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诗二次革命”诗学主张是新世纪之初由吕进等诗评家提出的,旨在纠正早期白话诗理论构想中的某些偏激观念,以促进新诗更为健康的发展.分析吕进等诗评家提出“新诗二次革命”论的学术渊源、思维逻辑及其理论内涵,既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诗学观念的意义与价值,还有利于我们深刻反思近百年新诗创作的历史功过.  相似文献   

2.
序言五篇     
有幸得到吕进先生的厚爱,将五篇序言发于我刊。吕先生说:"对于诗人,‘小’是制约,‘小’也是巨大的机会。"别看只是五篇简短、精炼的序言,却包含着吕先生对新诗、世界、诗人与批评家的真知灼见。感谢吕先生赐稿!  相似文献   

3.
从1916年胡适和郭沫若分别在美国和日本开始新诗创作至今,中国新诗已有90年历史.90年来新诗英才辈出,群星璀璨,成果丰硕,成就斐然.新诗的形式风格、语言艺术、诗体建设都为21世纪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新诗作为东方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地向国外学习的同时,努力"吸收孔子的智慧",以自己独特的创造性,参与到"东学西渐"和"东化"的文化交流中去.  相似文献   

4.
从方言入诗的角度,梳理并回顾新诗史上与此相关的"读诗会"活动,将涉及到读诗会出现的原因、过程、呈现的方式、背后隐藏的声音等诸问题.在新诗白话化、口语化发展演变中,必然含纳从视觉艺术到听觉艺术转型的诗歌试验潮流.这一过程中有实质意义的一翼是异质性的不同声腔之和谐共存,它将在互动互补中继续推动新诗朝现实主义与口语化的方向缓缓流动.  相似文献   

5.
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是建国初期较为重要的以现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史著作,与王瑶、丁易和刘绶松的文学史著作共同奠定了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基础。在新诗叙述上,《新文学史纲》呈现出独特的书写形态。张毕来在认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前提下论述新诗发展的格局和新诗阵营的分化,以政治的标准评判诗人诗作,将资产阶级诗人作为批判的靶子列入文学史的叙述之中,同时把郭沫若的文学史形象提高到新的高度,肯定了他的浪漫主义本质,有"破"有"立"地塑造了评价不一的文学史诗人形象,表现出"诗"从"论"出的新诗叙述形态。  相似文献   

6.
1923年前后是新诗发展的转折期.也是新诗发展的重要分水岭。从这时开始,新诗从理论到创作都开始逐渐走向理性自觉,这也是新诗的首度理性规范时期。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新诗渐渐被边缘化,这是学界、诗歌界的"共识"。新诗被边缘化的原因很复杂,外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散文化"现实以及一部分诗人力图将诗歌从社会中心分离,以献给"无限的少数人"[1]的自觉,都促使诗歌日益"窄化",走向"小圈子"。这种边缘化自然也成为新诗危机感的由来。  相似文献   

8.
"恶魔诗人"于赓虞致力于新诗诗体的探索。他提出的内容思想化、音节和谐化的散文诗理念,对散文诗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他对新格律诗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于赓虞的创作大大丰富了新诗的诗体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梳理了新诗从探索与实践到发展与创新的过程。认为相对于旧诗语言的精炼耐读、节奏感强、富于音乐性的特点,新诗语言具有先天不足的特征;目前,新诗语言尚未达到很好地表达诗的内涵的需要,还应不断地思索、创新。  相似文献   

10.
辩证法与吕进及其诗学体系的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辩证法不仅是吕进中国现代诗学体系宏观的哲学方法论基础,而且还在具体的诗学问题和诗学观念中都有非常丰富的体现。除此之外,吕进这一棵开"双色花"的树同样有着充满智慧的辩证人生。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一些新诗人古板地追求格律化而导致的弊端,戴望舒在他的诗论与创作中表现出了一位真正诗人的探索与思考.他去掉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的束缚,以及新格律派诗歌过分注重的外在音乐美,提出了中国新诗的第三种节奏.这是新诗创作中音乐性不同方面的转变,是新诗音乐性的"内化".  相似文献   

