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米级浓悬浮体系中粒子的沉降稳定性及其表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机电耦合效应的磁性粒子浓悬浮溶液体系为例,讨论微米级粒子在悬浮体系中的沉降稳定性及其表征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微米级磁性粒子浓悬浮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纳米粒子,不但能增强其磁流变效应,而且使微米粒子的沉降稳定性显著增加。后者类似结果也适用于具有电流变效应的其它浓悬浮溶体系。  相似文献   

2.
运用偶极近分析颗粒和液体的经对电流变液性质的影响,研究金属颗粒-绝缘液体体系的电流变行为对外场频率的依赖关系,结果发现电流变体系在显示电流变效应的同时也显示复杂的电导效应,电流变液的电流变行为与其导是行为有一个关系。  相似文献   

3.
介绍电流变效应,以及电流变流体和电流变效应的工作机理,着重探讨电流变效应和电流变流体在机电一体化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具有复合结构颗粒的介电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电流变液分散相固体颗粒采取分层复合结构时可能对电流变效应产生的影响.分析过程基于介电极化理论.给出了电场作用下具有复合结构颗粒间的结合能、失配参数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固体颗粒各层的材料性质、厚度、介电常数等因素变化对颗粒间结合能的影响.讨论显示:尽管复合结构颗粒的电流变液具有较为复杂的失配参数表达式,但与单一结构颗粒的电流变液相比,两者在颗粒间结合能的表现上十分类似,提示了以改善电流变效应为目的而采用复合结构固体颗粒作为分散相的建议缺乏理论依据.同时还发现,颗粒外覆层厚度的变化随介电常数的不同、对颗粒间结合能的影响具有正、逆两种效应.  相似文献   

5.
电流变液中悬浮颗粒的形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电动力学方法, 研究了电流变液中悬浮颗粒在外电场作用下其体积和形状的变化, 并计算了其体积和形状的相对变化率,解释了电涨效应.  相似文献   

6.
介绍电流变效应及其机理,并探讨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电流变效应”内容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ER液体相变特性的统计物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ER液体中悬浮颗粒的偶极子近似,运用统计物质学方法,研究了ER液体电流变效应的特性,得出了液体的渗透压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式,分析结果与实验现象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关于电流变技术的研究中,在电流变效应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其强弱的各种因素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已有基于电流变技术的工程应用面世;基于液晶高分子的ERF性能更优、两相不分离;磁流变流体、电一磁流变流体的出现为智能材料应用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电流变液体是指在电场作用下其流变性质能迅速发生变化的一类流体,基于这一原理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电流变液体减振器,电流变流体 减振器的机械结构对充分体现电流变效应的功能,实现振动的有效控制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新型电流变流体减振器的结构和阻尼特性,该设计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微米级金属/高聚物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金属粒子表面的物理化学改性,采用核-壳式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微米级金属/高聚物复合颗粒Al/(PSt/PBA),Zn/(PSt/PBA),Ni/(PSt/PBA),并对其电流变流体的电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与研究。具有这种结构的复合颗粒综合了金属与高聚物的性能,作为电流变流体的悬浮相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其电流变流体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稳定性,抗剪强度最高值可在2kPa以上,平均击穿场强为2.5kV/mm,抗偏析能力在2周以上。  相似文献   

11.
碱性脂肪酶水解纸浆中的甘油三酸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讨论了用龙马牌碱性脂肪酶处理以马尾松为主要原料的磨木浆(GP)树脂中所含TG的水解情况,用水解后生成的脂肪酸的量的大小,水解后纸浆滤液中分散树脂的状态和纸浆滤液的粘度变化趋势来评价纸浆中TG的水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纸浆滤液中脂肪酸的量随脂肪酶用量的增加及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纸浆酶解后的滤液中树脂液滴由大变小,数量由多变少,纸浆中的TG水解后产生的脂肪酸和甘油对纸浆的粘度几乎没有佬  相似文献   

12.
基于Aspen Plus的甘油与生物质固定床共气化制氢工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spen Plus软件平台,对甘油与生物质固定床共气化制氢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考察不同反应温度、甘油与生物质的质量比(m(G)/m(B))、气化剂物质的量的比(n(H2O)/n(C))和反应压力等条件对纯甘油与生物质、粗甘油与生物质混合共气化制氢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生物质与不同甘油共气化时,温度、压力、n(H2O)/n(C)和m(G)/m(B)对两种混合物制氢的影响规律基本相同,因此可用纯甘油替代粗甘油来研究气化制氢特性;同时得出其最佳气化制氢条件是反应温度800~850,℃,m(G)/m(B)为1.0~1.2,n(H2O)/n(C)为0.8~1.0,压力≤0.1,MPa,在此条件下,氢气产率为55%左右.  相似文献   

13.
用简单的手涂方法制备了明胶膜,研究了明胶溶液的浓度、pH值、增塑剂甘油的用量以及添加剂乙醇的用量对明胶膜抗拉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明胶溶液浓度增加,膜的抗拉强度逐渐增大;(2)成膜液的pH值在7.0左右时,膜的抗拉强度最大;(3)随着增塑剂甘油含量的增加,膜干燥所需时间增长且抗拉强度降低;(4)乙醇用量为10%时,膜的抗拉强度最大;(5)明胶膜在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中,溶胀性能不同。  相似文献   

