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与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有了进一步提高,对其展览与传播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活态性""整体性"等特点以及多样的种类、表现形式,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带来了深刻挑战。本文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厅为例,剖析新时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的理念、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保护"天地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例着手,分析高校图书馆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优势,从主动参与、准确切入、特色建设、着力推广四个层面探讨高校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和方法,强调实地考察、现场收集、原貌保存,全方位的建设"天地之中"特色馆藏。  相似文献   

4.
5.
生产工具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一定时代文明与文化的重要载体。西藏传统的生产工具承栽着西藏的历史和文化,凝结着藏民族的群体记忆和情感,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印证着科技的进步与飞跃,具有最为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性和大众性等特点,属于真正的“根的文化”。因此,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正视传统生产工具的生存危机,重视与开发传统生产工具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加以保护、研究和利用就成为一项值得关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古村落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源”,一方面,古人在村落营造过程从仙居花灯中汲取营养,用花灯造型和图案建造古村落,即古村落建筑以花灯为源;另一方面,在花灯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古村落中的木雕、石雕、鹅卵石镶嵌、刺绣、剪纸等建筑文化生态,同时融合了古村落的民俗风情,古民居成为一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花灯以古村落为源。二者互为源头,如同在同一口井中汲水,成为浑然天成的一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凉山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探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以期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创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介绍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其特点及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原则,提出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结合国家级"非遗"常州梳篦个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传承保护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皖西大别山区作为研究范围,报道了大别山民歌的生存现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分析了大别山民歌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不足,表现为法律法规的缺失、清理整合工作不够深入、传承人即将断层、展示平台单一、资金严重不足等。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具体提出一系列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策略,即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与文化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理、整合工作,加大对传承人的搜寻、保护和支持的力度,搭建与高校合作的平台,促进民歌进校园,广泛筹集资金,进行保护性开发等。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网站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广大受众展示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群体有一定的针对性,在设计时应该考虑的是该群体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在网站需求分析、框架、布局和色彩使用上应该更加注重专业性,以期满足该类人群的浏览需求。  相似文献   

12.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机制、构建非遗传承创新模式、搭建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平台等多种方式,在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3.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与旅游业发展结合的空间很大,将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是提升浙江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工作法以及参与观察法对黔东南苗族斗牛民俗活动进行了调查,对苗族斗牛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事项进行了梳理。研究显示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的生态传承存在较大危机,建议通过政府立法、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复兴战略、养殖户经济扶持、构建斗牛文化传承机制以及斗牛文化进课堂工程等手段对该文化事项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保护方式。以刘伶醉酿酒工艺为例,其在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应注意与传统生产过程相区分;加强保护单位的展示设施和传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支持作用;注意传承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羌族的主要聚居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对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加以梳理,认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积极发挥阿坝州的先天优势,依托州内高校和博物馆的科研力量,发动羌族学者和广大民众来实现,同时避免商业化炒作和借开发为名的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7.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乌江流域发展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工艺、曲艺、服饰和习俗等。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存在着散、旧、失等问题。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可采取数字化馆藏、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节庆旅游等模式。  相似文献   

18.
邵敏  吴婷婷 《皖西学院学报》2022,(5):125-128+151
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戏曲正面临着与当代社会脱轨的严峻考验。传承弘扬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改革创新。采用现代化理念,利用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设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云”系统。利用“云技术”集约化、个性化、共享化的发展特点,在保护、传承、发展、传播上推陈出新,以期更好地实现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9.
在《庄子解》中,王船山的体用关系论可通过"物"与"用"两个概念加以把握。长期以来,学界没有充分意识到"物""用"在船山解庄思想里的重要性以及"物""用"间的关联性。"以人役物"或"曲人徇物"的理解范式,最终都难以脱离价值评判的困境;而船山以"浑天"视域收摄"物""用"并进行整合,实现其对庄子思想的解构与重建。"物"凭借自身功用获得内部性的价值重估,"人"亦收回对"物"的控制而能自作主宰。"人"与"物"在界分明晰的同时各自拥有恰切定位。除了本体论层面的"用",船山对表"实行"义之"用"也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佛教取消"物"的实存性,道家对"物"进行静观描摹,而船山对实践的强调使其体用关系论呈现出有别于释、道的独特思想旨趣。  相似文献   

20.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比,我国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缺憾,缺少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内容,因此容易引起肤浅化的理解。这不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还是对和谐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