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解动物消化道形态可塑性的变化与食性、食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对黑线仓鼠、棕色田鼠和小白鼠的消化道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鼠类的消化道形态存在差异;消化道长度不仅仅取决于食性,还受食物质量的影响;食性和食物质量的差异可能会引起不同消化器官形态结构产生适应性反应.胃的形态结构主要与生活习性有关,小肠与食物质量关系紧密,盲肠和大肠与则主要反映食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用光镜观察并比较了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结构.结果表明,黑线仓鼠和棕色田鼠犁鼻器在位置和形态上相似,但这三种鼠犁鼻上皮、犁鼻管腔和犁鼻血管均有较明显的差异.黑线仓鼠和棕色田鼠副嗅球中嗅小球层和颗粒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对这两种结构的比较,说明犁鼻系统的结构差异与鼠类的生活环境和繁殖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棕色田鼠的耗氧量为指标,探讨了雌(哺乳和非哺乳),雄棕色田鼠能量代谢的特征,结果表明,在热中性区(20-25.0℃),棕色田鼠静止代谢率为2.4601moO2/g/h,是期望值的175.70%,其中哺乳雄鼠为2.5843mlO2/g/h,是期望值的190.68%,非哺乳雌鼠为2.3477mlO2/g/h,是期望值的164.92%,雄鼠为2.3949mlO2/g/h,是期望值的165.37%,棕色田鼠在22.5℃时的平均热传导为0.1797mlO2/g/h/℃,棕色田鼠较高的RMR(繁殖期更高),稍高的热传导率,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棕色田鼠食性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人工室内饲养和野外实地观察的方法,对棕色田鼠的食性食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棕色田鼠啃食多种农作物和大部分田间杂草,约有 16 个科近 40 种.棕色田鼠日食量平均为 3184 g,对某种食物日食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日食量与体重呈正相关,且同一年龄组(除幼体组外)的雌性鼠比雄性鼠平均日食指数高  相似文献   

5.
棕色田鼠的行为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在实验室条件下棕色田鼠的格斗行为以及通讯行为现象.棕色田鼠的格斗行为是一种有节制的争斗形式,表现出尖叫威胁、推拉、妥协、转身逃走等典型的行为模式,从不发生猛烈撕咬等致残性格斗.棕色田鼠的主要通讯方式是嗅觉通讯,视觉通讯在个体识别过程中作用很小,甚至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棕色田鼠和沼泽田鼠大脑中央视前区、终纹床核、杏仁核、大脑皮层、扣带回、海马、齿状回等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发现,雌雄沼泽田鼠终纹底核、杏仁核和中央视前区的差异,比棕色田鼠两性间更为显著,而棕色田鼠大脑皮层和海马显著大于沼泽田鼠.大脑皮层和海马是参与记忆痕迹的结构,且大脑皮层又与社会行为有关.因此,推测棕色田鼠和沼泽田鼠性二型的差异可能与两种田鼠的婚配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长期观察、试验和研究认为,性成熟的棕色田鼠与双亲或雌亲相处或与兄妹鼠相处都不能发情,从而体现亲缘关系对棕色田鼠发情所具有的明显抑制作用。同母喂养的非同胞异性鼠相处能够动情,说明遗传识别在棕色田鼠亲缘识别中起重要作用。非同母喂养的非同胞异性鼠和同母喂养的异性非同胞鼠中的雄性睾丸下降率显大于异性同胞鼠相处时的雄鼠,说明亲缘关系对雄性睾丸下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棕色田鼠减数分裂及精细胞染色体数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棕色田鼠精母细胞的研究对象,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特征性变化,特别对精细胞染色体构成及数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型和Y型精细胞均显著了染色体数目的多态性(2n=24,25,26)可以认为这是造成棕色田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多态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棕色田鼠减数分裂及精细胞染色体数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棕色田鼠精母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特征性变化,特别对精细胞染色体构成及数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型和y型精细胞均显示了染色体数目的多态性(2n=24,25,26),可以认为这是造成棕色田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多态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研究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在不同光照处理条件下视网膜各层厚度及细胞密度,进而对其视觉系统发育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昆明小鼠视网膜的总厚度趋于变薄,棕色田鼠则相反;在有光情况下,棕色田鼠视网膜总厚度趋于变薄,昆明小鼠则相反;不同的光照处理条件下,两种鼠视网膜的外核层和内核层的核层均逐渐由厚变薄.研究结果提示,在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地上鼠和地下鼠的视网膜可对不同的光照条件产生适应性的结构变化,反映了二者进化史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鳜消化道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对鳜消化道粘膜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描述了消化道各部分表面结构的特征并对鳜消化道上味蕾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鳜的味蕾广泛分布于口咽腔中,主要有3种类型.食道粘膜的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微脊结构.鳃弓上有成排的小齿,排列整齐,可见杯状细胞.胃粘膜上皮细胞界限清楚,胞体圆型突起.中、后肠表面分泌物逐渐增多. 该文还讨论了硬骨鱼类消化道表面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三疣梭子蟹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组织学、组织化学二个方面研究了三疣梭子蟹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的组织结构都由基本的四层构成,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是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基膜构成的.除中肠外,其余部分管壁上皮表面分别被有弹性蛋白、胶原蛋白、粘蛋白和几丁质骨片等结构.在食道和后肠壁结缔组织中分别有食道腺和后肠腺,其分泌物为酸性粘多糖.肌层均为横纹肌.消化管的外膜均主要由疏构结缔组织构成.消化腺主要是肝胰腺,由无数的肝小管组成,每一小管均由位于基膜上的一层细胞构成.根据形态和功能,可把这些细胞分为四种类型:即分泌细胞(B细胞)、吸收细胞(F细胞)、储存细胞(R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  相似文献   

