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据零度偏离理论,运用利奇的偏离分类方法,分析了英国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在书写、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方面的语言零度偏离现象,旨在使英语学习者能更好地欣赏《贝奥武甫》的优美语言,同时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尤其是史诗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期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典籍在海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西方世界的提升诉求凸显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海外译介在提升我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上的重要性。莫言先生作为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获得诺奖是西方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充分肯定,同时说明莫氏作品海外译介是我国文学外译的典型的成功案例。在分析比较"熊猫丛书"和"莫氏译介"两次文学外译案例后,本文从译者选择和译介模式角度探索以新时期文学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的译者取向。  相似文献   

3.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质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和爱国人士。《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重要地理文献!中国典籍英译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作者总结出典籍英译的三个策略,希望能对从事典籍英译的人们和典籍英译爱好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人名英译比较混乱,译名混乱现象不仅存在于大众媒体,即使学术性刊物也是问题种种。本文探讨了中国人名外译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所应遵循的规范要求和变通形式,意在促进作为专名的人名翻译规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焦作市云台山景区的景点名称汉译英的现状分析,关注不同出处译名中存在的误译和一名多译的现象。依据云台山景区的景点名称汉译英特点,归纳了相应翻译方法并重新衡量了现有英文译名,以期与同行商榷,实现云台山景区及其它景区的景点名称翻译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杨晋 《世界知识》2014,(11):74-74
<正>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正在热播。其实早在4月上旬的戛纳电视节上,《舌尖2》就已经是"未播先热,未播先售",多国电视机构纷纷争抢播映权。有趣的是《舌尖》的英文翻译"A Bite of China",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中国咬了一口",这多少令外国人不知就里,甚至有点恐惧。而在4月15日的首映式现场,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句非常恶搞但更为贴切的英文翻译——In food we trust(我们信仰食物)。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四辑《典籍英译研究》所辑论文的学术代表性,对2002-2010年间举行的六届典籍英译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探讨了中国典籍英译主要学术力量在地区、院校等方面的分布、学科内部结构、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评价了《典籍英译研究》著者群所代表的知识结构、学术能力及情报能力,并据此对典籍英译这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预测,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发现:典籍英译这一学科在国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引起了部分外国学者的注意,但也存在着典籍英译力量分布失衡,知识更新缓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国文学"走出去"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然而这也并非是件简单的事,其中牵涉到中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见解及对异域文化的接受度问题。为解决这一不可跨越的鸿沟,翻译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莫言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的思考,激发了国内译者对汉学家葛浩文译介模式和翻译策略的兴趣,为了帮助中国文学顺利"走出去",文章以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为例,就葛式译介模式的翻译之道和翻译策略展开深层次探讨,以期有所总结和发现。  相似文献   

9.
《孝经》作为中国孝文化典籍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典籍英译史上被翻译数次,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译本。结合理雅各《孝经》英译本,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原则,以“三维”转换为方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分析孝文化典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一部美食类原创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引发了收视狂潮,带动了美食行业的发展,并且在国际上取得了如潮好评。《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佳绩,与其得体有效的传播策略密不可分,这包括纪录片自身的优势"、天时"与"人和"的传播策略、国际视角对传播的推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英、中文电影片名的特点,探讨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可译性限度。在可译性限度较大的状况之下,有些译名偏离原语片名,且同一影片三地译名迥异,而功能翻译理论能合理解释这一现象并指导具体的影片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2.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诏德化碑》作为研究南诏政治军事、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极具史料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其结构严密、委婉曲折,骈散相间、文辞典雅,堪称碑体散文之精品。在强调民族文化主动"走出去"、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今天,针对民族典籍英译的意义、主体及策略问题,理论探讨层出不穷。《南诏德化碑》碑文英译,则从具体实践层面出发,以"异化"翻译观为导向,从"译者的隐形"走向"译者的现身"。为便于海内外研究者参阅,兹将碑文英译全文予以刊布。  相似文献   

14.
《舌尖上的中国》很火。在短时间内引爆观众的"胃口",迅速跻身微博热门话题榜。不夸张地说,为纪录片从小众走向大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舌尖"隐喻饮食文化。"舌尖"之外,还有一种"舌尖现象",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常会遇见的一种体验,简称TOT,即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欲言又止"、  相似文献   

15.
红色旅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形式,其英译因具有翻译和外宣等特征,质量不可忽视。研究发现,许多红色旅游的英译中存在许多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的失范、信息传输的失范、宣传功能的失范等。探究其失范的原因对有效进行红色旅游英译及扩展红色旅游海外市场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满族说部之创始神话《天宫大战》英译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英译实践中翻译目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的最佳运用。  相似文献   

17.
正【编辑叔叔的话】"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对吃一向很重视。自从央视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老百姓对吃就更讲究了,知道吃里面有饮食文化,一菜一羹背后有人情温暖。现在,我们也来找找"舌尖"上的美味。本期话题:聊聊舌头上的美味。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从事典籍英译研究作者群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与研究,重点对中国目前从事典籍英译研究者的分布情况、地域分布、机构分布、发文去向等信息进行分析,凸显典籍英译领域的发展状况,以期推动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播学理论为中国文学外译之路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基于传播学理论下译者模式的研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键,它主要由译者本身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实力、译者的翻译理念以及中国文学外译的现状决定.《三体》英译本在海外的成功传播为中国文学外译的译者模式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文学外译应该以读者接受为目标,优先选择汉学家或双语作家译者模式;随着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加大,再采用中国译者与汉学家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循序渐进,保证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闵福德英译《道德经》运用了西方读圣经时的传统方法灵读与代入.该译本继承了此前闵译《易经》的经验,以特殊的版面形式再现《道德经》的古老特征,特别注重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来传译《道德经》的思想智慧.此外,英译《道德经》还体现了闵福德"奇趣汉学"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