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18)F-FDG PET/CT、增强CT和MRI对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 CRLM)的诊断效能,并研究肝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the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对CRLM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肝脏SUVmax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了~(18)F-FDG PET/CT、腹部增强CT和MRI检查,并于PET/CT检查前后1周进行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和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水平测定。结果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PET/CT与最终诊断的一致性(Kappa=0.783)高于MRI和增强CT(Kappa值分别为0.634、0.268)。对CRLM的诊断效能,PET/CT的诊断效能较高, MRI的诊断效能次之。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肝脏SUVmax与血清CEA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位置、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程度及血清CA199无关(p0.05)。结论 PET/CT对CRLM的诊断价值优于MRI,增强CT的诊断效能相对较差。肝脏SUVmax和血清CEA对于预测CRLM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102例孤立性肺结节(SPN)病例,搜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在102例病例中,70例确诊为肺癌,32例为良性病变,男46例,女56例,平均年龄(58.0±11.5)岁,结节标准化摄取值(3.70±3.54)(SUVmax值),均经病理学诊断或者随访3年以上;~(18)F-FDG PET/CT检查的灵敏性、特异性、精确度分别为88.1%、85.7%、87.4%,SPN为肺癌结节中,年龄≥55较年龄55的明显多,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良恶性结节中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N有无分叶、毛刺、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在良恶性结节诊断中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DG糖代谢比值(T/NT)良恶性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对102例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及影像学~(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研究分析,表明~(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对良恶性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18)F-FDG PET/CT可为无法获得病理结果患者提供理想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临床及影像学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年07月至2015 年7月间的 102例孤立性肺结节(SPN)病例,搜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在102例病例中,70例确诊为肺癌,32例为良性病变,男 46例,女56例,平均年龄(58.0±11.5)岁,结节标准化摄取值(3.70±3.54)(SUVmax值),均经病理学诊断或者随访3年以上;18F-FDG PET/CT检查的灵敏性、特异性、精确度分别为88.1%、85.7%、87.4%,SPN为肺癌结节中,年龄≥55较年龄<55 的明显多,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良恶性结节中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N有无分叶、毛刺、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在良恶性结节诊断中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DG糖代谢比值(T/NT)良恶性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102例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及影像学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研究分析,表明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对良恶性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18F-FDG PET/CT可为无法获得病理结果患者提供理想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测量正常SD 大鼠18 F-FDG PET /CT 显像重要器官的标准化摄取值( SUV) 与CT 值。方法对大鼠各 实质性脏器勾画感兴趣区( ROI) 测定SUV 值与CT 值,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正常SD 大鼠重要器官的SUV 值 和CT 值与其生理及结构特性有关。结论该研究结果为SD 大鼠18 F-FDG PET /CT 图像质量评价及半定量评价提 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探讨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测定对~(18)F-FDG PET/CT发现直结肠FDG局灶性高代谢灶癌变判断的临床价值。