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普通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蕴藏许多有利基因. 利用S5 n功能性标记对来自中国14 个不同居群的441 份普通野生稻进行检测, 发现其中18 份可能携带有S5 n 基因, 全部为杂合型, 分别来自5 个居群, 包括广东遂溪13 份, 广西玉林2 份, 海南临高、广东高州和江西东乡各1 份. 进一步对这些材料 S5 座位可能存在的缺失及其两端DNA 进行测序, 发现全部材料缺失的DNA 片段都与已知携带有S5 n 的品种02428 一致, 说明这18 份材料确实存在S5 n  基因. 对其中的15 份材料自交一代进行基因型检测, 检测到3 种不同的基因型植株, 其分离比(S5 i S5 i/S5 j S5 j :S5 n S5 i/j :S5 n S5 n)严重偏离1:2:1, 其中S5 n 的杂合型和纯合型植株比例明显偏少, 说明部分S5 n配子可能无法正常受精. 对4 份代表性材料的S5 座位进行全序列测定并与栽培稻比较, 显示普通野生稻S5 n  序列出现少数碱基的差异. 初步推测S5 n基因在普通野生稻中已形成, 属于古老的基因. 对携带有S5 n材料的胚囊育性进行研究, 发现育性总体偏低, 表明这些材料还可能存在除S5 座位外决定胚囊育性其他座位的互作.  相似文献   

2.
基于功能性标记和测序发掘携带有S5n基因的水稻新种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具有强大的生物学优势, 但杂种F1普遍高度不育, 难以直接利用. S5n基因可以克服由S5基因座位互作引起的杂种不育性. 目前S5n基因已被成功克隆, 该基因功能区存在大片段的缺失DNA, 为快速并准确发掘携带有S5n的水稻新种质提供基础. 本文将S5n基因序列与日本晴相对应序列进行比对, 在S5n基因缺失DNA的两端设计引物, 对已知携带有S5n和不携带有S5n基因(但携带有S5i或S5j)的水稻材料进行PCR扩增检测, 建立S5n基因的功能性标记. 利用该标记对我国水稻微核心种质进行检测, 其中有10个品种的S5座位中存在DNA片段缺失, 这些品种可能携带有S5n基因. 这些品种包括毫补卡、小红谷、老造谷、三磅七十箩、木邦谷、魔王谷内杂、饭毫皮、飞蛾糯2、包协-7B和特青选恢等, 其中除三磅七十箩和老造谷外, 其余的8个品种均未见报道携带有S5n基因. 对存在缺失DNA的10个品种的扩增片段进行测序, 发现全部品种S5座位的缺失DNA片段都与02428和零轮(已知携带有S5n)的一致, 说明这10个品种S5座位的基因也是没有功能的, 证明确实存在S5n基因.  相似文献   

3.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靶向肿瘤成像与光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达  周非凡  邢达 《科学通报》2013,58(7):586-592
整合素αvβ3是一种跨膜糖蛋白, 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表面, 如人恶性胶质瘤(U87-MG). 它能够作为一类肿瘤标志物, 为肿瘤类型的诊断提供依据, 并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作用靶点. 本文以人恶性胶质瘤细胞(U87-MG)为治疗模型, 利用靶向配体——整合素αvβ3单克隆抗体(integrin αvβ3 monoclonal antibody), 偶联新型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nano-graphene oxide, NGO), 构建成一种新型纳米探针(NGO-mAb-FITC)用于靶向成像及光热治疗. 这种纳米探针具有主动靶向功能, 可识别αvβ3阳性表达细胞U87-MG, 但不被αvβ3阴性表达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摄取. 通过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共价修饰靶向配体, 使纳米探针(NGO-mAb-FITC)获得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成像作用. 同时, 利用氧化石墨烯在808 nm近红外激光照射下的光热转化性能, 使得特异性摄取NGO-mAb-FITC纳米探针的肿瘤细胞内部产生过高热(hyperthermia), 从而诱导肿瘤细胞热损伤及细胞凋亡. 实验结果表明, NGO-mAb-FITC能有效识别靶细胞, 为肿瘤诊断提供依据, 而利用氧化石墨烯的高光热转换性能, 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途径, 并有望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新型靶向光热转换探针而用于肿瘤的成像诊断与光热治疗.  相似文献   

