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共产国际自1919年3月成立以来,在帮助各国共产党的建立,指导各国革命以及协调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大大地推进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进程.但是,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共产国际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俄共的左右和影响,不恰当地突出了联共(布)党在共产国际中的地位,出现了严重的"俄国倾向".这不仅压抑了各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和创造性,严重损害了各国共产党的健康成长和各国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而且大大地助长了联共(布)的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恶性膨胀,影响了共产国际在各国党中的威信,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为无产阶级国际性事业的一部分,当然渴望得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但完成这项革命事业,首先需要依靠本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带领广大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寻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不能听任别的国家或某一个国际中心来指挥。然而,中国共产党既然作为一个支部加入了共产国际,就必须执行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其执委会的一切决议。这也就给中国革命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共产国际、联共(布)代表的确给予中国共产党许多正确的指导和有益的帮助,如加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推动国共两党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展、形成特殊条件下中苏两党的政治联盟、提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工农的正确方针,等等;另一-方面,他们不少脱离中国实际的估量判断对我党在许多问题上的决断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造成了重大影响,特别是他们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的指挥失当,给我党带来了重大损失,他们对大革命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勇于自我批评并承认错误一向是我党光明磊落的表现。我们分析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代表在大革命时期对我党造成的这种双重影响,旨在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确保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上的正确领导,使之在各方面不断走向成熟与自觉。  相似文献   

3.
南昌起义从酝酿到起义都是在联共(布)、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进行的.南昌起义后联共(布)、共产国际高层密切注视着起义军南下广东的进程,并做出了许多决议和指导意见.虽然联共(布)、共产国际远离中国,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指导南昌起义的方针有脱离中国实际的地方,但他们以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红军建设的经验,在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给中国共产党很大的帮助,为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转向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孙中山北伐策略的起源和他晚年思想转变的内在因素。他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护法失败之后,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与援助,经过痛苦的反思和反复的探索,摒弃了依靠军阀反军阀的错误做法,走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正确道  相似文献   

5.
共产国际是坚决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这是它后期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号召各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用各种方式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给予了巨大的援助和支持。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必须看到,在给以援助和支持的同时,共产国际由于受苏联对外政策和民族利己主义的影响,在指导上存在着严重失误,甚至强迫各国党不惜牺牲自己的民族利益而服从苏联的利益。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并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把民族斗争和阶级个争一致起来,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文结合起来,对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6.
共产国际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我党所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如何巩固和发展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了一整套策略原则,有力地抵制了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路线,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我党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是勇于在斗争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相似文献   

7.
向忠发在中共六大前的党内地位并不高,但在中共六大上却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共领导机构改组的客观要求,也与向忠发的个人表现有关,其中共产国际对中共内部事务的过度干预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共产国际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我党所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如何巩固和发展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了一整套策略原则,有力地抵制了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路线,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我党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是勇于在斗争中不断发 展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相似文献   

9.
习仲勋曾长期致力于党的民族统战工作。在主持西北工作时,习仲勋根据西北地区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对西北地区民族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符合西北地区实际的民族工作理论原则与策略方法,为党处理西北民族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族统战理论。  相似文献   

10.
南昌起义前夕,在九江召开的李立三等部分起义领导人碰头会上,决定放弃依靠张发奎的打算,独立领导起义,得到了中共中央常委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同意,并转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回电同意。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南昌传达这个指示的张国焘,曲解指示的原意,并把加伦有条件地联合张发奎的建议,变成了联合张发奎是南昌起义的先决和必要的条件。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并没有按照这个所谓的"共产国际指示"行事,坚决举行起义,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担当;高举武装斗争旗帜、坚持革命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1949年初,为了了解新中国对苏联的立场和政策,斯大林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了西柏坡。双方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涉及到的中国主权问题,苏联向中共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问题,新中国政权的性质和对外政策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会谈。会谈的结果大大消除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疑虑,苏方采取了支持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立场,中共也明确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相似文献   

12.
执政74年的苏联共产党瞬间丧失政权,原因固然很多,笔者认为根源在于其执政之民众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虽然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但事实证明,中共执政的生命力强大,这得益于其执政之民众基础较深厚。中共与苏共执政的民众基础之差异主要在于:中共夺取政权较苏共艰难;中共的意识形态较苏共灵活;中共对待领袖人物的态度较苏共辨证;中共改善民生的意识较苏共自觉;中共的廉政建设较苏共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1946年4月,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政策是动态的.导致苏方不断改变政策的根源是苏蒋和苏美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关系.为了确保东北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斯大林不仅利用中共对付国民党,也利用国民党对付美国,目的是阻止美蒋共同控制东北.苏联的东北政策有其民族利己主义的因素,也有与中共共同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这次大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促使了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摆脱苏联模式,进行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阶段.中国以苏联为鉴,在"八大"上提出了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系列主张.  相似文献   

15.
前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由于苏联外力作用,富有成效的“民族化道路”探索夭折了。20世纪50年代后各国虽曾进行了多次改革,但终究未能根本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是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合法性,从而丢掉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明显地分为仿苏、封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中国特色的、开放的、全方位社会发展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选择都明显地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共最早派往苏俄的特派记者与使者,瞿秋白与张太雷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的过程中,也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纳入了中国革命理论框架,并以此来分析研究中国妇女问题,对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根源,中国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及党对妇女运动的领导等问题,形成各自的妇女观理论,同时身体力行地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了大量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苏联红军占领东北的有利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准备独占东北。但随后不久,因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在东北要"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作长期斗争的准备。从"向北发展,独占东北"到"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中共经营东北的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出现这种变化,是中共、美蒋和苏联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对于苏联败亡的原因的分析历来是我们研究和认识苏联兴衰的重要课题。回顾苏联解体的历程,不难发现苏联解体是伴随着苏共执政地位的逐步丧失而发生的必然结果,导致苏共败亡的内因主要为特权阶层的兴起及其腐败。而奥尔森对国家兴衰的原因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解释,即大量的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存在。他认为大量分利集团的排他性、分利化倾向以及集团政治的非民主性等可能会成为一个国家衰落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可以从奥尔森利益集团理论出发来分析苏联在其特权阶层的影响下是如何由兴旺走向败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