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我国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上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然而,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仍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现状,进而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通过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的探索,深究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实现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明显,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已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邢台市也存在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特别表现在办学条件、教育投入以及师资水平方面。二元经济结构、不健全的制度、精英取向的存在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必须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健全教育制度,才能缩小城乡地区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平等优质的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基础性公平,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但城乡二元结构、消极差异化的政策取向和片面均衡的管理体制依然是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治理改革的症结难点,尚呈现配置失衡、措施失当、效率低下的发展困境。需要从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的视角,建立公平均衡的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审慎教育政策制定的可行性,改进管理体制的服务框架与问责制度,建立均衡度的测评和督导体系,实施“内在发展”为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战略,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4,(3):108-109
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民生工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正义,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应有之义。本文通过对潍坊市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研究,努力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地区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均衡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义务教育的均衡则是在教育起点上的均衡,是惠及民生的重要议题。如何在教育起跑线上保障公民享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苏州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紧紧抓住了办学条件、教师资源、生源质量以及教育质量4个重点环节,切实落实好政府责任制度、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资源共享机制、教育评价制度4个方面的保障机制,促进了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城乡生源质量均衡分布以及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对苏州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确保教育公平、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达州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措施积极、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办学条件不均衡、师资配置不均衡、管理水平不均衡、教育质量不均衡等问题。要进一步推进达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件均衡是基础,教师配置均衡是关键,质量均衡是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通过对新余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推进新余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路,为新余教育积极融入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及打造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特征,义务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凸现出一些新进展情况,主要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的解说,旨在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相似文献   

9.
冯龙飞 《科技信息》2010,(31):I0020-I0020,I0022
教育部长袁贵仁说:"2012年义务教育实现初步均衡"。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显然已是刻不容缓。本文认真探讨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6,(3):108-11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之一,均衡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向。在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中,促进城乡教师流动,均衡城乡教师资源是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谨 《科技信息》2010,(33):I0164-I0164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然而,我国当前的城乡义务教育之间真的均衡发展吗?本文根据我国教育公平所存在的问题,浅谈我国城乡教育存在的差距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其原因主要有精英主义教育思想、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经费投入失衡以及师资配置不均等。借鉴日韩实行"学区教育"、"平准化教育"和"教师流动制度"的经验,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有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合理布局创特色学校、城乡均衡投入机制、建立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离不开理论探究和实践研究。《区域视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研究》是基于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成果。该书提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从重视外部环境的顶部外求式初级形式向注重学校内涵的底线内生式均衡转变,走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级形式。作者汲取国内部分区域和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养分,以江苏省淮安市五区四县情况为分析样本,勾画出区域视角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图景,对教育均衡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显峰 《世界博览》2016,(5):289-290
合理配置优势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段学校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公平原则的要求,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体现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的公平,要办面向人人的平民教育。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  相似文献   

15.
持续的大规模城镇化,将使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中出现城乡生源严重失衡,师资力量过于悬殊,财政投入差距过大等严重问题。实现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为指导,从各个层面同时着力:政府加大法制的保证力度,提高农村学生学习质量;以品牌学校为核心组建教育集团,扩大农村优质师资;增加教育财政投入,提高义务教育的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教育公平的问题引发的矛盾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我国现阶段的义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均衡发展,也是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要,进一步解决不同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教学水平、办学水平和发展不均衡的实际问题。义务教育制度政策的价值基础即是均衡发展,对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实际面临的困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将系统、重点、渐进等策略有效的综合实施、结合实施,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公平性、维护个体人权的目标,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该文针对我国义务教育现状的实际问题进行浅析,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教师资源的配置使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活力。达州市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客观存在,其原因既有国家教育政策因素的影响,也有教育管理机制因素的制约。从均衡达州市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达州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健全达州市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和师资调配机制等方面入手,有助于加快推进达州市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为广大的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在简要陈述"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背景、模式的基础上,以南昌地区义务教育为例,重点分析"名校集团化"办学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有助于促进义务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县域教育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最基本最核心的环节.从加强项端设计入手,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转变各级政府职能,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保障,是构建完善的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的重要前提;而强化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优化布局,改进体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同时加强对城乡教育发展的督导与评估,在全社会倡行教育均衡文化,则是实现城乡教育同步发展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在校舍、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上出现了偏差。对此,应对现行教育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时代特征不断改进农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如果我国政府能彻底落实上述策略,定能缩小城乡中小学各方面的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