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同时测定水产品中19种多氯联苯的气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样品采用丙酮和石油醚混合溶液为提取溶剂,利用分散高速匀质法提取19种多氯联苯,提取液用浓硫酸和层析柱进行双重净化,正己烷洗脱,经气相毛细管柱(HP-5MS)分离,以1.5mL/min流速的氦气作为载气,电子轰击离子源电离,用TOF/MS全扫描模式采集数据,以保留时间和离子精确质量数定性,外标法定量,建立了水产品中19种多氯联苯同时测定的方法。结果显示19种多氯联苯在5.0~500.0μg/L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86,方法检出限(LOD,S/N=3)介于0.12~1.07μg/kg,方法定量限(LOQ,S/N=10)介于0.40 ~3.57μg/kg。在5.0,10.0,20.0μg/kg 3种加标水平下,19种多氯联苯的平均回收率介于79.6%~103.4%,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介于2.2%~9.6%;在20.0,100.0,200.0μg/kg 3种加标水平下,19种多氯联苯的平均回收率介于77.4%~104.6%,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介于2.7%~9.8%。结果表明,建立的检测方法准确、灵敏、可靠,可用于水产品中19种多氯联苯的监督检测。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广西北海市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滴滴涕(DDTs)和多氯联苯(PCBs)的生态风险水平,于2017年8月使用挖斗式采泥器采集北海市近岸海域17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DDTs(pp′-DDE、op′-DDT、pp′-DDD、pp′-DDT)和PCBs(三氯联苯PCB28,四氯联苯PCB52,五氯联苯PCB101、PCB112、PCB118,六氯联苯PCB138、PCB152、PCB153,七氯联苯PCB180和八氯联苯PCB198)的含量,分析其组分特征,并对沉积物中DDTs和PCBs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北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平均含量(ng·g-1,干重)为PCBs(3.08)DDTs(0.89);污染物等值线图表明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DDTs、PCBs含量高于远岸海域,DDTs含量高值区主要在北海港泊位及营盘港海域,PCBs含量高值区主要在北海港泊位、营盘海域及铁山港湾口海域。DDTs 4种同系物平均百分含量排序为pp′-DDE(46.4%)pp′-DDT(21.8%)op′-DDT(20.5%)pp′-DDD(11.3%),pp′-DDE为沉积物DDTs中的主要成分;五氯联苯PCB101和七氯联苯PCB180为沉积物中PCBs的主要成分;所有站位中DDTs、PCBs的含量平均值均低于一类标准(GB18668-2002),污染程度总体较轻;有17.6%的站位DDTs含量介于生态风险效应区间低值(Effects Range Low,ERL)和生态风险效应区间中值(Effects Range Median,ERM)间。北海市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DDTs、PCBs残留水平生态风险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洋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和评价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的污染状况。【方法】2010年6月从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采集46个海水样品和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海水中14种元素和沉积物中12种元素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海水及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该海域中海水平均单项污染程度依次为铅无机磷无机氮=锌汞pH值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油类铜镉DDT砷总铬,其中铅和无机磷平均含量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中平均单向污染指数大小顺序为砷石油类铅铬锌汞=铜有机碳DDT镉多氯联苯硫化物,平均含量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主要污染物为砷、石油类、铅、铬。【结论】内梅罗指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海水处于较清洁状态,沉积物质量环境状况良好;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海域海水处于清洁状态。  相似文献   

4.
建立索氏提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监测同时测定沉积物中19种多氯联苯单体的方法,确定19种多氯联苯化合物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的最佳质谱条件。方法检出限为0.020~0.025μg/kg,以不含目标物的沉积物作为空白基体,加入19种不同浓度水平的多氯联苯作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为82%~111%,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7.3%。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及评价钦州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水富营养化水平状况。【方法】2010年6月采集钦州湾近岸海域15个站位的海水样品,测定海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P)等的浓度;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采用海水富营养化指数法以及潜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模式对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钦州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水中COD平均浓度为1.00mg/L,DIN平均浓度为0.12mg/L、PO4-P平均浓度为0.01mg/L。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中COD浓度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DIN浓度超标率为20%;PO4-P浓度超标率为20%。海水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为0.47;海水潜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模式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海域海水营养级别为Ⅱ级。【结论】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受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污染;海水富营养化水平为贫营养;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主要受陆源污染物及海水养殖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4~2010年北部湾防城港近岸海域的水质监测数据,对北部湾防城港近岸海域的海水环境参数变化与水质状况进行评价。检测海水环境参数: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溶解氧、石油类和重金属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北部湾防城港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存在的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其中北仑河口主要受到无机氮污染,防城湾主要的污染物是活性磷酸盐,珍珠湾水质较清洁,市政排污、养殖排污和工业排污是防城港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来源。近岸海域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年均值增长较快,由此说明北部湾防城港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正逐步加大,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影响近岸海域水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了解粤东南澳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分布情况及污染状况,为该海域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以粤东南澳岛近岸海域3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TOC、TN和TP的含量及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TOC、TN和TP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基于表层沉积物中TOC和TN的摩尔比值探讨其有机质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表层沉积物中TOC、TN和TP的富集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澳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TOC、TN和TP含量分别为0.180%-0.920%、0.006%-0.210%和0.015%-0.059%,表现出南澳岛南北两侧高、东西两侧低,南澳岛以东由岸及海,含量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与国内相邻海域相比,南澳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TOC、TN和TP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根据TOC和TN摩尔比值推断,南澳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以海源和陆源混合输入为主。南澳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未受TOC和TP污染,但大部分区域受到TN污染;40.6%的表层沉积物处于较清洁及以上水平,59.4%的表层沉积物为轻度污染到中...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4年~2008年全省近岸海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污染防治和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残留和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GC-ECD(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对14种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在长江口及东海近岸沉积物中的残留水平进行了测定,对其分布、组分特征、来源及生态风险水平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多氯联苯在表层沉积物中的...  相似文献   

