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朝 《科学大观园》2009,(14):51-52
被汉军打败,逃到欧洲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动的一个游牧民族。殷商时期,他们被称为鬼方、犬戎等等。从春秋时起,匈奴人就不断南下骚扰。西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使匈奴元气大伤。西汉晚期,匈奴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朝消灭,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相似文献   

2.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动的一个游牧民族,我国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殷商时期,他们被称为鬼方、犬戎等等。从春秋时期开始,匈奴人不断南下骚扰。西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匈奴元气大伤。西汉晚期,匈奴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朝消灭,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被汉军打败,逃到欧洲东汉初年,匈奴贵族中的反汉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东汉明帝、和帝时期,汉军数次攻打北匈奴,直至金…  相似文献   

3.
正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逃亡到中亚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到东汉初年,匈奴贵族中反汉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  相似文献   

4.
张雄 《科学大观园》2006,(18):39-41
火焰山下的高昌故城,又称“亦都护城”,是西汉时期在此屯田的军人们所建造的。这个地方也正是葡萄美酒的故乡。西域与中央政权发生关系,始于汉朝。当时西域有许多小国与游牧民族,最强的要算匈奴了。汉初,国力与军力尚不能与匈奴抗衡。但到了汉武帝时,汉朝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于是汉武帝便谋划着与匈奴开战。汉朝想与匈奴的敌人大月氏联  相似文献   

5.
曾让匈奴畏惧的东胡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以东得名,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的部落联盟形式游牧民族,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代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09,(1):66-67
匈奴帝国曾称霸欧洲 公元1世纪中叶,活跃于蒙古高原的匈奴被中国东汉王朝屡次击败,又受到蒙古高原新兴的鲜卑族的挤压,不得不向西迁移。此后300年的史书中很少提到匈奴人的去向。公元4世纪,这个神秘民族又现身欧洲,来到里海北岸的顿河草原游牧。公元375年,匈奴人开始大规模扩张,他们向西攻灭了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在多瑙河沿岸所建立的国家,向南攻克亚美尼亚,  相似文献   

7.
匈奴王金冠纯金制造,重1.3千克.冠顶高7.3厘米。冠带周长60厘米,1972年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出土,全国仅此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为匈奴单于参加盛大典礼时所戴的金冠,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8.
东胡的后裔 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消灭了东胡人联盟。其中的一支东胡人向北败退到科尔沁草原中心地带的乌桓山下定居,这就是乌桓。《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其实,早在东胡人来到乌桓山之前,以畜牧业为生乌桓已经存在,是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个部族。没有文字的乌桓使用东胡语,开始时比匈奴落后,没有国家政权,还遗留不少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决战,士气正旺的秦军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而打败的匈奴则远遁大漠.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不在攻占漠北的命令,转攻为守的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10.
在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后,一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这个农耕民族的面前:如何对付北方这帮野蛮的强盗呢?秦始皇的经济账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  相似文献   

11.
匈奴人是一个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不善农耕,常年在马背上生活.欧亚大陆北部广袤的草原足他们的故乡.他们自公元370年侵入欧洲东南部,在七十余年问以旋风般的速度劫掠了几乎整个欧洲,并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军事政权.  相似文献   

12.
安娜 《科学大观园》2009,(10):25-27
历史学家指出:一部中国北方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北方民族骑马的历史。细细推想,这话不无道理。马及马术的确是北方民族立国的根本:像吐谷浑青海的龙种马;千里飙飞的匈奴马;上下崖壁如飞的女真马;倏来忽往的突厥马……逐水草而迁徙,征强盛而发展,马与马术称得上是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正>一件文物的历史价值在于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们通过它交流对话。这件匈奴人面青铜革带装饰物无疑实现了它的价值。在距离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以东约50千米处的成吉思汗塑像博物馆展出的几百件青铜器展品中,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额德内楚伦先生从1996年至2011年在全蒙古范围内收集到的个人藏品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大汉苍鹰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09,(12):54-54
说到汉代英雄,人们最先想起的是,卫青,霍去病,李广。但汉景帝时的苍鹰郅都,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捶扑家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匈奴闻名丧胆。后人对他评价皆很高,并把他与战国赵国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相似文献   

15.
正虽不能说地理位置决定一切,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耸立在中国北部的阴山山脉,东西横亘,形如屏障,除了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还是历史上匈奴的生命线。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西起狼山、乌拉山,中为大青山、辉腾梁山,南为凉城山、桦山,东为大马群山。阴山的蒙古语名为"达兰喀喇",意为"70个黑山头",是古老的断块  相似文献   

16.
北方大漠草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多风,若按照自然生长周期,羊(绵羊、山羊)的发情期正好在秋季,于春节前后产羔,而此时北方仍然天寒地冻,羊羔很容易被冻死。为了避开冬季产羔,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明了人工控制生育期繁殖羊的办法,推迟母羊的受孕时间,使羊羔产于春季,从而保证羊羔的成活率。蒙古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毡片等裹公羊之腹,防其与母羊交接,适用于个体家庭小规模饲养;一种是实行牝牡分牧,平时公母羊分群放牧,在固定时间合群交配,适用于大规模饲养。蒙古人的这种技术源自突厥人。“苏武牧羊”的故事反映了匈奴人也掌握了这项技术,苏武就是专门放牧公羊的人。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从匈奴开始直至蒙古大多已经掌握了这种繁殖羊的技术,只不过此技术是以“隐蔽形式”,似明似暗、无声无息地默默地流传着。这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适应大自然,与大自然斗争而总结出来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罗新 《科学大观园》2011,(22):54-55
消融满汉之说出,于是有请满汉臣工一律称臣,不称奴才者。 "奴才"二字何自出?陶宗仪《辍耕录》以为始于郭令公"子仪诸子皆奴才"一语,非也。骂人奴才盖北俗,中原无是语也。有之,自晋始。晋世五胡人中国,胡言遂载以俱来。《刘渊载记》(《晋书》于五胡及诸割据者,别为载记,附于卷末。刘渊、刘曜,皆匈奴也,不得以汉姓而误为汉人):  相似文献   

18.
<正>长城内外的千年国史,正是一部百川归海的历史。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国历史观以中原王朝为正统,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一脉相承。然而实际上,中国北疆,也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辽、金、蒙古、后金等游牧王朝前后延续,就像两条河流,平行发展,同时又相互交织,最终合而为一,融入了现代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9.
或许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匹马能享有这六匹唐马那样的荣耀和名声。甚至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所埋葬的成千陶马,都没有一件给我们留下名字和故事。而霍去病墓前那尊"马踏匈奴"的石马,以及那些在埃及或希腊纪念物上描绘的马形象也都很著名,却都普遍缺乏马的个性。唯有"昭陵六骏"卓然不同——它们不仅被赋予了英雄般的名字  相似文献   

20.
范文澜:“汉武帝以农民‘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造就军事、文化的极盛.”顾颉刚指出:“儒家统一实是中国文化衰老颓废的征验”.文化极盛是表象;“文化衰颓”的开始是其实质. 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恢复,一个大帝国重新崛起,及至汉武帝即位,已足够牛气,可以向长期挑衅的匈奴大喝一声“不”.与此同时,文化安全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史学家范文澜指出:“通过汉武帝,农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造成军事、文化的极盛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