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日战争初期,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创办的《蒙藏旬刊》在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该刊创办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蒙藏边疆危机严峻之时。《蒙藏旬刊》积极向蒙藏地区人民揭示中华民族正面临生死存亡危机,宣扬“五族一家、公忠爱国、复兴中华民族、安危与共、精诚团结、救国自强、开发西北、巩固边陲”等理念。尽管《蒙藏旬刊》所宣扬的“五族共和”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该刊高举“中华民族”大旗,号召蒙藏人民团结御侮,捍卫国家主权,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上,仍有其重要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威廉·福克纳在其文学创作中对于阶级异化、种族问题、战争问题、生态问题等都有着深刻的探索,在这些主题背后,贯穿始终的是作家对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前瞻性关切。首先,通过描述阶级异化、种族歧视、战争给人类带来苦难,探索了构建平等、包容、和谐的人类世界的可能;其次,通过描写追逐丛林老鹿而不猎杀,说明了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进而说明了作者对绿色和谐世界的希冀。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人类社会在当代矛盾与危机的一种组织方式,是一种聚同化异思维方式的转换,内蕴着人类社会共处的宽容哲学.没有宽容就没有共同体.宽容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判断基础之上的自觉行为或心理品质.宽容需要教育;教育担负着培养宽容意识的使命,亦即担负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得不面...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系统理念,其发展体现了一定的历史逻辑。历史地看,其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共同体的论述,又承载了中西方"命运与共"的历史思考;现实地看,其从平衡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价值分歧的理论基点出发,赋予世界主义理论新的阐释,形成了中国的全球理念从未来走向分析,积极谋求共同发展、责任共担、共同安全的人类愿景,为全人类的命运与共提供理念引导。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多种举措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效显著。但是,当前网络生活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与网民缺乏公共精神有密切联系。公共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结晶,对涵育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培养网民网络自律、加强媒体宣传力度以及完善社会制度监管能有效解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存在的公共精神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理想的创造性践行,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全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基于当今世界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时代性选择,追求个体利益与全人类整体利益的统一,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基于五千年民族智慧而进行的民族性表达,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周边学是一门研究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时代如何解决好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学科,其终极目标就是要为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和战略思维,其发展路径是从周边命运共同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周边地区是中国倡导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地区。命运共同体倡议始于中国周边地区。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概念,而且签署两国联合声明,开启了建设中俄命运共同体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战争中的女性——试论《四世同堂》中的女性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世同堂》中的女性为我们展示了在民族战争中 ,个人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通过不同的女性的选择 ,老舍弘扬的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强心  相似文献   

9.
翟崑 《世界知识》2013,(1):66-66
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理解,命运共同体是多层次的,小到边疆跨境地区,大到次区域、周边、亚太,乃至全球。  相似文献   

10.
从先秦时期形成的五方之民格局,到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直至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明确提出,每个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历史考察中可以得出:国家统一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民族团结系根本凝聚力,文化认同乃根本向心力,此三点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是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和方向。文章阐释了共同体思想的来源与发展,从基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成要素,论述了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特征,并提出动力机制模型,指出其具有合作育人、利益共享和促进职业教育生态和谐的价值取向,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格萨尔史诗新实践,指向“活形态”传承的“生生不息”以及“动态性”发展的多样性。“新实践”在于特定历史情境下生成的新文化档案,以及格萨尔史诗陈述方式和实践层次的多样性,强调实验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传统”,从艺人说唱到书面文本,从集体记忆到个体创作,从传承形式的创新性转化到多样性实践,格萨尔史诗传承新实践,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属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文化创新、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北京2022年举办的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在开创“双奥之城”先例的同时,向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展现了“天下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历史责任、未来担当;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北京冬奥会为中华民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路径。“新时代首都发展,标准就是首善”,北京作为首都,理应担负起率先示范的重任,发挥“冬奥效应”,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北京的责任,更是北京的使命。“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冬奥之后的北京依然与全国人民一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持续不断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建设和平、安全、繁荣、包容、美丽的世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被具体表述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该思想既传承了古今中外人类生态文明的优秀成果,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融贯中西而又具有中国气派。作为一种新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对环境法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价值指引。它既体现在环境法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层面,又能够在环境法学体系中得以彰显,并对环境法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发各界关注,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也相继出现。目前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成果较多,在基于不同视角和学科背景之下,对这一话题展开了相关论述与研究。文章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主体、客体、路径和意义等五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在内涵研究、教育客体的拓展、实践路径的创新以及教育实践的实效性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着坚实而丰富的理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化。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经过几年的攻坚克难、勇于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了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互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收录的1 128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14年,且受国家政策导向指引,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21年研究论文达到589篇.(2)该领域研究者、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较松散.(3)通过对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要从以下10个方面展开:新时代、中华民族、民族政策、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历史逻辑、民族理论、少数民族、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国化.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中国武术,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说及其中意蕴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现实依据,旨在解决全球发展难题,为世界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指引。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的角度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指出要在实践中积极谋求共识,坚持同舟共济的理念,尊重多元化差异,开展协商对话与交流,塑造权责共担的责任共同体,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各国的交流合作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