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清代治藏军事是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和论述了清代关于历次对西藏的用兵、治藏军事制度的构成要素、发展阶段和特点、治藏的军事思想以及它的历史影响等问题。认为清代治藏军事是清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方的重要制度,是清朝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清代通过用兵西藏,维持了西藏地方安宁,加强边境巡防,抵御外敌入侵,巩固国防,捍卫祖国统一,加强了中央政府在各民族心目中的威望,推进了西藏地方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相互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清代拉萨札什城兵营历史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立足于原始史料,结合实地考察,对清代拉萨札什城兵营的建造、规模、变迁及其遗迹等历史情况作了初步研讨。拉萨是藏族文化的中心,清代的汉藏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札什城兵营、札什城关帝庙,以及在此址上形成的扎基寺等历史遗留,不仅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真实反映,而且也是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的历史见证。这种历史文物值得关注,这类问题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藏兵营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藏军的发展和西藏地方的稳定,因此在清代西藏地方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藏兵营制经过乾隆(1736—1795)末年福康安的建立和道光年间(1821—1850)琦善的进一步变革后成为清廷治藏的基本制度之一,为藏军的日常运行提供了基本的制度规范。藏兵营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构成了清代治藏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大加强了清代中央政府维护西藏地方稳定和安全的实力。  相似文献   

4.
大理地区白族服饰图案释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理地区白族传统服饰图案风格各异,世代传承,成为本民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白族服饰图案的介绍和分析,就其类型和审美特点进行归纳,并从原始崇拜、信仰习俗、文化交流等三个方面,阐释白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解读《红楼梦》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楼梦》服饰是清代服饰文化的缩影。为了探究清代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文章从《红楼梦》服饰的外在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了对清代服饰产生影响的各项社会因素,从而得出——清代服饰同时受到服饰政策、文学政策、等级制度、传统戏曲服饰、清代家族排场以及社会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王康 《科技信息》2007,(5):165-165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更体现了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清朝也是在入关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本文主要结合历史背景、清代服饰特点,论述满汉交融对清代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智绪燕 《科技信息》2009,(20):I0349-I0349
文章主要概述了清代女子满、汉的两种服饰形制,并通过对服饰主要形式的分析,其中包括主要的服饰式样;满汉两种服饰形式的并存;满汉之间的区别以及融合等,来了解清代女子的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清代著名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中对服饰及其用料、刺绣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描写,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明末清初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酒的重要素材。本文着重从《红楼梦》人物上装的外在表现入手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揭示出《红楼梦》人物上装与清代等级制度、满汉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红楼服饰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藏地方近代史》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西藏地方近代史的起始时间、社会性质和基本特点尚无定论,该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交流对宋代服饰的影响非常深远,也是服饰演变的催化剂.以女真族和契丹族文化对宋代服饰的影响为例,探讨宋代服饰中民族文化交流问题,指出应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民族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分析比较了十八世纪中国清代服饰与西方罗可可风格服饰的形成与发展 ,探讨了中西文化交流对当时服饰带来的影响 ,论述了这两种服饰在结构、纹饰、形制等方面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西藏地方革命史在西藏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藏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使西藏地方革命史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具体内容。文章认为西藏地方革命史具有革命史发生的社会基础的特殊性、西藏地区进行革命缺乏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西藏地区在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特殊性、西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及其薄弱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西藏文物见证汉藏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智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1):95-101
西藏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物之中,承载着内容丰富的汉藏文化交流的信息,它们不仅仅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历代中央政府多层面地对西藏地方施政和主权管理的具体体现。关注和研究这类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3):102-107
清代河南宝丰人李绿园所著《歧路灯》一书中,有大量描述当时河南地区民间手工业生产的内容,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南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状况。通过对《歧路灯》一书相关内容的整理和归纳,分门别类地对清代中期河南地方的手工业如金属加工、建筑装潢、纺织与服饰加工和雕版印刷等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和必要地考证。  相似文献   

15.
晚清诗人、书画家张丙煐在书画评论、鉴赏、收藏、理论探讨以及清诗辑录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所品评的著名书画家和书画作品,涉及清代前后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及其画作,且酷爱书画收藏,所收不乏名作。他非常重视书画理论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临摹专一;以诗意作画;去纤巧,归平正,重师承,讲究结构章法的灵活,求雅避俗等重要主张。在文学方面,张丙煐不但收录了一大批清人的诗歌,而且还纠正了唐诗注释和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诗歌挖掘、辑佚乃至校勘整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此外,他还积极开展与朝鲜友人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6.
西藏地方边境贸易发展历史悠久,在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特点。西藏边境贸易一方面推动了藏区畜牧业产品和其他农副产品大量流入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同时其他地区的茶叶、绢、布、陶瓷、米面、调料、茜草及手工产品也大量进入藏区,边民之间互设贸易,互通有无,促进了双方畜牧业、手工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边民间以及我国与相邻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睦邻友好关系。文章追本溯源阐述了西藏边境贸易的历史,分析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大力加强边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通关环境;优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附加值;加大对边境旅游的扶持力度;注重制度体系建设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们对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制度的概念还存在不一致的看法,造成对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制度产生的时间存在分歧。文章通过对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制度概念的进一步探讨,认“为西藏地方的政教合一制度产生于萨迦政权时期”的说法更为科学。文章还对1642-1705年西藏地方相关历史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时期西藏地方实行的仍然是政教合一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冠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典章制度。清代统治者在坚守满族服饰旧制的基础上,参照汉族冠服制度,逐步确立了既不失满族习俗礼仪,又饱含汉族服饰特性因子的清代冠服制度。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越科技文化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两国的使者发挥了独特作用。19世纪以前,两国交流的主要内容是东方文明的传统领域,19世纪以后交流的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在“传统”中“趋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述了西藏传统服饰习俗文化的发展演变,对西藏传统服饰做了两个大的分类,即传统常用服饰或节气性服饰、以及节日服饰或盛装。引用了前人所做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民俗学有关的知识体系,对上述两大类西藏传统服饰习俗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对正在变化当中的西藏服饰习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