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钴离子和钴、镍离子共掺杂的复合纳米粒子二氧化钛光催化剂,以甲基橙的脱色降解为探针反应,评价了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研究了不同掺杂量以及掺杂粒子不同时,对光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钴的掺杂量在0.2%时,光催化剂的活性最佳,而钴镍共掺杂的掺杂量在0.4%时,光催化剂的活性最好,且钴掺杂的催化活性比钴镍掺杂的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实验发现:铜离子Cu2+明显增强了Luminol-NaOH和Luminol-Ca(OH)2两种水溶液的声致荧光强度,并使它们的最大声致荧光峰分别发生了6nm和9nm的红移现象.但这种离子对Luminol-Na2CO3水溶液的影响与上述相反,并对应发生了5nm的篮移现象.然而,Cu2+对这3种溶液的声致荧光的发射波长均不构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N-acylaminoacid amido hydrolase(EC 3, 5, 1, 14)是含锌金属酶,每摩 尔酶蛋白含两摩尔Zn2+。本实验通过金属螯合剂EDTA对酶透析脱去酶中的锌离子, 生成不含金属离子的apo-酶,再分别以 Mn2+, Ni2+离子对 apo-酶重组,生成相 应的金属离子取代酶,研究了它们的活力与pH值的关系,热稳定性,游离的金属离子 对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荧光发射光谱考察了相应构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吸附时间、溶液pH、重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离子强度以及竞争吸附等因素对天然高岭土吸附水中Pb2+,Cd2+,Ni2+,Cu2+等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pH、初始质量浓度、离子强度以及共存离子,是影响高岭土吸附重金属离子的主要因素;高岭土对Pb2+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其它3种重金属离子,顺序为:Pb2+>Cd2+>Ni2+>Cu2+;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型等温方程,说明高岭土对这几种离子都是典型的单分子层吸附;Pb2+,Cd2+,Ni2+,Cu2+离子解吸量大小顺序为:Pb2+<Ni2+<Cu2+<Cd2+.  相似文献   

5.
以EDTA为滴定剂,Cu-EDTA为置换剂,铜离子选择电极为指示电极,通过控制氨的用量调节αZn(NH3),采用电位滴定法可对Zn2+、Mg2+进行分步滴定.研究表明:Cu-EDTA可增大Zn2+、Mg2+的滴定突跃,其适宜浓度为0.005 mol/L,体系游离氨的浓度为0.01 mol/L时,lgK′ZnY lgK′MgY,能首先滴定Zn2+.然后加氨水调节体系至pH=10.4,可对Mg2+准确滴定.但重金属离子Pb2+、Hg2+、Cu2+等产生干扰,少量的Fe3+、Al3+可加入三乙醇胺进行掩蔽.  相似文献   

6.
采用巢湖自然水体沉积物对Cu(2+)和Pb(2+)和Pb(2+)吸附研究,初步研究了投加量、温度、时间、pH值等方面对其吸附结果的影响,在吸附实验中,拟二级动力模型优于拟一级动力学模型,Pb(2+)吸附研究,初步研究了投加量、温度、时间、pH值等方面对其吸附结果的影响,在吸附实验中,拟二级动力模型优于拟一级动力学模型,Pb(2+)和Cu(2+)和Cu(2+)在缓流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更适合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红外光谱(FTIR)显示缓流水体沉积物中存在羟基、氨基、烷基、含氧基团等,这些基团对Pb(2+)在缓流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更适合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红外光谱(FTIR)显示缓流水体沉积物中存在羟基、氨基、烷基、含氧基团等,这些基团对Pb(2+)和Cu(2+)和Cu(2+)的去除起了关键性的作用;XRD显示缓流水体沉积物表面的物质为SiO_2、CaCO_3。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电位法,采用各种酸性介质,极谱底液,在氧化电位大于+0.5V,氧化时间大于10秒的条件下,将残留于银基球型汞膜电极表面的各种干扰物质强制氧化,使其成为可溶性离子离开电极表面进入溶液,更新电极。利用本电极在极谱底液里测定镉,其结果与滴汞电极比较相当接近;未经分离连续测定矿石、矿物样品中常量和微量的铜、铅、镉、锌等元素,其结果与国家标准值相当吻合,回收率大,相对误差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Fe~(3+)和Ce~(3+)共掺杂TiO_2的光谱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可降解饮用水中三氯甲烷的光催化剂,采用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Fe^3+和Ce^3+共掺杂的纳米TiO2。用XRD,UV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同Fe^3+和Ce^3+配比掺杂TiO2的光谱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Fe^3+和Ce^3+掺杂摩尔分数均小于2.0%时,TiO2总是锐钛矿相,x(Fe^3+)为7.0%时出现少量的Fe2TiO5相,x(Ce^3+)为7.0%时出现少量TiO2-CeO2相;固定掺杂x(Ce^3+)为2.0%时,最佳掺杂x(Fe^3+)为2.0%,此时,TiO2紫外吸收、吸收限红移以及注入电荷密度Qc与脱出电荷密度Qa之比都最大:固定掺杂x(Fe^3+)为2.0%时,TiO2的紫外吸收、吸收限红移以及电荷密度Qc与脱出电荷密度Qa之比总是随着掺杂的x(Ce^3+)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用离子浮选法以C_(5-9)异羟肟酸为捕收剂,在一定条件下分别得到Cu~(2+),Ni~(2+),zn~(2+)与C_(5-9)异羟肟酸形成的螯合物沉淀浮渣。用红外光谱法对其浮渣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u~(2+),Ni~(2+),Zn~(2+)与异羟肟酸的配位方式基本相同,即:  相似文献   

