿性和实现颗粒在铝液中均匀分散作用。结果表明,超声处理是制取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高强度超声处理使SiC颗粒均匀分散于铝液中,获得了组织结构良好的SiC/Al-Mg颗粒增强复合材料.讨论了超声对改善SiC颗粒与铝液之间的润湿性和实现颗粒在铝液中均匀分散的作用.结果表明,超声处理是制取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能使牙齿自行修复细小裂缝和窟窿的材料。 这种正在实验中的复合材料其关键是一种叫做无定形钙磷酸盐的物质,即ACP。ACP含有的钙和磷酸盐两种耐酸成分,能够中和导致龋齿的酸,而且ACP和酸之间的化学反应使得钙和磷酸盐形成羟磷灰石,(一种存在于牙齿和骨胳中的矿物质)它能粘合患有龋齿的牙并帮助其修复。 但研究人员说,这种聚合ACP材料还处于实验阶段,仅在奶牛的牙齿上尝试过,而且只能蛎头针那么大的洞,不如自然牙釉和目前用于补牙的材料那么耐用。令人欣喜的是,这种A…  相似文献   

5.
对采用半固态搅拌法制备的SiCP/ZA22复合材料的组织和常温、高温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和ZA22基体合金作了对比.研究发现:SiC颗粒大多分布于晶界,部分SiC颗粒和基体界面上有反应物生成,SiC可以充当合金初生相形核衬底,分布于晶内并细化枝晶。力学性能与颗粒分布均匀性、界面结合强度密切相关。和ZA22合金相比,该复合材料弹性模量上升,冲击韧性下降,高温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回火温度对Ni—Cr—Al硬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Ni-Cr-Al硬弹合金的组织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回火温度析出γ、(Ni3Al)相和富Cr(α)相的颗粒大小与分布状态亦不同,在550℃,5h回火处理时,析出γ、(Ni3Al)相的周围产生大量的富Cr(α)相,颗粒细小,弥散分布,使合金的咸底和弯曲强度有明显地提高。  相似文献   

7.
回火温度对Ni-Cr-Al硬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Ni-Cr-Al硬弹合金的组织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回火温度析出γ'(Ni_3Al)相和富Cr(α)相的颗粒大小与分布状态亦不同.在550℃,5h回火处理时,析出γ'(Ni_3Al)相的周围产生大量的富Cr(α)相,颗粒细小,弥散分布,使合金的硬度和弯曲强度有明显地提高.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基于CSCW的群体教学环境的原理与结构,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种认知型CAI学习模型-群体学习模型,重点介绍了支持学习及支持协同多媒体课件写作的网络环境及超文本组织模式。该环境采用分布式黑板结构及Dexter超文本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液态搅拌法制备SiCp/ZA27复全材料,研制出高效复合熔剂,用它处理SiC颗粒表面,以发迹颗粒表面物理结构和化学特性,引起反应润湿,造成熔体的成分起伏并优化结晶条件,从而一气完成改善润湿、变质精炼和活性吸附,金相分析表明:宏观蜊的复合材料组织致密、颗粒分布均匀且界面结合良好;微观上颗粒处于晶内,呈现颗粒没机制,就凝固特性,复合材料宏观上仍以糊状方式凝固,但在颗粒微人,凝固方式从颗粒表层至熔体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SiCp-ZA22复合材料的组织、界面关系及材料的常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SiC较均匀地分布于基体中,SiC颗粒与基体结合良好且在a-Al界面上形成了少量Al2MgO4过渡层;加入SiC颗粒可明显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且高温下表现出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红景天甙和酪醇是西藏红景天的主要成分,在溶剂萃取体系中的分配行为尚不清楚。采用不同的溶剂萃取体系研究了西藏红景天浸提液中红景天甙和酪醇的分离效果,考察了预处理、pH值、萃取剂等条件对分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提液经除鞣质预处理后可以降低萃取过程乳化现象;液-液两相萃取中,在pH值<9.0时,磷酸三丁酯(TBP)作为萃取剂时红景天甙和酪醇在有机相中质量分数分别可达60%和98%以上,下相可获得较纯的红景天甙溶液;采用TBP-聚乙二醇(PEG2000)-硫酸铵三相萃取体系,当pH值>10.0时,红景天甙主要分配于中间相和下相中,中间相约占70%,而酪醇主要分配在上相,约占65%以上,下相中质量分数低于5%。  相似文献   