14.
单分散球形SiO2的制备及其分散体系的流变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乙醇介质中氨催化水解正硅酸乙酯制备单分散球形SiO2微粒,考察了硅烷偶联剂作为分散剂对SiO2粉末颗粒分散性能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对未添加分散剂制备的SiO2粉末和添加硅烷偶联剂后制备的SiO2粉末进行形貌观察,并对以硅烷偶联剂作分散剂制备的SiO2粉末进行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和表征,采用应力控制流变仪对SiO2/PEG分散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显著提高了SiO2粉末颗粒的分散性能,粉末颗粒呈单分散的球形粒子,所制备的SiO2粉末样品为非晶态物质;SiO2/PEG分散体系具有剪切变稀和可逆的剪切增稠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低聚磷酸酯盐H3204为分散剂、Y2O3为烧结助剂,制备高固含量的AlN注凝成型浆料。考察pH、分散剂添加量、固含量对AlN水基注凝成型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浆料的pH为8.5,分散剂质量分数为0.9%时,制备了固含量(体积分数)为50.8%的AlN水基注凝成型浆料。浆料具有较好的流动性,适于注凝成型。  相似文献   

16.
以甘油、氧化锌为原材料,采用高压法合成甘油锌;以硬脂酸与氢氧化镁为原料,用一步法合成了硬脂酸镁.利用红外光谱法表征了产物硬脂酸镁的结构.将甘油锌与硬脂酸用作聚氯乙烯(PVC)热稳定剂,采用电导法和热烘箱老化法考察两者各自的热稳定性能,将不同质量比的甘油锌/硬脂酸镁作用于聚氯乙烯(PVC),找出热稳定性能发挥至最优时两者的最佳复配质量比为1∶1,两者呈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钛白粉经过氧化硅、氧化铝包膜后的水悬浮液pH值和颗粒表面电位特性的变化。实验获得连续、均匀、致密的无机氧化物膜状包覆,膜层厚度随包覆量增加而增加。根据国家标准GB/T1706—2006中的测定方法,将包膜后钛白粉制成质量分数为10%的悬浮液,检测悬浮液pH值随包覆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钛白粉经氧化硅和氧化铝表面包膜处理后,水悬浮液pH值偏离中性;包氧化硅后钛白粉悬浮液呈碱性,随包覆量增加,pH值增高直至pH9.7;包氧化铝后钛白粉悬浮液呈酸性,随包覆量增加,pH值降低直至pH4.4。颗粒表面包覆量对颗粒表面的ζ电位的影响与pH值相似。通过对包硅产品进行微量包铝、或对包铝产品进行微量包硅能够有效调控最终包覆产品水悬浮液的pH值。  相似文献   

18.
微波等离子体处理对竹材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波等离子体(MWP)对竹材进行了表面处理,测定了处理前后甘油和脲醛树脂胶在其表面的接触角,以此评价竹材表面改性的效果.结果表明:随MWP处理时间延长和试件距反应腔距离减小,竹材表面接触角呈降低趋势;竹材试件距反应腔距离40mm时,用甘油作测试液体在接触15 s时测试,MWP处理30 s即可将竹材表面接触角降低49%~59%;甘油所测竹材表面接触角较脲醛树脂胶所测值低,测试液滴到样品上15 s所测竹材表面接触角较5 s时低;在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砂光与否对竹材的表面性能影响不大,砂光后再经等离子体处理,比直接进行等离子体所得到的改性效果稍好.  相似文献   

19.
羧甲基纤维素稳定卫生瓷釉浆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稳定卫生瓷釉浆料的机理,提出了在矿物组成不变条件下,釉浆粘度与CMC加入量的关系,在CMC加入量一定的条件下轴浆粘度与温度,过筛网目数的关系,以及釉浆的Zeat电势与pH值的关系,确定了用CMC作釉称稳定剂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0.
氯化聚乙烯接枝水溶性单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溶胀悬浮接枝共聚法,将水溶性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接枝到疏水性氯化聚乙烯(CPE)大分子链上,合成双亲性接枝共聚物。通过正交实验法探讨了反应条件(膨胀剂、单体、引发剂和分散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分散介质用量)对接枝率及接枝效率的影响规律,并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对接枝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作分散介质,乙酸乙醋作膨胀剂的溶胀悬浮接枝体第。在回流温度和一定搅拌速度下,可实现CPE接枝水溶性单体AA、AM且接枝(效)率较高。最佳反应条件分别为:CPE-g-AA接枝体系:CPE/AA/BPO/EA/H2O=2/2/0.65/5/50(g/g/g/mL/mL),反应温度80℃;CPE-g-AM接枝体系:CPE/AM/BPO/EA/H2O=2/2/0.07/8/50(g/g/g/mL/mL),反应温度72℃。反应时间均为3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