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联的突然解体,其原因历来令人深思.戈尔巴乔夫作为最后一届领导人,笔者认为:他与苏联的解体脱不了干系,正是由于他和他的改革是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为此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以图揭示他是如何加速和促进苏联解体这一过程的?  相似文献   

2.
3.
科学机关钠增加科学工作人员的增加 ┌─┬──┐ │「│献{ │ ┌─┼─┴──┘ │; │ └─┘┌────┐│盯 │└────┘〔舰明〕上排自左至右:“圆一110”喷气式客机、原子能硬电站的中央指挥室、人造地球街星,右:运含人造衡星的火箭;下排自左至右:电气火享‘亘型抢土机、原子破冰船;左:“鄂攀号”开往甫杯探险、同步稳相加速器、洲际弹道火箭。·17一世界最先进的苏联科学@朱育莲~~  相似文献   

4.
不甘寂寞,频频出访扩大国外影响; 回忆反思。抨击当局不甘被击败; 是非功过,世人纷说卷入当前政治。  相似文献   

5.
方亮 《世界博览》2013,(1):26-27
组党、做广告、演讲、接受采访、出书作为政客,戈尔巴乔夫已经死亡,但作为一个历史风云人物,他的生活仍是极为丰富多彩的。2012年11月22日,前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带着自己的第六本书《孤独相伴》在莫斯科与读者见面。他表示,这本书献给已经过世的妻子赖莎。书中包括了戈氏亲身经历的苏联解体前后的史实,这些恰恰也是读者最为关心的内容。这位身形臃肿的昔日苏共总书记已然老态,  相似文献   

6.
3月11日,即苏联最高领导人契尔年科病逝后的第二天,在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国际上普遍注意到,戈尔巴乔夫的当选同宣布契尔年科逝世相距不到5个小时。戈尔巴乔夫今年54岁,是自勃列日涅夫去世以后相继担任苏联最高领导职务的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一个大国的最高领导人更迭,国际上自然都在认真观察新领导如何处理当前的内外事务。戈尔巴乔夫上任后立即履行了他的职责。他在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的中央非常全会上发表了讲话,阐述了内外政策的大要;紧接着便主持了紧张的契尔年科葬礼活动。葬礼期间,他连续会见了27个国家和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科学领域中,俄罗斯的化学早就获得了荣誉的地位。去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和布特列洛夫的名字,正象普希金、果戈里、柴可夫斯基的名字一样,凡是每一个有学识的人都知道的。米海依尔·华西里约维奇·罗蒙诺索夫——人类中最伟大天才之一.他发现了物质不灭定律,阐述了热远动的基本原理,并且给自己提出了使物理化学成为一门科学的任务。得米特里·伊凡诺维奇·门捷列夫在掌握了全部化学科学的基础之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相似文献   

8.
9.
10.
1月15日,戈尔巴乔夫提出一个内容广泛的裁军新建议,在世界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西方大国官方对之表态谨慎。建议的主要内容是分三个阶段到本世纪末逐步裁减以至彻底销毁核武器。第一  相似文献   

11.
举止潇洒、风度翩翩的戈尔巴乔夫,自1985年入主克里姆林宫以来,已在世界上刮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旋风。6月12日,当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出现在联邦德国首都波恩时,就受到了据说是自1963年美国肯尼迪总统访问西德以来“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仪式比半个月前对布什总统的欢迎还要“热烈和轻松得多”。在四天访问中戈尔巴乔夫同科尔总理进行了三次单独会谈,就双边关系、欧洲安全与裁军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访问结束双方发表了阐述两国关系准则的《联合声明》,签署了经济、科技和文化合作以及建立政府间“热线”联系等11项协定,展示了戈尔巴乔夫的访问在波恩的重大影响。前往采访的  相似文献   

12.
闫梅红 《科技资讯》2007,(29):136-136
凯洛夫的教育科学理论对苏联教育科学化进程的推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不管是从教育实践的角度还是理论建设的角度,都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科技》2012,(4):63-63
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锋、苏联第一颗气象卫星“流星1号”3月27日结束了整43年的太空旅程,重回地球怀抱。俄罗斯空天防御兵新闻发言人阿列克谢·佐洛图欣说,“流星1号”卫星的残片莫斯科时间3月27日2时17分(北京时间6时17分)进入稠密大气层,最后坠落在南纬80.9度、西经5.63度的南极毛德皇后地。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1998,(1)
我们这个时代已不能仅仅用科学时代来阐述她的深刻内涵与广阔外延。实质上我们已进入了一个科学大普及的时代。因为只有科学的普及才能够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正如电脑走进千家万户,农村实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如地膜技术、养殖技术等都在产生良好效益。科学普及工作的领域太广泛了,可以说走出实验室大门之外都属于普及的范畴。一切科学领域都需要普及。如果科学技术只是科学家实验室里的专利品和生活的摆设,就不能发挥其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因而科学必须要交给民众,技术必须要应用于企业。纵观世界应该承认,我们的科学普及状况落后于发达国家50~100年,中国的兴旺昌盛,必须要走科学普及的道路。因此,我们觉得责任重大,科学的普及应包括知识的普及、技术的普及、科学思维的普及,不仅如此,再往上延伸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形势下要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千方百计培养和延揽优秀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6.
近日,天文小行星命名领域有两个著名事件.著名桥梁科学家林元培先生与女歌星姚贝娜先后获得小行星命名.继而,人们就产生了疑问——小行星命名究竟有何规则?姚贝娜为何能与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们获得同等殊荣?进而,则让一个久远的话题重归我们的视野,那就是科学偶像该如何树立?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我们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预见能力。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和社会需求的交汇点是新科学的生长点。新科学的滋生和未来的成长,意味着科学总体范围的变革。科学作为人类文化中最具革命性的力量,就在于它的解放力、开化力和趋同力。科学是开放的,它的这种开放性使它具有任何保守派都无法抗拒的力量。这正是科学的革命性和它的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3月11日,契尔年科逝世后的第二天,苏共中央举行了非常全会,由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葛罗米柯提名,选举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这是继斯大林之后苏共历史上最年轻的领导人(除马林科夫短期主持苏共中央工作外),外电评论这可能是苏联党和国家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生于俄罗斯联邦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里沃尔诺耶村的农民家庭,俄罗斯人。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不久,当他刚15岁时就开始了劳动生涯,当过农机站联合收割机副司机。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随后又回到家乡,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相似文献   

19.
里根为何向戈尔巴乔夫招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美苏关系的弦越绷越紧,最近突然松缓下来,此中消息,颇堪玩(?)。5月27日、6月11日和6月19日是最近苏美关系中值得注意的三个日子。在这三个日子里发生的事情,标出了当前苏美关系的走向。这三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呢?“5.27声明”——气势逼人当“强”不让里根在5月27日发表了关于美国打算不再遵守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声明。在声明中,里根指责苏联“至今还没有采取行动表明它准备同美在控制武器问题上一起真正做到为共同克制奠定基础”,称美  相似文献   

20.
苏联哲学界,科学技术界,对科学发展的统一性问题的研究特别引人注目。无论是官方还是学术界对这个问题都做过许多议论。苏共曾在中央文件中指出:“各门学科的接合点,其中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富有成效的一般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以致应用研究开创了新的可能性。”’苏联科学院院长А·П·亚历山德罗夫指出:“最有意思是,现代科学的基本‘生长点’,比起以往来,更多地出现在各学科的‘交界处’。因此,科学的相互作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