13.
<正>用大蟾蜍(Bufo bufo)消化道提取液消解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口针四周的肌肉,可以得到完整的口针标本。本文对线虫口针光学显微标本和电镜观察标本的制作方法作了详细叙述。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不同区域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的体重、肥满度、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是否存在地理差异,对中国分部的中缅树鼩进行了采样,样本来自于云南省(河口、昆明、勐腊、大理、腾冲和片马)、贵州省(兴义)、四川省(西昌)、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和乐业)和海南省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室繁殖的F1代个体,对其体重、胴体重、体长、内脏器官和消化道的长度、重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南地区中缅树鼩的体重、胴体重和肥满度较大,而昆明地区的较小;海南和大新地区中缅树鼩的褐色脂肪组织和肝脏重量较大,昆明地区的较小,身体组成的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大新地区中缅树鼩的消化道总长度显著大于其他种群,片马地区的最小,片马和腾冲地区中缅树鼩的总消化道含内容物重显著大于其他种群,实验室繁殖个体较小,消化道各指标也出现了地区差异。以上所有结果说明,不同地区的中缅树鼩在体重、肥满度、身体组成和消化道形态方面出现了地理差异,而这些差异可能和其适应不同的栖息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用杆菌液喷洒松干蚧后期卵囊后,经12~72小时孵化的,杆菌可侵入消化道,并形成孢子。这些松干蚧孵化后经过一段期间,潜伏在消化道的杆菌孢子变为营养体,分泌毒素先溶解细胞膜,再溶解细胞核膜。破坏肠道、侵入体腔的杆菌,传播到身体各处。破坏组织顺序为:结缔组织、脂肪体、肌肉、神经等。由于在肛门附近也先发现杆菌,并因消化道经肛门至外界并无阻隔,据信杆菌在其胚胎末期是经由肛门侵入消化道的,并有一明显潜伏期。用杆菌液喷洒已孵化5小时的松干蚧若虫(爬行若虫)虫体,在湿度很高甚至积水情况下,杆菌可侵入气管系统,并分泌毒素溶化部分气管壁,进入体腔。较快促使其致病。据信由于湿度大或积水使其气门开放而让杆菌有机会侵入气管系统。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咽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而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则很薄.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未观察到舌表面的味蕾和食道中的食管腺.研究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7.
黑颈鹤消化道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对一雌性5龄黑颈鹤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的观察。粘膜层、肌层和消化腺发达为组成消化管壁的主要结构,咽、食道、嗉囊均为复层扁平上皮,角化层明显,粘液腺数量多,体积大、腺胃固有膜内有单、复两种管状腺。肌胃的类角质膜发达。单管状肌胃腺常4-6或12-14个组成一束,肌层仅为厚层环肌组成,小肠绒毛肠腺发达。粘膜肌明显,大肠壁厚肠腺少,肌层相对发达。  相似文献   

18.
消化道人芽囊原虫感染小鼠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感染小鼠消化道中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B.h)的生长繁殖状况及形态特点,为进一步研究B.h的生理学特性及致病机制提供依据.用含106个B.h的虫体液经直肠感染免疫功能低下ICR小鼠,消化道内容物苏木素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在感染小鼠消化道内容物中发现了与粪便及培养物不同的B.h形态.结果表明,提示体内外不同的生长环境对B.h的形态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不同的形态可能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的化学疗法会产生自由基升高和白细胞数目降低等副作用,临床表现恶心、呕吐、厌食、疲乏等症状。 本文应用针刺“足三里”、“阴陵泉”、“内关”等穴位配合化学疗法,结果血中脂质过氧化物(LPO)降低,白细胞增多、消化道症状和疲乏感降低,这说明针刺疗法可作为化学疗法的重要支持手段。 针刺降低自由基的原理估计是激发了体内降解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