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核心,一直都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色。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西方哲学,每一位哲学家都无法避免地要论及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通过这本著作来反思当代形而上学,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转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德在对当时流行的经验论和唯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将贝克莱及休谟的观点与卢梭的感情连结在一起,把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从传统伦理学对道德规范本身的研究转向对道德规范所赖以建立的道德最终原则基础的研究,即他提出的道德形而上学,把形而上学作为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实现了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伟大转变。但是,他虽然找到了最具普遍性、必然性的道德法则,却不具现实可行性,忽略了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联结道德理想法则与道德现实生活的关键点,即道德情感,这个突破口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进一步解决作为伦理学基本任务之一的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相统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其《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提出了著名的"善良意志"概念,并认为有两个原因至关重要。首先他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往往会受到无法预测的因素影响,很多结果根本不在我们控制之内。然而其次,康德却又拒不接受听从命运之安排,把未来完全放手给历史和现实。即人类终究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道德以及最为康德所看重的人的尊  相似文献   

4.
在古希腊哲学史上,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形成了实在论哲学到理智哲学的过渡,正是因为这种中间性,使毕达哥拉斯的“数”哲学具有了明显的神学与科学两重特征。文章将分析“数”哲学这种双重特征的内在同构性及其积极意义,并阐释“数”的形而上学意蕴,进而说明现代西方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忽视了“数”的形而上学性和道德性。  相似文献   

5.
超验与经验是探寻马克思与康德关系的一个路径。康德哲学提出了一个超出自己解答范围的问题,即超验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其目标是未来形而上学,达到的是二元论。二元论之二元指超验与经验,未来形而上学只有统一两者才能获得实在性而成立。但两者无法统一,因为一旦统一二元论将不再是二元论。在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中,问题来自实践且在实践中解决,康德未来形而上学由此完成。但完成也是终结。通过在具体实践中引入历史维度并把实践置于哲学原初位置,马克思批判包括康德哲学在内的一切抽象恩辨哲学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前提和世俗根据,从而终结它们。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史上,“形而上学”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围绕着“形而上学”,众多哲学家们有立有破。以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为依托,阐述如何在批判形而上学中推进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康德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人性中“恶”的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的哲学家,这一反思集中表现为他对“根本恶”的道德形而上学论证。根本恶包含人心的脆弱、不纯和恶劣三个层次,在本质上是对准则中伦理次序的颠倒。根本恶学说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家对“恶”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大卫·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首先,它用怀疑主义的方法指出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缺陷,驱逐了"虚假的形而上学",为康德批判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进而尝试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建构人性科学的框架,试图建立"真正的形而上学",为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流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全面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现代形而上学经历了两种异化:其一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化;其二是指当代资本主义确立之后,形而上学向物欲低头.为了克服这种形而上学的异化,后现代哲学用“终极关怀”来取代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现行哲学教材中的关于“形而上学”的解释是有误差的。本文提出的否定意见是:“形而上学”不能称之为世界观、方法论,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否则,就会走向。日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形而上学”者并非只讲静止而不讲运动,而应该用“凝固”或“僵硬”来取代“静止”一词;“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是直观性、极端性,“形而上学”的一切错误和缺陷都是由于其直观性、极端性所导致。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人",以"生命"为中心,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关注的是"自然",以知识为中心,重客体性。佛教天台宗之"一心开二门"的思想可为中西哲学的会通理论上提供一个整体架构。真如门就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智思界,生灭门则相当于感触界。在现象界方面,中国哲学须开出知识论;在智思界领域,西方哲学须开出以智的直觉之呈现来通透二界隔阂的无执的存有论。总之,中西哲学会通达到的理想哲学状态即以良知之一心(以智的直觉的形式)开出感触界与智思界之二门的哲学形态,也即是儒家哲学之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圆教。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各种哲学辞书、教科书和研究论著中一致断定康德哲学的实质是先验唯心主义。对康德哲学的这种定义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定义(康德的自我定性在内)是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表层定义,没有体现现代哲学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康德的确意识到柏拉图式实在论的方向性错误,也为完善形而上学体系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可是,被当时风光无限的自然科学的光环所困扰,以先验实在替换柏拉图的心外客观实在,以先验的形式重蹈了柏拉图的实在论覆辙。  相似文献   

14.
张君劢是康德意义上的“世界哲学家”。哲学对于他首先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志业。哲学有关世道人心,它的任务是提供一个完整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哲学构成了张君劢政治活动和宪法思想的理论基础。张君劢的哲学结合了中西哲学的多种资源,他的“德性的理智主义”构成其一生言行进退的深层背景,使得他成为一个少有的理想主义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康德的伦理学及政治学说最根本的缺陷在于否定能动的意识获得的物质基础,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康德超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实质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康德的理想化、抽象的"善意"是其脱离社会物质关系的思想根源,康德的代表资产阶级的"虔诚的希望"———理想化了的"善意"———具有自由主义虚幻性。  相似文献   

16.
"物自体"学说是整个康德哲学的中心,它贯穿于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这一学说含有的一元论倾向可以帮助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中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对于解决生态危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柯利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12-15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康德认识论的总问题,也是康德认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康德在寻求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时,既不是从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上想办法,也不是从外部经验方面来找出路,而是从主体的先天条件着手,他认为这对解决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康德在逻辑学、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找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不同认识能力本身固有的先天知识形式和知识原理,从而确定人类认识能力在某一范围内可以构成科学知识,超出这一范围便会产生假知识、伪科学,进而表明“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地位及意义。对康德这一总问题的再认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康德哲学。  相似文献   

18.
当今学术界对于"形而上学"仍存在误解,有必要对"形而上学"一词重新进行追溯以消除此误解,澄清Metaphysics的含义。所以对西方哲学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观点的层次上,而是应深入到它的深层本质中去。  相似文献   

19.
伊曼纽尔·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其写于1795年的《永久和平论》,为人类社会往何处去所作的哲学性规划,无论是对当下还是未来良序社会的构建与社会幸福感的提升依然散发出持久弥新的魅力.本质上说来,“永久和平”是康德哲学的“德性力量”的世俗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