回顾性分析56例意外探测到结直肠局灶性高摄取灶病例,同时行血清CEA测定,将肠镜及病理结果作为标准分组。各组血清CEA水平数据汇总后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计算血清CEA水平测定的诊断效率。结果表明:56例结肠局灶性高代谢病灶中,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出结肠癌及腺瘤共43例,阳性预测值(PPV)为76.8%;其中直结肠癌26例,腺瘤17例,其余13例(23.2%)为炎性及生理性改变。结肠癌组、腺瘤组及良性病变组(炎性和生理性摄取)的血清CEA水平分别为(15.0±17.1)μg/mL,(2.23±0.96)μg/mL,(2.51±0.90)μg/mL,恶性病变组与腺瘤组及正常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8.277,P=0.001。结肠癌组与癌前病变组及生理及炎性组之间P值分别为0.001和0.001。血清CEA水平探测局灶性浓聚灶结肠癌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4.6%、83%和83.9%。说明~(18)F-FDG PET/CT偶然发现结肠局灶性高摄取病灶中癌前病变和恶性病变阳性率很高,血清CEA水平对局灶性直结肠偶发FDG浓聚灶的恶变诊断具有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PET/CT动态评估SD大鼠的重要器官对^18F-FDG的代谢状况。方法 8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每只大鼠麻醉后由尾静脉注入显像剂^18F-FDG,注射后即行PET/CT检查采集数据获取图像信息。分别在10 min、30 min、50 min、70 min测量不同组织器官对^18F-FDG的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结果大鼠心脏随着注入显像剂18F-FDG时间的延长SUV值逐渐升高,在50~60 min中达到最高峰,随后各器官的SUV值呈下降趋势。SD大鼠大脑、哈德氏腺、肝脏及肾脏对18F-FDG的摄取在10 min左右SUV值达到最高峰,随后随时间延长各器官对^18F-FDG的SUV值逐渐下降。结论注射显像剂^18F-FDG后于40~50 min对大鼠进行PET/CT扫描可得到最佳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基于临床肝癌手术标本的原位移植(patient-derived orthotopic xenograft PDOX)模型,研究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活体成像和PET/CT在模型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将临床新鲜肝癌手术标本接种于重度免疫缺陷NPG小鼠皮下建立肝癌PDX模型,通过组织形态观察、STR分型检测和免疫组化分析对PDX模型进行评估。进一步将PDX模型肿瘤组织进行裸鼠肝原位移植建立PDOX模型,注射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3,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肿瘤的发生;尾静脉注射18F-FDG,通过小动物PET/CT观察确认肝原位肿瘤的生长。结果 STR分型结果表明PDX肿瘤的人源性特征,组织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表明PDX肿瘤保持了原发肿瘤病理学特征;近红外荧光活体成像检测到肝脏肿瘤的发生;PET/CT可清晰观察到小鼠肝脏部位18F-FDG分子探针富集。结论 成功建立了肝癌PDOX模型,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和PET/CT影像技术可对该模型进行评估,为肝癌的治疗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狭窄中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冠状动脉狭窄病人70例,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法检查,后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法,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诊断率;比较两组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双源CT成像检查法轻度狭窄35例(87.5%),中度狭窄22例(84.6%),重度狭窄1例(25.0%);MRA轻度狭窄25例(62.5%),中度狭窄15例(57.7%),重度狭窄0例;双源CT成像检查法的阳性情况显著高于MR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成像检查法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显著高于MR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准确性较高、效果确切,可作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9.
应用住友CFN多功能合成模块进行18F-FDG的合成,对其制备和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其具体方法为借助HM-12S小型回旋加速器,通过18O(p,n)18F核反应获得18F-,由亲核反应合成18F-FDG,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表明:CFN模块合成效率为62%,放化纯度99.5%,化学纯度99%,18F-FDG注射液的各项质量控制指标符合药典规定,可安全用于临床PET/CT的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CT检查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和分期的价值。方法对52例(104髋)ANFH可疑患者行双侧股骨头CT、MRI及CR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5例(10髋)全部为阴性,12例(17髋)为Ⅲ~Ⅳ期ANFH。35例(49髋)确诊为早期ANFH。其中Ⅰ期6髋,MRI:T1WⅠ表现为小斑片状及线样低信号,及股骨头及颈部的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Ⅱ期43髋,CT主要表现为股骨头的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MRI表现为线样征及囊状长T1长T2信号,其中有25髋出现髋关节腔积液。