11.
秦皇岛海域洪季水动力及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实测资料验证的秦皇岛近岸海域二维水动力和污染物扩散模型,研究了秦皇岛近岸海域洪季大潮水文条件下的水动力和污染物扩散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对秦皇岛近岸海域水动力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发现,秦皇岛近岸海域落潮流为东北(NE)向,涨潮流为西南(SW)向.在渤海夏季风作用下,秦皇岛近岸海域整体水位略有降低;落憩时刻,石河口以北海域流速降低,石河口以南海域流速增加;涨憩时刻,石河口以北海域流速略有增加,戴河口至滦河口间海域流速降低.化学需氧量(COD)扩散方向与涨落潮方向一致,涨落憩时刻,COD浓度均在滦河口以南海域降低,洋河口以北海域增加.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5—2020年乳山近岸海域春、夏季调查资料,对比分析6年间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丰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乳山近岸海域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5种,其中多毛类50种,软体动物20种,甲壳动物36种,脊索动物5种和其他类群4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92.2%,三者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72.11 g·m-2,平均丰度376个·m-2,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31.47 g·m-2),丰度以多毛类占第一位(224个·m-2).从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来看,2016—2018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乳山近岸海域存在轻度污染,其他年份为清洁海域.在6个调查年份中,共出现了20种优势种,优势种年际变化较大,多次出现的优势种只有7种,对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乳山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向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比均衡转变.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综合分类指数对2007—2011年塘沽近岸海域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和讨论,用来找出滨海新区塘沽近岸海域水质变化规律及其污染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治理近岸海域水质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5年3月~10月间珠海近岸海域N、P营养盐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赤潮多发期该海域N、P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海域进行了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在赤潮多发期,珠海近岸海域水质N、P污染严重,表层海水DIN指标劣于Ⅳ类海水标准2.4~5.7倍,明显呈现高N、低P的污染特征;该海域氮磷营养盐随月份和空间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近岸海域受径流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为:珠海近岸海域在赤潮多发期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海区。  相似文献   

15.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E-CO2)及气相色谱技术,建立了土壤中12种类二英类多氯联苯(PCBs)的分析测定方法.对SFE-CO2的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25 MPa,温度100℃,静态萃取时间20 min,动态萃取时间45 min,收集溶剂丙酮,CO2流量2.5 mL/min,改性剂10%(质量分数)二氯甲烷.12种PCBs的加标回收率为73.0%~12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10.5%.测定麦田土壤样品中12种类二英类多氯联苯,共检出8种PCBs,质量比为77~667 pg/g,其他4种未检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上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了影响近岸海域环境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现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根据《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中的"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方法",利用2006年~2010年以来福建省环保厅的近岸海域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及相关文献资料,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60.3,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水环境、沉积物、生物残毒和栖息地环境处于健康状态,而生物处于不健康状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该文从法律保障、管理机制和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适合保持生态健康的具体策略,为推动福建近岸海域经济发展与海域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广西近岸海域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9月采集广西近岸海域鱼类、甲壳类和软体类的19种底栖生物样品,测定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Hg、Cu、A s、Pb和Cd的含量,分析评价底栖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结果表明,广西近岸海域底栖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是鱼类:Cu>Pb>A s>Hg>Cd,甲壳类:Cu>Pb>A s=Cd>Hg,软体类:Cu>Cd>A s>Pb>Hg;不同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同一种生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鱼类:Hg>Cu>Pb>A s>Cd,甲壳类:Cu>Pb>Cd>Hg>A s,软体类:Cu>Hg>Cd>Pb>A s;广西近岸海域底栖生物均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但鱼类体内Hg、软体类体内Cu、Cd和Hg和甲壳类体内Cu、Pb、Cd和Hg的积累问题严重,软体类生物体内Cd超过人体消费标准值,甲壳类生物体内Cd和Pb含量等于或超过人体消费标准值;该海域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罗明云  陈伟 《中国西部科技》2004,(24):115-116,93
本文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上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了影响近岸海域环境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近岸海域环境现状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曹妃甸近岸工程海域无机氮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插值与趋势分析方法,研究并分析了近6年无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指出应开展有效的区域入海污染源管理与削减工作,同时加强近岸海域工程建设的论证与管理,保证近岸海域水环境生态质量向好发展,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对于掌握工程海域无机氮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可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与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