10.
设计合成了咔唑衍生物N-{3-[N,N-2(2-甲基吡啶)-胺甲基]苯基}咔唑.该化合物在溶液中具有很强的荧光并显示了对Zn2+和Cu2+选择性的荧光淬灭.实验和密度泛涵理论计算证实该化合物和金属离子形成了1∶1型配合物.合成的化合物可作为过渡金属离子Cu2+和Zn2+的化学荧光传感器.  相似文献   

11.
用静态法和选择提取法研究重金属元素铜、镉在石灰性土壤及其不同组分上的吸着。吸着条件为:PH=7.8±0.2,T=293K,离子强度为0.01mol/L CaCl_2。研究表明,铜和镉在土壤上的吸附并不是离子交换机理,而是符合Langmuir吸附机理,该法的特点是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2.
汞、镉复合污染对轮叶狐尾藻的毒害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Hg^2 、Cd^2 及其复合污染对轮叶狐尾藻的毒害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g^2 、Cd^2 复合污染使轮叶狐尾藻叶片叶绿素含量、呼吸速率、光合速率、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得更快,超微结构贩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复合污染对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明显比单离子高,两种离子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组成铈锰铽激活硼酸镁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表明:只含Mn~(2+)的硼酸镁发光很弱;Ce~(3+)能很好地吸收254nm紫外光并能把能量传递给Mn~(2+),Ce~(3+)→Mn~(2+)能量传递效率最高可达99.8%,从而获得发明亮红光的荧光粉。Ce~(3+)→Mn~(2+)能量传递的机理为共振传递。铈锰铽共激活的硼酸镁中,Tb~(3+)和Mn~(2+)都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增加Tb~(3+)浓度使色坐标x值降低,y值升高;相反,增加Mn~(2+)浓度使色坐标x值升高、y值降低,改变Tb~(3+)、Mn~(2+)的浓度可调整荧光粉发光的颜色。  相似文献   

14.
猪血小板 5 4kD钙结合蛋白 (calciumbindingprotein ,CaBP)是一个等电点为 5 .5的弱酸性蛋白质 ,其N 末端为丙氨酸 (Ala) ,且未经修饰 ,在 2 80nm波长的紫外光激发下 ,该蛋白质具有λmax为 335nm的内源荧光发射光谱 ,Ca2 +、Mg2 +均能减弱其发射荧光的强度 ,但对其λmax没有影响 .通过测定不同Ca2 +浓度下荧光强度的变化 ,可计算出在无Mg2 +存在时 ,该蛋白质的钙结合常数为 3.2× 10 - 8mol/L ,而在Mg2 +饱和条件下 ,钙结合常数为 7.4× 10 - 6 mol/L .乙醇亦不影响该蛋白质荧光的λmax,而对其荧光强度的影响则依赖于是否与钙结合 .未与Ca2 +结合时 ,乙醇浓度的增加导致荧光强度增强 ,与Ca2 +结合后 ,在低浓度乙醇溶液中 ,蛋白荧光强度减小 ,至乙醇浓度大于 16 .6 %后 ,其荧光强度逐渐增强 ,在 35 %乙醇溶液中 5 4kDCaBP对Ca2 +不敏感  相似文献   

15.
通过聚合物改性法合成了一种荧光素衍生物功能化的聚乙二醇(PEGSFl).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研究了PEGSFl对金属离子的检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纯水溶液中,PEGSFl作为比色化学传感器可以检测Cu~(2+)和Hg~(2+),作为荧光化学传感器可以检测Hg~(2+),对Cu~(2+)和Hg~(2+)的检测均表现出高效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利用PEGSFl制成检测试纸可实现对Cu~(2+)和Hg~(2+)的便捷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浓度Ce3+、Nd3+水花生(Alternam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叶片Cu2+毒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u2+毒害下,水花生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保护酶系统(POD、SOD、CAT)活性降低,O2产生速率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上升,H2O2含量降低,一定浓度(2.5~7.5 mg/L)的Ce3+、Nd3+处理,都能不同程度地缓解这些现象.而更高浓度的Ce3+、Nd3+处理的缓解作用不断减弱,甚至加重Cu2+毒害.相比之下,单一Ce3+的作用效果优于单一Nd3+.总的看来,Ce3+、Nd3+的最适浓度为5~7.5 mg/L.Ce3+、Nd3+缓解重金属毒害的作用可能与调节蛋白质的表达及活性氧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zeta d轨道模型,利用完全对角化的方法统一地解释了掺有V2+离子杂质的α-Al2O3晶体的吸收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所得结果与实验符合得很好.不仅考虑到了掺杂后杂质的占位,而且还研究了掺入V2+离子后对氧配体的位置的影响,结果显示氧配体将沿径向远离V2+离子移动.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利用群论基础,对Cr2+:ZnSe晶体中Cr2+(3d4)的d轨道在正四面体晶体场(Td点群)中的能级分裂进行了分析,考虑到静态Jahn-Teller效应,已经分裂的d轨道将进一步分裂。首先利用群论,将Td点群中以五个d轨道为基函数的五维可约表示向不可约表示约化,得到d轨道在正四面体场中的能级分裂;由于Jahn-Teller效应,造成正四面体配位场向四方配位场畸变,使原来的Td点群向D2d点群过渡,造成d轨道进一步分裂,分别以分裂后的d轨道为基函数的可约表示向D2d点群的不可约表示约化,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分裂后的轨道能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