4.
S5n基因是克服水稻亚种间杂种胚囊不育性最主要因子之一, 了解其序列特征对于揭示其起源或进化以及在分子育种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48 份携带有S5n 的栽培稻品种和野生稻为材料, 通过对其S5n 的全序列进行测定, 并选择在 编码区序列差异较大的品种(系)与籼粳测验种进行测交组配F1, 研究不同序列S5n 在克服水稻亚种间杂种胚囊不育性效应的差异. 结果表明, 48 份材料的DNA全序列与对照02428 完全一致的有15 份, 其他33 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 变异位点, 包括 颠换、转换和缺失等, 共有24 个. 编码区的变异主要发生在外显子2, 其中变异最大的8 份材料在1710~1719 bp 处缺失了10 个碱基, 包括尼瓦拉野稻IRW501 和栽培稻品种粤泰B等. S5n序列变异没有偏向性, 说明S5n是中性进化基因. 通过构建S5n 全序列及其编码区编码氨基酸系统NJ 树, 将48 份材料归为4 类, 其中大部分的栽 培稻聚成一类, 普通野生稻聚成一类, 8 份缺失10 个碱基的材料聚为一类, 其他的材料聚成一类. 利用WE-CLSM (whole-mount eosin B-staining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对测交F1 的胚囊育性观察表明, 不同S5n 序列材料组配测交F1 的胚囊育性均比对照明显增加, 彼此间没有显著差异, 显示它们都能克服亚种间的胚囊不育性, 也间接证明S5n 是功能缺失基因.  相似文献   

5.
白敏菂  冷宏  毛首蕾 《科学通报》2011,56(26):2244-2249
为了解决目前气体电离放电脱硝方法存在的等离子源体积庞大、能耗高、NOx 脱除率低以及需要依靠传统脱硝方法的协同作用等问题, 拟用小流量、高浓度的氧活性粒子[O2+, O(1D),O(3P), O3]、引发剂HO2- 分别注入烟道中, 与烟气中水反应生成·OH, 在无吸收剂、催化剂、氧化剂及其他技术协同作用下, 实现了烟道中·OH 快速氧化脱除大烟气量中的微量NOx 并生成HNO3 溶液的整个反应过程, 等离子体反应管道长度为1~8 m. 实验结果表明, 氧活性粒子与NOx 摩尔比值决定了脱除率, 摩尔比选择在2~3 为宜, 此时NOx 脱除率将达到95%左右, 回收酸液中NO3-回收率达到58.1%; NOx 脱除率随着实验气体温度增高而下降; O2 含量增加对脱硝效果有20%左右的影响; H2O含量大于4%时脱硝率处于最高值. 可见本方法不但解决气体电离放电脱硝存在的问题, 同时又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一种绿色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陆地棉遗传背景的海岛棉染色体16置换系材料Sub16和陆地棉多基因标记系T586创建了含1259个单株的F2作图群体, 结合本实验室最新的栽培四倍体棉种种间分子遗传图谱上染色体16的标记信息,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 对红株基因R1进行精细定位. 在F2分离群体中, 红株性状分离比符合孟德尔1:2:1的分离, 进一步证明该性状是由一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 利用JoinMap 3.0连锁分析软件, 使用含237个单株的F2小群体完成红株基因R1的初级定位, 进一步利用含1259个单株的F2大群体将该基因精细定位在NAU4956和NAU6752之间, 与最近标记的遗传距离为0.49 cM. 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及培育红色彩棉转基因品种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Al2O3 绝缘栅SiC MIS 结构基本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杨银堂  马晓华 《科学通报》2011,56(11):822-827
采用原子层淀积(ALD)方法在4H-SiC(0001)8°N-/N+外延层上制备了超薄(~4 nm)Al2O3 绝缘栅高介电常数SiC MIS 电容. 通过对Al2O3 介质膜以及Al2O3/SiC 界面微结构和电学特性 分析表明, 实验所得Al2O3 介质膜具有较好的体特性和界面特性, Al2O3 薄膜的击穿电场为25 MV/cm, 并且在可以接受的界面态密度(2×1013 cm-2)下具有较小的栅泄漏电流(8 MV/cm 电场 下漏电流密度为1×10-3 A/cm-2). 电流-电压测试分析表明, 在FN 隧穿条件下, SiC/Al2O3 之间的 势垒高度为1.4 eV, 已达到制作SiC MISFET 器件的要求. 同时, 在整个栅压区域也受 Frenkel-Poole 和Schottky 机制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ubi1内含子增强Bt cry1Ah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t cry1Ah基因是从国内苏云金芽胞杆菌分离株BT8中鉴定克隆的新型杀虫蛋白基因. 本研究构建了两个含有Bt cry1Ah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在其中一个植物表达载体(pUUOAH)的玉米Ubiquitin启动子与cry1Ah基因之间插入了玉米泛素蛋白基因ubiqutin1的第一个内含子(ubi1). 利用基因枪法将其导入玉米(Zea mays L.)胚性愈伤组织中, 得到了可育的再生植株. PCR及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 cry1Ah基因已整合入玉米基因组中, 并稳定遗传至下一代. 对T1及T2代转基因植株进行ELISA检测, 发现pUUOAH载体转基因植株Cry1Ah蛋白的平均表达量提高了20%. 对T2代转基因植株进行了田间抗虫性鉴定, 发现转cry1Ah基因玉米对玉米螟有很高的抗性, 并且pUUOAH载体转基因植株的抗虫性好于pUOAH(无内含子)载体的转基因植株. 以上结果表明, 玉米ubi1内含子可以有效增强cry1Ah在转基因玉米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用磁控溅射法在加热到400℃的MgO(001)单晶基片上沉积了总厚度为25 nm 的[Fe(0.6 nm)/Fe30.5Pt69.5(1.9 nm)]10 多层连续薄膜, 总成分配比为Fe50Pt50. 然后对其在[500, 900]℃温度范围进行真空热处理, 分析了热处理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以及磁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加热基片上生长的FePt 薄膜, 层间已经发生扩散, 形成无序的A1 相. 经过700℃以上的高温热处理, 薄膜转变为具有(001)织构的L10相FePt 合金, 易磁化轴沿垂直于膜面的方向, 有序度大于0.85, 单轴磁晶各向异性能约2.7×107 erg/cc. 利用扩散后残存的周期性微弱成分起伏, 可以使薄膜在800℃以下保持形貌连续. 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薄膜表面进行观察证实, 在780℃进行热处理, 薄膜的表面最平整. 这种优质的连续薄膜可以应用于微加工制作超高密度垂直磁记录阵列介质.  相似文献   