结论MRI及CT对早期ANFH的检出率均较高,且MRI的敏感性及诊断价值稍高于CT。是诊断成人股骨头坏死特别是早期坏死较为可靠且必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于11碳-蛋氨酸(11C-Methionine,MET)在良性病变和在低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尚少,本研究目的是筛选出术前用11C-MET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两种显像剂进行脑正电子断层显像(PET/CT)成像对良性和低级别胶质瘤(共2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两种显像剂分别对上述两种病变的显示能力,病变边界勾画情况以及鉴别诊断价值,为11C-蛋氨酸在脑内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脑内占位病变22例(其中良性病变5例,新发低级别胶质瘤WHO I级和II级共17例).每例外科手术或活检前均行18F-FDG和11C-MET PET扫描(两次扫描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根据病灶及正常对照区(大脑对侧相应正常区域)勾画出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平均值测量,计算良性及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非瘤比(tumor/normal brain uptake ratio,T/NT比值)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对比两种显像剂在上述两组病变中T/N比值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1C-MET在良性病变和低级别胶质瘤中的T/NT比值分别是1.59±0.28和1.52±0.48,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在良性病变和低级别胶质瘤中的T/NT比值分别是0.91±0.48和0.77±0.65,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本组所有22例病变中,11C-MET显示病变呈高代谢者19例,18F-FDG显示病变呈低代谢者17例.(3)11C-MET所示病灶边界清晰者17例,18F-FDG对病灶边界显示清晰者仅2例.(4)17例病灶显示清晰的患者11C-MET显示病变范围均大于18F-FDG.结论:虽然11CMET和18F-FDG两种显像剂均无法将良性病变与低级别胶质瘤区分开,但11C-MET对病灶侵犯范围及边界的显示均明显优于18F-FDG FDG,11C-MET还可检测和随访低级别胶质瘤(即惰性肿瘤)的生长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更多诊断、预后及治疗信息,因此,11C-MET可常规应用于脑内占位病变的显示,且其效果优于18F-FDG.  相似文献   

12.
探讨诊断性CT的扫描在18F-FDG PET-CT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10月- 2005年12月,同时行PET/CT及诊断性CT检查的15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8岁)病例资料.结果诊断性CT的扫描,15例行18F-FDG PET-CT的患者的诊断得到确定或更正.结论诊断性CT扫描的应用可以弥补常规PET-CT检查中的某些不足,起到优势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CR(计算机X线摄影)、CT(计算机断层成像)、MRI(磁共振成像)、在脊柱结核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水平。回顾性调查我院经病理学确诊的56例脊柱结核患者,分析比较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的价值。56例脊柱结核患者中,有56例患者行了计算机X线摄影(CR)检查,26例患者行了计算机断层成像(CT)检查,38例患者行了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行CR检查的56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的CR片能将患者的椎间隙消失或狭窄、骨质改变等清晰的显示,有30例患者的CR片能看到软组织阴影。行CT检查的26例患者其CT均显示了清晰的钙化、椎体骨质改变,CT检查下患者的附件均未见明显的异常,有23例患者的CT能看到软组织阴影。行MRI检查的38例患者,其MRI均能看到软组织受累,附件均未见明显的异常,38例患者的椎间隙消失或狭窄均能清晰的显示。病变T2WI以高信号为主,T1WI以低信号为主。CR仍是脊柱结核诊断的一种常用方法,能从大体上观察脊柱结核患者的结核发生部位、侧突畸形、脊柱有无后突、椎间隙变化等;CT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患者病灶中的钙化灶及死骨情况;MRI可以清晰显示患者的椎管受累、椎旁脓肿形成、椎间盘受累、椎体破坏等病理改变情况,三者结合有助于临床上脊柱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评估的方法。方法:对符合HIE诊断标准的51例患儿于生后3~7d做头颅CT检查,并于生后3、7、14、28d,3、6、12、24mo做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以中国儿童发展中心(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量表进行智能发育评估。结果:51例中头颅CT示合并颅内出血28例,随访CT示硬膜下积液4例,脑积水2例。NBNA评分正常32人占62.75%(32/51),CDCC量表的发育指数正常43例。51例中占84.31%(43/51),8例有不同程度发育落后,8例出生时头颅CT示广泛低密度者随访时出现不同程度脑软化、脑萎缩、脑发育不良。本组病例总的预后不良率为15.69%(8/51)。结论:评估HIE的预后时不宜用单一手段,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分度,NBNA评分及CT三方面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15.
