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世界名著《呼啸山庄》一百多年来掀起阵阵研究热湖。人们对其男主人公褒贬不一,争论颇多。文章从他的性格及报复入手,挖掘其性格优秀可取的一面。确切地说,男主人公是一个爱憎分明、桀骜不逊、具有反抗精神,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2.
转述动词是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中的重要成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是构成小说人物语言的核心内容.借助语言学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使节》男主人公语言中的转述动词.通过研究发现,转述动词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转述动词提供了信息的来源并通过这些转述动词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易安词多见苦、寒、瘦、冷等字眼 ,尤其黄花、帘幕、酒意象在易安词中意蕴独到 ,具有特殊的心理寓示意义 ,整体上构成了易安词抒情主人公的苦寒形象。这与李清照的个性、身世及所生活的时代不无关联 ,因而这种苦寒形象就既有她个性的内涵 ,也有其时代的印痕  相似文献   

4.
5.
胡乐容 《科技信息》2010,(16):144-144,147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女作家。奥斯汀通过对女性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女性意识。她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描写,给人以全新的形象,深受读者的喜欢。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早期和后期的主要作品《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两部作品的男主人公达西和奈特利形象的分析,探讨简·奥斯汀女性意识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西施都是作为美女或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不同的人因从不同的立场来审视西施,所以对西施的形象也有了不同的认识。现对《浣纱记》中西施的形象进行分析,从一位普通女子的角度来探索其凡人魅力与英雄气质。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花在李清照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而我们如果仔细品读李清照的这些“花”词,能发现:花在她的笔下不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  相似文献   

8.
《亮剑》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李云龙形象,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诸多争论,批评和赞誉的意见针锋相对,土匪说和英雄说交织错杂。其实李云龙的形象是复杂和鲜明的,是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另类”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9.
《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性别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洲曲》乃男子思念女子之诗。从全诗的叙事结构,抒情手法的文学传承,地点的变化以及称谓的考证上,能够证明上述结论的成立。  相似文献   

10.
《诗经·蒹葭》通过情景的具象观照出人生的抽象,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抒情主人公永远追求“伊人”却又永远追求不到的困境,形象地阐释了理想是奋斗的动力,同时更说明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的人生哲理。设置一个崇高而美好的理想,不断地去追求,从而引出一个精彩的过程,这才是人生真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历史剧《屈原》是一部浪漫抒情诗剧杰作。它在结构上具有集中统一的特点,主要人物的戏剧动作(特别是内心动作)呈现出逐步深化、层层迭进的轨迹。屈原和婵娟等艺术形象带有浓厚的理想化、抒情化特征,特别是屈原形象,把中华民族的道德美和情操美发扬光大起来。"失事求似"创作原则的运用,对于诗意地表现屈原魂灵,"发掘"大波大澜时代的悲剧精神,颇有积极意义。作者擅于驰骋艺术想象,将历史背景、乡土民情等等幻化成鲜明的艺术形象,以诗的意趣和氛围营构出特定的戏剧情境。  相似文献   

12.
散文诗文体已经有了一百多年历史,已经成熟为一种有别于狭义的诗的抒情文体。散文诗向诗和散文等其他文体的偏离是文体合理的偏离,并不影响它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存在。散文诗文体与其他语言艺术的文体一样,文体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散文诗文体归宿的混乱造成了散文诗特别是20世纪中国散文诗创作和研究的混乱。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异化世界中英雄神话的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现代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以其海明威式英雄的塑造,成为英雄缺席的20世纪西方文学中英雄神话的精神守望者。置身于异己世界中的海明威式英雄,以超人的勇气和顽强的生命意志,激越地抗争异化,反叛死亡,所谓“打不败的精神”乃是海明威式英雄最好的哲学注脚。海明威式英雄于重压下仍保持优雅的风度,不仅给人以力量,而且给人以美感。  相似文献   

14.
《约伯记》是一部既重要又复杂的圣经篇章,成书背景和宗教属性的双重因素赋予其高深的哲学内涵与罕见的文体结构,使《约伯记》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不确定性、对话性的特征。《约伯记》在后世的评述可谓汗牛充栋,然而义人为何受苦是其比较公认的主题。本文运用巴赫金对话理论,以这一主题为核心,辐射《约伯记》的成书、文体、叙事及哲学内涵等诸多方面,对《约伯记》进行探讨性解读。  相似文献   

15.
高尔基在其自传体三部曲中记录了他充满磨难的成长经历,也展现了一个革命者淳朴而坚韧的灵魂。《在人间》中阿廖沙的爱心、抗争、探索、选择及建设性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作者宽广的精神世界,这对身处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生存的人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物形象评点是《水浒》评点最精彩的内容,在诸多光彩四溢的英雄形象中,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三位鲁莽英雄形象最为晚明评点者所称道。晚明士人对三位鲁莽英雄的评点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从而表现了晚明人文思潮影响下士人独具时代内涵的英雄观。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悲剧精神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内忧外患”的现实土壤,具有忧患意识、抗争意识及深切的痛苦体验等特征,它在近代文学中具体表现为:作为一种戏剧类型的悲剧得到明确提倡,传统叙事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被突破,英雄悲剧及其崇高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近代悲剧精神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过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8.
莫里亚克笔下的黛莱丝是个性格复杂而又带模糊性的人物形象,本文试从主人公角度出发,探析其向内与向外、显性与隐性、平视与俯视三层次同时进行表述来完成人物性格表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是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思想和技巧最成熟的作品,同时也是美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力作。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手法引来了无数批评家的目光。从小说的结构设置、叙述视角、人物命运和主题表现梦四个层面,探讨和挖掘《了不起的盖茨比》“二元主角”的现象,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