10.
Q235钢在潮湿SO2环境中的初期腐蚀锈层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川  王振尧  柯伟 《科学通报》2008,53(23):2833-2838
研究了Q235钢在不同SO2浓度48 h的初期腐蚀行为, 分析了在不同条件下Q235钢的初期腐蚀行为, 发现SO2浓度0.05%为一临界点, 此时Q235钢的腐蚀深度达到最大, 随后再提高SO2浓度, 腐蚀深度随之降低. 同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AX)、Fourior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RD对Q235钢的表面形貌和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 发现当SO2浓度为0.5%时, 出现了三种不同形貌的产物层, 并且在产物中发现了SO32-, 讨论了不同条件下锈层中S元素的作用, 并对SO32-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Q235钢在不同SO2浓度下的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原生植被类型, C3/C4植物的时空演化规律等, 一直是黄土研究中争论较多的问题, 而黄土剖面元素碳碳同位素(δ13Cec)记录可能为植被演替变化提供新的依据. 元素碳(EC)是植被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其碳同位素较先体植被变化很小, 从而可利用δ13Cec记录反演植被变化. 采用化学氧化法提取黄土高原中部灵台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EC物质, 并进行δ13Cec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为C3, C4植物混合植被类型, 大多数时段以C3植物为主. 晚第四纪以来, 黄土高原C3, C4植物变化可能并不遵循简单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模式, 而是呈现波动变化: L4时期C3植物逐渐增多, S3时期C3植物较多; L3~L2时期C4植物增多; S1~S0时期C3植物再次增多. 在古土壤发育时期中, S3, S1时期C3植物较多, S2和S0时期C4植物相对较多. 在黄土堆积时期中, L4和L1时期C3植物较多, L3和L2时期C4植物相对较多.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 δ13Cec揭示的植被变化与孢粉资料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 与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所揭示的植被变化仅在末次冰期以来的时期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2.
王健  王冬梅  李原芳 《科学通报》2011,56(15):1196-1203
金纳米颗粒(AuNPs)具有独特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性质. 半胱氨酸与金纳米颗粒之间的 Au–S 共价键作用导致金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红移, 本文据此建立了一种通用性的氧化性小分子的可视化分析方法. 当氧化性小分子如H2O2 或者单线态氧(1O2)存在时, 半胱氨酸的巯基被氧化成–S–S–键, 使半胱氨酸诱导金纳米颗粒聚集的能力降低, 从而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由740 nm 蓝移到531 nm, 溶液颜色逐渐由蓝变红, 据此实现了氧化性小分子的可视化检测. 研究发现, 740 和531 nm 处的吸收度比值(A740/A531)与H2O2 或者1O2 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将所建立的方法用于老鼠脑浆中H2O2 的检测, 检测结果与流动注射-化学发 光法一致.  相似文献   