12.
姜涛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突破了文学史研究原有的“范式”,绕开了从观念到观念、从文本到文本的叙述模式,不仅显示出文学史写作观念上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学史叙述策略上的探索,从而体现了“开放问题”的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3.
一、诗歌教学 单独设立一个"新诗单元",这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上还是第一次,这大概反映了编者对诗歌,尤其是对新诗在观念上的一些变化.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与新诗(现代诗歌)其实是很隔膜的,甚至还有误解,以为新诗太"浅白",不像占诗那样有味道,觉得没什么教头,也没什么学头.面对新诗单元的教学,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转变一下观念,调整好心态,否则,很难在新诗的海洋里徜徉起来.  相似文献   

14.
从1916年胡适和郭沫若分别在美国和日本开始新诗创作至今,中国新诗已有90年历史。90年来新诗英才辈出,群星璀璨,成果丰硕,成就斐然。新诗的形式风格、语言艺术、诗体建设都为21世纪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新诗作为东方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地向国外学习的同时,努力“吸收孔子的智慧”,以自己独特的创造性,参与到“东学西渐”和“东化”的文化交流中去。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诗译介和文化传播,应该走一条由归化(意译)为主到归化、异化(直译)并行到以异化为主的路子,要"走出去"并"走进去",与异域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文学革命大潮中,新诗取得了赫赫业绩,但也一定程度地丢掉了以民族化、大众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崛起诗坛的臧克家,继承古诗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习五四新诗的长处,汲取新诗效法西方的经验教训,从创作到理论,全面建构新诗的中国特色;把鲜活的人民口语提炼成诗语;大致押韵,大体整齐,形成新诗的“外在韵律”;追求形象化,着力推敲,千锤百炼,托物寄意,借事传情,以丰厚的生活积累、正确的思想、燃烧的感情和严谨的态度创造典型的意象与意境,尤其注重塑造“典型的人生的形象”,建构起新诗的“内在韵律”。这些成就,使臧诗成为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臧克家就是中国特色新诗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诗精神危机的表现之一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市场化的大潮造成人们价值观改变和社会的转型,也造成了新诗与时代的隔离、对生命意识的淡漠等。诗歌精神重建应当十分关注新诗的人文关怀精神,诗人应当提高自己的人格和艺术修养,诗歌应当与时代命脉交相促进,应当从个体的生命关怀出发,在对整个人类的关注中上升到一个新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白话新诗特定发展阶段,口语是带有方言成分的口头语.作为新诗术语,它与方言、土语等概念之间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在现代白话新诗中,口语入诗与方言入诗难以分割.白话新诗写作中的"口语",其内涵歧义含混,它往往作为一种策略手段出现.  相似文献   

19.
"建筑美"是闻一多新诗观念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从诗的分行、美学观念、诗的音乐性等角度展开论述"建筑美"的内涵,然后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反思其意义。闻一多"建筑美"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诗歌的视觉意义,而诗的分行的出现则进一步放大了"建筑美"的美学意义;同时,其内在精神也充满了中国律诗均齐美学与西方格律诗歌美学的调和;闻一多对诗形的追求与"五四"精神中所倡导的现代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具体到诗歌实践,又可以看出从音尺数角度带来的均齐未必能促成音节的调和,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闻一多走入了囿于形式的窘境。  相似文献   

20.
钱玄同以小学大家介入新诗批评,并与当时的新诗人形成了某种对话关系。他以"用今语"与自由表达相结合,而新诗实验作为基于语言革命的文体实践,其目的正在于为崭新的时代激情寻找一种确切的表现形式。他主张新诗应脱尽文言窠臼,却并不反对胡适特别是一些青年诗人亲历亲尝,借铸词炼句保留鲜活的感受来诉诸读者。他强调新诗应铲除阶级制度里的野蛮款式,取消种种文妖以能文相炫耀的特权,而用白话写作确是关乎新诗人价值立场的传达,尤其是在对新旧两种镣铐枷锁均保持警惕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