12.
溶氧浓度对东北红豆杉悬浮细胞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均匀溶氧体积浓度变化对东北红豆杉悬浮植物细胞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纯氧(DO=350)和缺氧(DO=0和10)培养条件均抑制了细胞的呼吸,导致了细胞线粒体活性降低。缺氧培养条件下细胞内外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不大,而在纯氧(DO=350)和DO=40的培养条件下,胞内可溶性蛋白呈现增高趋势。此外,纯氧培养和缺氧培养条件均导致了细胞外酚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研究红景天苷抗肿瘤活性及其提高免疫功能的机制。用胃腺癌BGC-823在BALB/c小鼠建立皮下肿瘤模型,分别用大、中、小剂量红景天苷灌胃,以环磷酰胺(CTX)为阳性对照组,连续给药12d后处死小鼠,称小鼠体质量、瘤重,计算脾脏系数,同时测定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和IL-2活性。各剂量红景天苷给药组均能显著提高小鼠的体质量,且能明显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以大、中剂量组比较明显,而环磷酰胺组体质量明显下降(P<0.05)。各红景天苷给药组均能提高脾脏系数和脾脏细胞功能,增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和IL-2活性,以大剂量给药组作用最明显,而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的体液免疫功能则显著下降。红景天苷能明显抑制BGC-823肿瘤的生长,同时能增加小鼠体质量,提高治疗肿瘤的药物耐受性,改善体液免疫功能而发挥抗癌作用,高效低毒,可与化疗药物合用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4.
红景天苷合成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红景天苷的制备成本并且提高红景天苷的产率,研究红景天苷合成的新工艺.方法:本实验以对羟基苯乙醇为原料,通过与糖苷化反应得到红景天苷化合物.结果: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得到的红景天苷单体纯度达到98.5%以上,产率为46.2%.结论:本实验工艺可以制备高纯度红景天苷,主要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对于工业化生产高纯度红景天苷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深层发酵培养的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菌丝体和发酵液为材料,提取胞内和胞外多糖,研究对藻类细胞的凝集作用.结果表明:胞内多糖使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捷克小球藻(Chlorella luteorividis)产生凝集的最小凝集质量浓度分别是23.3,186.4μg/mL,而胞外多糖使上述2种小球藻产生凝集的最小凝集质量浓度分别是3.3,211.3μg/mL,对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无凝集反应.  相似文献   

16.
影响动物细胞培养的因素众多,其中氨基酸的影响不可忽略.实验发现,在杂交骨髓瘤细胞培养过程中,赖氨酸是限制性氨基酸,故建立了考虑该限制性氨基酸的杂交骨髓瘤细胞非结构动力学模型.模型将赖氨酸区分为胞内赖氨酸及胞外赖氨酸,并且认为对细胞生长产生影响的是胞内赖氨酸的浓度.仿真结果表明,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动物细胞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7.
聚乙二醇(PEG)/盐的水溶液双相体系(ATPS)形成双相行为和双相分配行为的研究.研究了聚乙二醇(PEG)的分子量和质量分数,盐种类,盐的质量分数,离子强度,红景天初始浓度对红景天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双水相PEG/(NH_4)_2SO_4体系的条件,产生一个简单的预处理方法为提取和测定红景天苷.当双水相体系是20%PEG1000,20%(NH_4)_2SO_4和1%KCl时,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是95.32%.  相似文献   

18.
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从红豆杉(Taxuschinese)的嫩茎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探讨了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和平板培养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所实验的3种培养基(MS,B5,White)中,虽然都能诱导红豆杉幼茎产生愈伤组织,但以MS培养基较好,其中MS+2.4-D1mg/l+NAA0.5mg/l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98%.MS和B5液体培养基均可作为红豆杉单细胞悬浮培养的培养基,普通平板培养法培养红豆杉单细胞的植板率只有0.03%,有待改进其它平板培养法  相似文献   

19.
厌氧-好氧周期循环条件下厌氧磷吸收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厌氧-好氧周期循环反应器中,稳定运行阶段出现规律性的与生物除磷理论相悖的厌氧磷酸盐吸收现象.为此,从厌氧吸收磷、有机物的效果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厌氧有机物吸收能量来源等角度,对厌氧吸磷机理进行探讨.采用乙酸钠为主要有机基质,当进水P/COD从2/100增加到4/100,厌氧阶段磷酸盐的去除率一直稳定在50%-70%.在排除化学除磷的情况下,实验结果表明厌氧吸磷与厌氧吸收乙酸盐基质直接相关,而糖原又是有机基质吸收与胞内聚合物储存过程重要的甚至唯一的能量来源.通过对厌氧磷酸盐、有机物、糖原以及混合液中pH值变化的测定分析,初步推测厌氧吸收磷酸盐是当胞内无可利用的磷源时,糖原分解对磷酸盐的需求,并通过敏感于pH值变化的磷载体蛋白,将胞外液相中的无机磷酸盐运输到细胞内部。  相似文献   

20.
对Jakubik问题作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证明了满足Jakubik问题的根类是真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