13.
杨志平  李盼来  王志军  郭庆林  李旭 《科学通报》2009,54(13):1855-1859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单一基质Ca10(Si2O7)3Cl2:Eu2+,Mn2+白色发光材料, 研究发现材料适于近紫外光激发, 发射高亮度的白色光. Eu2+发射中心形成峰值为426和523 nm的特征宽谱, 通过Eu2+向Mn2+的能量传递, 形成了峰值为585 nm的宽谱发射; 红、绿、蓝三色发射带叠加后, 在同一基质中实现了白光发射. 利用Dexter电多极相互作用的能量传递公式, 得出Ca10(Si2O7)3Cl2中Eu2+对Mn2+的能量传递属于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引起的共振能量传递. 利用InGaN管芯(370 nm)激发Ca10(Si2O7)3Cl2:Eu2+,Mn2+材料, 获得了很好的白光发射, 测得的色坐标为(x = 0.323, y = 0.327), 色温为5664 K, 显色指数为85%.  相似文献   

14.
史盛华 《科学通报》2013,58(5-6):485-489
α-Fe2O3 (带隙2.2 eV) 和Zn2SnO4 (带隙3.6 eV)两者都是廉价的光电材料, 然而前者光生载流子复合效率较高, 后者只有在紫外光区有光电响应. 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α-Fe2O3@Zn2SnO4复合材料, 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电子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表面光电压谱(SPS)等分析手段进行材料结构、形貌和性能表征. 结果表明, 该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光电响应比单一组分光电响应的强度和范围都有明显的改善. 该复合材料光电响应的改善, 与水热法制备的α-Fe2O3@Zn2SnO4核壳结构有关. α-Fe2O3与Zn2SnO4复合后Fe2p的结合能变化明显, 这可能有利于光生载流子分离.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共沉淀法和sol-gel 法制备了Y2O3:Er3+, Y2O3:Er3+/Yb3+和Y2O3:Er3++TiO2 三种样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比表面积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光谱仪分析和测试了样品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孔隙度、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室温下的荧光光谱. SEM 和TEM 测试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样品发光离子分散性很好; sol-gel 法制备的Y2O3:Er3++TiO2 表面分布着许多的介孔, 颗粒直径在10 nm 左右. 对3 种样品的孔径分布和表面积测试表明, Y2O3:Er3+和TiO2 复合后的性质不是两种物质性质的简单叠加, 其比表面积高达135.991 m2/g, 是纯Y2O3:Er3+的4.8 倍, 是纯Degussa P25 TiO2 的2.5 倍, 如此高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TiO2 的光催化性能. 样品的荧光光谱显示其在388, 500 和570 nm 的可见光激发下分别对应在237, 395 和467 nm 处各有一个上转换发光峰.    相似文献   

