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质量及持续性.本文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创新机制进行探索与实践,明确了校企合作企业和专业的选择标准,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原则、目的,明确了校企合作权利和义务等.完善政府服务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改革职业院校办学机制,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而建立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主要想从学校获取优秀的人力资源,特别是短期的实习生,真正想与学校建立全面、深度、多元化合作的企业并不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宏观环境;国家政策法规:象征性、概括性或原则性地规定较多,没有从法律上规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企业: 缺乏校企合作的动力; 学校及学生:缺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吸引力.应通过政策法规营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宏观环境,行业组织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组织保障,调动企业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增强职业院校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吸引力,媒体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等全方位激发和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推动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吴娟  张文 《科技信息》2012,(28):7-7
校企合作是科技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普遍形式,目前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普遍单一,大都是合作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而深层次的合作内容较少,因此,如何构建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成为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加强校企合作 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挺 《科技资讯》2010,(24):226-227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不同资源之间的整合利用,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校企合作也存在很多问题。校企合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平台、高校为主体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外高职教学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培养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教育要按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打破传统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建立基于能力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汇聚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力量,走出一条适合我我国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和北京SN物流公司的校企合作为例,积极探讨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运作和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校企结合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本文通过交通路桥专业校企结合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从中回答了校企合作的范围、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多赢机制及其创新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徐英杰 《科技信息》2011,(18):I0042-I0042
校企合作是培训技能人才的有效办法。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企业积极性不高,生产影响实训,使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初始合作状态。这个看似企业的问题,究其深层原因,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没有牢固树立为企业发展的服务宗旨,体现为企业利益不够,实施方案严谨科学性不够。下面,本人就此问题及如何解决做一探讨。一、认清合作特点,开展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职业教育和企业实现长足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校企合作,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该文结合实例,探讨、总结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构建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及形成长效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为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主导地位出发,针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普遍问题,遵循学校合作需求与合作能力同构、学生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同构、学校目标和企业诉求同构的逻辑理路,开展涵盖合作制度、合作内容、合作企业、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校企合作体系设计,是职业院校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1.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6):111-116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路径中,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高等院校如何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关键和突破口。近年来,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涌现出一批科研成果。但在实践中发现,缺乏长效管理机制是制约校企成功合作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营口理工学院物流专业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在校企深度融合中推进高校和企业的共赢发展模式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周璠 《科技咨询导报》2014,(10):236-236
校企合作文化是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和渗透的一种全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校企合作文化的育人功能贯穿于校企合作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作用,大胆进行合作育人和合作文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金工实习的教学需求,结合宝鸡文理学院实践从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习效果等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进行金工实习的实习模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进行金工实习有效利用了企业资源,提高了实习质量,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协作,为金工实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环境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如何在区域经济环境下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是当今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在区域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办学机制,以期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现阶段在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的被动状态下,致使校企合作处于失衡的尴尬局面;进行校企间平等合作的研究,探讨校企间的"资源共享、双向挂职、产学研、服务社会"等诸层面的内在联系和利益取向,以提升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应力和感召力,具有前瞻性、应用性和普适性意义。马鞍山师专食品学院,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建立起相互信任,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平等关系,使校企平等合作步入良性循环,得到了互惠、共赢的效果,为校企开展长期合作,拓展了思路,提供了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产教融合是当今产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发挥企业的主体性作用是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中的核心命题。通过对Z校合作企业的调查发现,成熟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需求更大,共建实习基地是目前校企合作最主要的形式;在技术咨询、技术合作及员工培训等方面,企业的需求同样也比较显著。校企合作面临专业教育服务职业发展的功能滞后、沟通机制失调、缺少政策法规指导等方面的障碍。高校需要在产教融合的大方针下,同步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改革,打通企业参与育人的通道,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将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充分衔接,同时要明晰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双主体"之间责任与权限的划分。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这种方式还有待加强。校企合作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这一供求矛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企业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实体合作"模式还是"企业本位"型校企合作模式对人才的培养都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对这几种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对企业为本位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推进协同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着力点,是高职院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和重要手段。该文分析了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及与校企合作的关系,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背景,分析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存在的不足,参照国外先进模式与成功经验,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从学院、合作企业、在校学生和当地政府四个维度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改革创新的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借鉴,促进"多赢"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作为民办高等院校,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企之间优势互补,是校企双方都要重点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现有模式的弊端,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介绍了福建闽南理工学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目标是要学校、企业、政府、学生、社会各方达到"多赢"。但是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还处于初期阶段,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专门的立法保障。校企合作的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均衡。为此,该文重点阐述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方式、国外保障立法的经验及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校企合作保障立法提出建议,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