柳健  丁耀军  钱锁开 《江西科学》2010,28(2):203-206
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均行CT检查,其中8例行MRI检查。结果为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痫、轻偏瘫和头痛多见。CT表现特点为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状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裂头蚴抗体阳性。本组9例中8例在CT定位下行立体定向活检,1例手术开颅取出,预后均良好。多数脑裂头蚴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血清免疫学检查及CT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在诊断和处理脑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LI)的临床特点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意义。方法:总结分析60例L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患有高血压者为80%,高脂血症33%,糖尿病27%,心脏病25%。27%有TIA发作史。常见的临床类型为纯运动性偏瘫(PMH)及其变异型(24例),腔隙状态(12例),无症状腔隙性梗塞(8例),感觉运动性卒中(SMS)(7例)。病灶部位主要为基底节的尾状核(40%),豆状核(33%),放射冠(15%),丘脑(13%),内囊(10%)。本组60例患者CT漏诊率为10%,其漏诊病例均被MRI证实为腔隙病灶。本病预后以PMH、SMS、单纯感觉性卒中(PSS)、丘脑内囊综合征较好,70%可以完全恢复,23%好转。而腔隙状态者则预后较差,60%无明显好转。结论:高血压为本病的直接原因;临床常见的类型已发生改变,腔隙状态与无症状腔隙性梗塞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MRI对LI的显示明显优于CT,尤其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本病腔隙状态者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比较、分析X线摄影(DR)、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患者均进行DR、CT和MRI检查,并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的诊断结果。经病理活检证实,50例患者中,原发性良性骨肿瘤有29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有21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方面,DR的检出率为66.67%,CT检出率为80.95%,MRI检出率为85.7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良性骨肿瘤方面,DR的检出率为34.48%,CT检出率为72.41%,MRI检出率为82.76%,CT与MRI明显高于DR(P0.05),而CT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CT和MRI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诊断中具有着良好的效果,但CT和MRI诊断原发性良性骨肿瘤的效果优于DR。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上第六大常见癌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目前可实现HCC无创诊断的最佳成像技术。成像在HCC的早期检测、准确分期和规划管理策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传统肝脏CT成像和MRI成像的优缺点,并对一些成像模式如双能CT、灌注CT、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弹性成像、灌注加权成像、扩散峰度成像以及波谱成像的原理、优缺点和临床研究进展等进行系统概述,为进一步推进HCC的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成娜  雷炜 《甘肃科技》2022,(10):114-116
对CT联合MRI在早期头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进行研究探析。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7月在庆阳市人民医院进行早期头部肿瘤疾病治疗的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CT和MRI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对比CT诊断和CT联合MRI诊断方式的具体诊断价值以及CT和MRI对于不同直径早期头部肿瘤检测准确度。以患者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CT检测的准确度为83.1%(69/83),敏感度为82.5%(47/57),特异度为84.6%(22/26)。以患者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CT联合MRI检测的准确度为96.4%(80/83),敏感度为96.5%(55/57),特异度为96.2%(25/26)。对于直径≤2 cm的早期肿瘤患者,MRI诊断率为91.11%,显著高于CT检查的60.00%,数据对比之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早期头部肿瘤患者期间,对患者采取CT联合MRI诊断方式诊断效果好,且MRI在直径≤2 mm的肿瘤诊断当中有着更为准确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中缅树鼩冷驯化条件下脂肪组织的产热活性及白色脂肪组织是否会褐变,实验首次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对中缅树鼩脂肪组织代谢活性进行了探讨,并通过不同的药物浓度梯度实验,首次成功获取中缅树鼩的最佳注射浓度为110~160μCi,此时能够获得最有效的示踪剂辐射值。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冷驯化0 d、28 d、49 d中缅树鼩褐色脂肪组织的PET/CT扫描成像差异显著。冷驯化28 d时颈部、肩胛、腋下等褐色脂肪组织的平均SUV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至49 d时分别增加了10.4倍、9.8倍、13.65倍。冷驯化28 d中缅树鼩腹股沟、腹部大网膜、肠系膜等白色脂肪组织的平均SUV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至49 d时分别增加了5.5倍、2.56倍、5.17倍。结果说明,在冷驯化下,中缅树鼩通过增强褐色脂肪组织产热活性,以提高产热应对冷胁迫。冷驯化使中缅树鼩白色脂肪组织增加了18F-FDG的吸收值,意味着此时树鼩白色脂肪组织中可能褐变产生了米色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