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晓萍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1):72-72,82
“通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对“通感”这一现象及其使用领域进行实例分析,说明了“通感”在表现文字艺术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对“通感”这一现象及其使用领域进行实例分析,说明了“通感”在表现文学艺术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现代修辞论著把它揉于比喻或比拟中。通感虽近于比拟,极似比喻。但他自有特色,别具一格。比拟着眼于“拟”,比喻着眼于“喻”,而通感则着眼于“通”。通感是一种上乘的修辞手段,运用得妙就会收到令读者目之动容,思而生情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肯定了《中学语文教材通感类说》提出“意觉”及收集了大量实例的贡献之后,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该文把通感分成“6类23种”,既繁琐,又不科学。  相似文献   

5.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现代修辞论著把它揉于比喻或比拟中。通感虽近于比拟,极似比喻,但他自有特色,别具一格。比拟着眼于“拟”,比喻着眼于“喻”,而通感则着眼于“通”。通感是一种上乘的修辞手段,运用得妙就会收到令读者目之动容,思而生情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翔实的材料和充分的道理,论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之妙,指出这个“闹”字,并不是“吵闹”,“打闹”,“争闹有声”,而是“热闹”,欢腾活跃的“闹”,它不仅表现了花的绚烂繁盛,而且表现了春意的浓郁和春天蕴含的勃勃生机。它所揭示的是春之神,春之魂,而不单单是春的外在形态。  相似文献   

7.
陈松 《青年科学》2009,(6):39-39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通感?通感就是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官能感觉沟通起来,从而起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通感虽然不及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那样多,那么令人熟悉,但是它却以很强的生命力存在于作品之中。早在《礼记·乐记·疏》里,就有对通感问题的解释:“‘下如坠’者,言声音下响,感动人意,如似坠落之意也”;“‘上如抗’者,言歌声上响,感动人意,使之如似抗举也”;“‘止如槁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槁之木而不动也”。这段话,分别说明了由听觉通向视  相似文献   

9.
通感是诗人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出现的某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审美通感是诗人在审美活动中通过艺术想象得到的一种艺术感受。从诗歌创作角度看,审美通感意象可分成直觉型、想象型、比喻型、象征型、多重型等五类。诗人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感受、捕捉审美通感,激发诗歌创作灵感的火花。  相似文献   

10.
通感分类法     
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通感的三种分类法,此外,对通感进行了实质性的界定,提出了“通感是反映人对熟悉事物的错觉的表达方法”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1.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1)落花在地面散乱着; (2)落花在空中飘舞着; (3)繁花在枝头盛开着。 就第(1)种意境而言,是‘落花遍地如锦’。景色虽美,但毕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就第(2)种意境而言,是‘乱红纷坠如雨’。虽是动态,但未免‘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春色将闲’(寇准《踏莎行》,第(3)种则是‘繁英枝头如火’。画面灿若朝霞,生机蓬勃,见得世外桃源,春光无限。故就文章旨意细细品味,则以取第(3)说为长,这乃是循章解句择其当”(句中加点号原有)。  相似文献   

12.
隐喻在语义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反映了感官词之间的相互映射和意义变化。以通感隐喻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对味觉词“苦”的语义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多部辞书,总结其通感语义演变的实际过程。研究发现,“苦”的通感义项演变过程符合汉语通感隐喻的映射规律,并利用通感隐喻认知机制解释了“苦”的通感义项出现顺序不同的原因。梳理味觉词“苦”的通感语义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留学生把握“苦”等味觉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  相似文献   

13.
“花开满枝头”、“枝头硕果累累”可能是大家对花果的基本印象。枝头花朵就像高高竖起的广告牌,可以尽可能多地吸引传粉者来为它们服务,同样挂在枝头的果实也便于吸引鸟类吞食,从而让种子远走高飞。可是很多雨林植物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将花果从枝头挪到“老茎”上面。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期间有多位诸侯先后称雄一时,历史上有“春秋五霸”之说。但“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个人,一直众说纷纭。现对这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春秋时期能称为霸主的又何止五位。“五”可能只是一种虚指,是当时人对于称雄一方的诸侯的惯用称呼。随着时间的转换,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王钧 《科技资讯》2006,(34):202-203
修辞是语言艺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本文对“移就”这一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突破语言常规的变格修辞手法从其特征、表现形式,运用原则以及与通感之间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新年伊始,媒体总会玩弄很多噱头吸引公众注意力,媒体本身就是喜新厌旧的家伙,这也无可厚非,换换台标、推出新栏目、节目改版、主持人包装出新等等不一而足,放眼望去甚是热闹,红杏枝头春意闹,跟这年关的风俗背景温暖相宜。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理智应对,顺应其逞能心理语文课上,我正带领学生学习《灰椋鸟》一课,当读到“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时,所有学生都沉浸在了灰椋鸟在林中愉悦的情境中,我也顺势转身在黑板上板书“翩翩起舞”。然而就在这时,台下学生一阵笑声。  相似文献   

18.
一、“拦街福”是温州各种民俗的交汇点 “拦街福”是温州自清代以来形成的重大民俗活动,我感觉既是温州的盛大节目,又很像各地的庙会。庙会与节日虽然在理论上有着本身的区别,但在实际活动中又有某些相似之处。如北京的厂甸庙会(北京人习称“逛厂甸儿”,实际上也是庙会),是春节的年货市场,是年俗的一部分。各地的庙会也是各地民间盛大的节日,如天津的“皇会”(纪念天后——林默娘娘诞辰),  相似文献   

19.
通感既是生理或心理现象又是语言或文化现象,在英汉语言词汇里通感语义现象随处可见,如何能够最忠实的将这一修辞现象翻译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散文《雨前》和《荷塘月色》里的通感现象的翻译探讨了采用直译翻译的可能性,以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不同的文化影响,通感现象的一些约定俗成的翻译定式。  相似文献   

20.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它把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用一种感觉的词语去表现另一种感觉.通感包括多种种类.通感与比喻,既有相关之处,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