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凤丽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冓"的本义是什么?各家众说纷纭。从"冓"的甲骨文演变及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中,考证其本义——"相遇和会合",并且还探求出了冓的其他用法。最后从语音语义上探求出"冓"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传统训诂学"以形说义"的训诂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应注意的问题和局限性。并结合大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教学,说明如何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文言文的字、词教学。 相似文献
3.
“待”在古代汉语中的“等候”、“对待”等含义早被人们熟知,但其“依靠、依恃”的含义容易被人忽视。其实,在古代典籍中,“待”的“依靠、依恃”义经常出现。分析其“依靠”义产生的原因,理解其用法,了解其发展演变脉络,对我们阅读古籍、训释古汉字、掌握古汉语词汇发展演变规律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因声求义法是训诂实践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破除假借,求得本字在疑难语词考释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利用此方法考释出现于道经文献中的十个疑难语词的意义,不仅为道经的研读提供了方便,也为汉语史的研究及辞书的编纂提供了材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牛尚鹏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17-20,96
因声求义法是训诂实践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破除假借,求得本字在疑难语词考释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利用此方法考释出现于道经文献中的十个疑难语词的意义,不仅为道经的研读提供了方便,也为汉语史的研究及辞书的编纂提供了材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郭洪丹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
依据王国维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选取《说文解字》中从此得声的一组形声字作为考释对象,试图从中梳理出字族,旨在辨清母文和母文孳乳字之间的孳乳分化关系,把握汉字在发展孳乳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性,进一步探索汉字孳乳发展的内部规律,从而在动态发展中了解汉字、把握汉字。 相似文献
7.
郭洪丹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89-91
依据王国维“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选取《说文解字》中从支得声的一组形声字作为考释对象,试图从中梳理出字族,旨在辨清母文和母文孳乳字之间的孳乳分化关系,把握汉字发展孳乳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性,进一步探索汉字孳乳发展的内部规律,从而在动态发展中了解汉字,把握汉字。 相似文献
8.
《广雅疏证》"某犹某也"共有43例,可从来源、音、形、义等方面对其进讨论。文献来源较为复杂,声韵关系以双声叠韵或准旁纽叠韵为主,形体关系以结构相异为主,形体相关的情况也占较大比例,词义关系多样,有本义、引申、假借、同源、反训、义远等关系。这显示了《广雅疏证》"某犹某也"音义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说文解字》增字足义的释义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其类别、特点等,发现增字训释的价值与规律,由此可以更全面理解此种释义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丽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9,12(1)
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体现了许多训诂方法:利用因声求义来明通假、求语源;运用语法勘正错讹;在语言环境下考求字义文义;利用校勘来判断正误;总结全书通例等。对《经义述闻》予以爬梳可以更充分地发现科学的训诂方法,使得《经义述闻》成为训诂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1.
王作新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9,(3):66-69
“亦声字”是汉字体系中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结构类型之一。亦声字概念肇端于《说文》,但《说文》未能对小篆体系的亦声字进行穷尽性的标注说明。以《说文》所录“重文”为考察对象,认定“重文”中的亦声字54个,归纳《说文》亦声字的构成方式:静态分析可得两种,即加注偏旁和改换偏旁;动态分析可概括为一种,即加注形旁;具体包括:独体字加注形符、会意字加注形符、形声字加注形符。 相似文献
12.
13.
15.
苗涛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3):28-31
“给”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的义位较多,其“给予”义是“给”字最基本的意义,也是最早产生的义位。通过对清代有代表性文本《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的搜索,对表示“给予”和“使役”义的句型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使役”义的“给”是由表“给予”义的“给”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活跃孩子们的思维,提高他们多渠道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连减法”求最大公因数理解起来容易,计算起来简单,只用第一级运算便可求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数的最大公因数。“消减法”求最小公倍数,正确率迭百分之百。我认为以上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解法,可以作为这两种题型的一种新的思路展示给孩子们,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广阔。 相似文献
17.
李裕荃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
“信、达、雅”是完善得当的翻译理论。“信”即是忠实于原作,讲的是译德。只有“信”字为先,才能以负责的精神深探原义,使译作文通、理通、义达,谓之“以信求达”。要检验译作是否达义,关键是看其是否合乎情理。因而在翻译中,善于发现译作中的不合理点,着力探求其真,才是达义的正道 相似文献
19.
学界关于中算家在级数互求中所采用的“反求”“易率”“还原”和“回求”等方法之异同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他们多用现在的符号和知识来解读,释证了中算家所采用的方法与“级数反演”的相合性,但是对这些方法是如何进行运算的却论述不多。文章聚焦于运算思路和具体操作等方面,揭示了中算家是如何去实施各自的方法的。在此基础上,认为上述四种方法并非完全一致,且中算家在实施算法前采用何种方法是有选择性的,这也体现出中算家对同类问题的不同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20.
邓明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107-109
词在储备状态下具有泛指义和特指义,但进入具体语境后却只能用其中的一个意义。因此,在成语解词和释义时必须辨明泛指义和特指义。以“节用爱人”“根深柢固”“乌合之众”“画龙点睛”“咬牙切齿”“画蛇添足”为例,说明目前出版的成语词典和综合性词典往往不注意辨别泛指义和特指义,或误以泛指义为特指义,或误以特指义为泛指义,而这些都不利于对词义的正确理解和语义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