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高脂血症的治疗,大量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降低血脂水平,而且还有抑制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血栓形成、调节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功能及血管平滑肌功能等非降脂作用。文章就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非降脂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学习他汀类药物研究的文献.结果:他汀类药物通过竞争性的抑制HMG-CoA还原酶而减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作为降脂药由于它的安全有效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他汀类对自身免疫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糖尿病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他汀类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应用前景好.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痰病具有多重保护作用,包括修复受损血管、恢复血管内皮完整、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扩张血管、抗氧化等,这些作用与降胆固醇作用相辅相成.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量动物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临床证据也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在多发性硬化(MS)发病的免疫环节中发挥治疗作用,他汀类药物治疗MS的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防治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匹伐他汀预防组(1mg/(kg·d))和匹伐他汀高剂量(3 mg/(kg·d))治疗组、低剂量(1mg/(kg·d))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皮下注射野百合碱诱导大鼠形成肺动脉高压。8周后对各组生存率、平均肺动脉高压(m PAP)等进行比较及对肺小动脉中血小板源性生长衍生因子-B(PDGF-B)、Rac1m RNA的表达及IL-6分泌水平的比较。结果:预防组、空白组大鼠均存活,肺动脉高压形成之后匹伐他汀治疗能改善生存率(P<0.01);匹伐他汀治疗组相比模型组能降低m PAP(P<0.05),下调肺小动脉PDGF-B表达、IL-6的分泌及抑制Rac1基因表达(P<0.05)。结论:匹伐他汀防治肺动脉高压可能是通过对Rac1基因和PDGF-B表达的调节以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抑制炎症介质IL-6等机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早些时候,我们知道他汀类药物能够抑制胆固醇合成中的一种关键酶。这类能够使心血管疾病或者有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人们受益的药物,其作用就是源于这种性质,而且是仅由这种性质决定的。环氧化酶-2型(COX-2)抑制剂有选择性的抗炎活性,不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作用,但其性质并不明确。随后的研究发现COX-2抑制剂存在一些问题,同时新的证据没有显示他汀类药物有什么危害。标志着抗炎活性的C反应蛋白水平的降低,表明他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用于合并脂肪肝的高脂血症患者降脂治疗过程中对肝脏损害情况.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286例合并单纯性脂肪肝的高脂血症患者做为研完对象,随机分成他汀类药物治疗组(144例)及对照组(142例),治疗后分别观察患者1、3、6个月后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转肽酶及胆红素等情况来评估肝功能,并于6个月后复查肝脏CT以计算肝/脾CT比值来评估脂肪肝严重程度。结果144例他汀治疗组患者中出现转氨酶>3倍正常值(ULN)的有1例.继续减量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该例罻氨酶则明显下降.转氨酶轻度增高<3倍ULN的有8例.继续相同剂量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转氨酶均降至正常.肝脏CT示肝/脾CT比值用药6个月后明显增大(P<0.05).142例对照组患者中出现转氨酶>3倍正常值(ULN)的为0例.转氨酶轻度增高<3倍ULN的为3例,继续观察,转氨酶均降至正常.肝脏CT示6个月后肝/脾CT比值无明显变化.结论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合并脂肪肝的高脂血症时肝脏影响井不大,是比较安全的,并且,他对脂肪肝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利于肝细胞内脂肪的消退.  相似文献   

8.
马坚 《甘肃科技》2013,29(7):120-121
调查他汀类药物在西北贫困地区血脂异常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临床应用现状。在临夏县医院随机抽取120例血脂异常患者,调查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不足的原因。在120例患者中,70.8%(85/120)的患者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或剂量偏低,曾住院治疗的患者比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正确使用率较高,使用不足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对调脂治疗知识缺乏,医患担心不良反应,经济上难以承受。西北贫困地区普遍存在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低的情况,县乡级医生应加强认识,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性全身性炎症性过程.病变部位形成粥样斑块,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前奏.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降脂作用,更具有多效性,包括提高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抗炎、抗氧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功能等.现就当前他汀类调脂药物作用多效性的主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statins)被研制出来的最初目的是降低血脂,但是现在发现它不仅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还具有很多其他的作用电括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紊乱,提高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生物活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降低血压,逆转心血管系统的重构。充分的理解statins的多效性作用及机制有利于它更好的在临床中被用于心血管系统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抵抗素和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疗法治疗,不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辛伐他汀20 mg/次,每晚睡前口服,两组均连用30 d.观察两组疗效及患者治疗前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抵抗素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抵抗素及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两组HDL-C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结论他汀类药物对调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抵抗素及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效果,具有抗炎和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血管炎性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杨酸类药物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镇痛药物之一,但其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长期不明。国内外科学家对其研究仍很广泛,本文综述了水杨酸类药物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徐凤丹  邓文龙 《科技信息》2009,(3):390-390,32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ACS早期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90例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30例)、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及血脂、肝功等指标。结果:①3组病例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④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和20mg/d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③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血清hs—CRP治疗后下降更明显,与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迅速、明显地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作用,且剂量偏大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郭姣团队联合武汉大学李红良团队,通过对湖北省21家医院的13981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经过严格配比和校正的研究数据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组的28天全因死亡率为5.2%,明显低于非他汀类药物组9.4%的死亡率.这表明临床控制糖脂代谢性疾病对于新冠肺炎临床救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环类药物及人参皂甙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大鼠强迫游泳实验法考察三环类药物及人参皂甙抗抑郁效果研究,对其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高剂量丙米嗪和人参皂甙能降低脑内游离型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神经递质,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部位结合型递质含量增高.推论三环类药物及人参皂甙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此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前沿科学》2014,(1):92-93
<正>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网站19日刊登一项多发性硬化症是造成瘫痪的一大病因,患者新成果说,主要用于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可能对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受损,导致运动能力、平衡能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有益,帮助他们减缓脑萎缩,缓力和视力下降。据介绍,约有一半患者在患病约解相关病情。10年后,进入症状更为严重的后期阶段,目前尚没  相似文献   

17.
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正常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效果。选取甘肃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2014年9月~2016年1月诊治的血脂正常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8例,随机将其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心肌缺血总负荷值(total ischemic burden,TIB)及心肌缺血相关事件发生情况。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ST段下移值低于对照组,至ST段下移1 mm时间及运动总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IB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肌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血脂正常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显著缓解其心肌缺血,有效降低心肌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库预测并分析阿托伐他汀抗人乳腺癌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DrugBank搜索确认阿托伐他汀的直接作用蛋白靶点(DPTs);使用STRING在线构建阿托伐他汀DPTs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KEGG信号通路;利用STRING构建阿托伐他汀的间接作用蛋白靶点(IPTs),并导...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提示抗氧化治疗可望成为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新途径。新近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药、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都有很强的细胞内抗氧化能力,本文就此类药物作用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70年代以来,新型抗菌素含氟喹诺酮类医药发展迅速。由于该类药物化学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具有广谱、高效、毒副作用小及价格便宜等优点,其销售量和利润增长速度均占抗菌药物的首位。国内对该类药物的研究开发也十分活跃,目前上市和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已有10多个品种。2,4,5—三氟苯甲酸是合成含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