16.
6063铝合金铈锰转化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军  李文芳  杜军  韩栋  郑小平 《科学通报》2010,55(17):1734-1737
以Ce(NO3)3 和KMnO4为主盐, NaF 为促进剂, 在6063铝合金上制备Ce-Mn转化膜. 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显微能谱分析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研究 Ce-Mn转化膜的形貌, 成分和元素价态. 结果显示Ce-Mn转化膜在6063铝合金表面生成, 膜主要由铈(三价和四价)和锰(四价)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组成. 室温时在3.5% NaCl水溶液中,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Tafel)和交流阻抗(EIS)研究Ce-Mn转化膜的耐腐蚀能力, 结果表明经Ce-Mn转化液处理后, 铝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从1.929 ΩA/cm2下降到0.0916 ΩA/cm2, 铝合金表面膜电阻从10 k•cm2增加到200 k•cm2, Ce-Mn转化膜具有很好的耐腐蚀能力, 达到Cr(+3)转化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混煤燃烧对颗粒物生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科  徐明厚  于敦喜  温昶  占中华  姚洪 《科学通报》2010,55(25):2546-2554
燃煤过程中产生的细微颗粒物, 因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其生成和控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混煤燃烧被认为是一种可有效减少电厂燃煤过程中细微颗粒物生成的控制手段. 将具有不同矿物组成的褐煤和烟煤进行不同混合比例(9:1, 7:3, 5:5, 3:7, 1:9)和不同燃烧气氛下(O2/N2和O2/CO2)的沉降炉燃烧实验, 通过对其燃烧生成的颗粒物进行质量粒径分布、生成浓度、元素组成和形貌成分等分析, 研究了不同燃烧气氛下混煤燃烧对颗粒物生成特性的影响. 煤粉燃烧生成的颗粒物由具有13级粒径分级功能的低压撞击器(LPI)进行收集. 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实验煤粉混合燃烧后, PM1的生成相比于通过两种单一煤种加权平均得到的计算值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说明来自不同煤种的矿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抑制了燃煤过程中PM1的生成. 煤粉混合比例对PM1生成的抑制程度有重要影响, 在本实验研究中, 当褐煤与烟煤的混合质量比为7:3时, PM1的生成所受抑制程度最大. O2/CO2气氛对混煤燃烧过程细微颗粒物的生成特性有影响, 相比于O2/N2燃烧气氛, O2/CO2燃烧气氛下, 混煤燃烧后矿物交互作用减弱, PM1的生成所受抑制程度下降. 与计算值相比, 混煤燃烧后PM1中的Ca, Fe元素生成浓度和质量百分数均减少, 而PM10+中Ca, Fe, Si, Al元素生成浓度增多, 烟煤中所含的大量硅铝酸盐与褐煤燃烧过程中生成的含Ca, Fe等细颗粒物的交互作用是混煤后PM1生成减少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靶磁控溅射仪分别在室温和衬底温度为300℃条件下制备了具有精确组分为Tb0.27Dy0.73Fe2的[Tb/Fe/Dy]n纳米多层膜. 研究结果表明, 纳米多层膜在沉积过程中形成了微柱状结构,薄膜样品的磁性能和超磁致伸缩性能表明薄膜样品具有明显的垂直各向异性. 尽管纳米多层膜具有垂直各向异性, 但仍具有超磁致伸缩性能. 特别是衬底温度300℃制备的纳米多层膜, 由于Laves相R-Fe2纳米晶的析出使得超磁致伸缩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很小的外磁场(0.18 T)时, 衬底温度300℃条件下制备的样品超磁致伸缩值为89.3 ppm (1 ppm= 1×10-6), 约为室温条件下制备的样品在此磁场下超磁致伸缩值23.5 ppm的4倍. 同时还研究了垂直磁各向异性薄膜的磁化过程与超磁致伸缩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芃娜  王国安  韩家懋  柳晓娟  刘敏 《科学通报》2009,54(22):3512-3520
通过对贡嘎山东坡地表植被、凋落物、土壤有机质δ13C值的分析, 结果显示贡嘎山东坡地表植被、凋落物、0~5, 5~10和10~20 cm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均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 即从海拔1200~2100 m, δ13C值逐渐变小, 从2100~4500 m, δ13C值则逐渐变大. 植被、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δ13C值沿海拔高度的这种变化是与C3, C4植物的分布有关, C4植物仅仅生长于海拔高度低于2100 m的环境中, 而C3在所有海拔都存在. 植被、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三者间的δ13C有显著的正相关, 凋落物、0~5 cm层、5~10 cm层和10~20 cm土壤有机质δ13C较植被分别平均偏正0.56‰, 2.87‰, 3.04‰和3.49‰. 在综合考虑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浓度和δ13C值变化对植物同位素的影响后, 我们认为1.57‰可能是利用古土壤有机质δ13C进行古生态重建时应该考虑的最小修正值.  相似文献   

20.
按照一个统一的方法, 即以−24‰和−14‰作为纯C3和纯C4植被下表土总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δ13CTOC)的端元值, 利用来自环北太平洋地区的中国东部、澳大利亚以及北美大平原地区的表土δ13CTOC 数据, 估算了这3个区域现代植被中C3和C4植物的相对生物量贡献比例, 并和这3个区域相应的主要气候因素(年均温和年降水量)进行了对比, 进而探讨了现代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温度条件对C4植物生物量贡献具有决定性影响; 然而, 即使温度条件满足C4植物生长的需要, 随着温度的进一步上升, 降水量应相应的下降, C4植物方能保持其优势地位. 这一结果与对现代C4植物种属地理分布调查获得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 从而, 这一结果为上述区域过去地质历史时期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记录的古环境解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